新華社上海10月17日電(記者陳雲富)受天氣影響,海南白沙縣膠農符桂芳今年到6月份才開始割膠,比往年晚了將近兩個月,但他並不擔心今年割膠的收入會低於去年。
讓符桂芳安心的是上海期貨交易所實施的天然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項目的「託底」,這一項目2017年在白沙試點並逐年擴大覆蓋面,不僅助力貧困膠農實現增收脫貧,也讓看似不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特色產業、膠農等參與者和上海期貨市場緊密聯繫在一起。
家門口的增收脫貧路
海南白沙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中部偏西,這裡山巒疊翠、植被繁茂。作為我國重要的天然橡膠產區,車馳其間,猶如徜徉在橡膠樹的海洋,但由於交通不便,橡膠價格低迷,白沙縣也曾是海南唯一的深度貧困縣。
如何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是當地民眾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橡膠是白沙縣的主導產業,但橡膠價格的波動很大。」白沙黎族自治縣橡膠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羅銳表示,橡膠價格最高時一度每噸超過4萬元,但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的價格下跌,膠價甚至不足萬元,一些膠農不得不棄割甚至砍樹而選擇外出務工賺取收入。
橡膠「保險+期貨」項目的實施,讓這一狀況有所改觀。據介紹,2017年橡膠「保險+期貨」精準扶貧試點項目在白沙縣啟動後,首批參保的987戶膠農實現戶均增收500元,2018年和2019年上海期貨交易所聯合保險公司和期貨公司,將試點範圍大幅擴大,實現對當地膠農的全覆蓋,參保的膠農戶均增收分別達1009元和735元。
「近年來的橡膠收購量已有所增加,這一項目不僅成貧困膠農脫貧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有力穩定了白沙縣經歷40多年發展形成的產業。」羅銳說。
對於膠農,這一項目的「好處」是在家門口增加了收入。符桂芳告訴記者,他曾是大型車駕駛員,但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外出務工的機會越來越少,主要收入只能依靠近7畝橡膠林,「只要天氣適宜,割膠就有更多的收入」。
今年2月,白沙縣正式脫貧摘帽。脫貧不脫政策,這一立足當地產業,利用金融「槓桿」增收的項目繼續實施,今年上海期貨交易所共投入1.5億元,為包括海南、雲南等15個縣的膠農提供價格保障,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
橡膠「保險+期貨」:金融撬動產業的「三贏」樣本
所謂「保險+期貨」,是一種利用期貨衍生工具,轉移和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的一種農業保險。「這一模式集合了當地政府、期貨交易所、保險和期貨公司的力量,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了膠農的增收。」新湖期貨海口營業部總經理黃明川表示,橡膠「保險+期貨」項目,是由上海期貨交易所出資為膠農購買價格保險產品,保險公司則通過購買期貨公司的期權等工具轉移價格風險,而期貨公司則利用上海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衝,從而形成風險分散、各方受益的閉環。
太保財險海南分公司農險事業部副總經理荊陽表示,橡膠「保險+期貨」項目實現了三贏:一是提高膠農的收入,二是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攻堅;三是穩定橡膠這一戰略物資的供應。
我國橡膠的產區主要集中在海南、雲南等少數民族、邊疆地區,脫貧攻堅任務重。「我們按實際割膠量來賠付,而不是按種植面積,這就有利於提高膠農割膠的積極性,實現自身『造血』功能。」荊陽表示。
作為戰略物資,供應的穩定性至關重要。業內專家介紹,橡膠樹的經濟壽命長達30年以上,但在割膠前的生長期,7年到8年間都需要膠農持續投入,累計的投入要到開始割膠後逐年收回。「一旦膠農棄割或換種其他作物,不僅前期的投入『打水漂』,減少的橡膠供應也要數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黃明川表示。
從農產品到工業品,「保險+期貨」進入新階段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作為助力不少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脫貧增收的重要模式,「保險+期貨」正迎來新發展階段。
「橡膠是重要的收入來源,我們也期待『保險+期貨』項目繼續實施下去。」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膠農陳家凡表示,目前膠農還不需要出錢支付保費,但只要合理,膠農也願意「掏錢」來保障割膠的收入。
由於利用市場化的手段,打通了金融支持農業的「最後一公裡」,讓農產品賣出更好的價格,目前這一模式已吸引不少地方財政與社會資金的參與。其中2019年,海南白沙縣財政曾籌集379萬元保障項目的實施。另外,太保財險也投資開發了手機App,膠農每天打開手機App就可以了解到每天的價格和賠付情況。
業內人士透露,這一促進增收的模式儘管以橡膠等農產品的應用為開始,但不會止於農產品領域。上海期貨交易所正計劃將橡膠「保險+期貨」模式擴展到有色金屬領域,包括銅、鋁等金屬生產相關廠商也將享受到價格保險帶來的營收增長。
「期貨公司正抓緊準備,雖然各家的運行模式還有一定的差異,但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對此,上海一家期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包括交易所、期貨公司和保險公司等在內的金融業的根本宗旨,相信和農產品的「保險+期貨」項目發展路徑一樣,工業品「保險+期貨」項目未來也將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