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炁(氣)化神的觀念,便出現了鍊氣與煉將一致的觀念與做法。所以受籙之後的修行,煉炁而煉成神將,便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道體法用」的觀念,顯示出將道運用於一個個特定的領域,即法術。而法術又是為社會提供宗教服務的基本手段。大凡禳災,治病,祈祥,超度,都是為社會上的信眾所設。道教通過這些法術,為信眾提供服務,法術也由之成為道教聯繫社會的重要紐帶。就道教內部來說,道體法用,實際上要求將對道的信仰,轉換成可以操作的行為模式,即道門中所稱的科範。而實施這種操作(道門中稱行持)的,則是現實社會中的人。人是施法的主體。道通過人的操用才能轉換成為社會服務的法。所以有人早就構建了這樣一個理論模式:「道者,虛無之至尊也,術者,變化之玄伎也。道無形,因術以濟人,人有靈,因修而會道。人能學道,則變化自然。」宋代的白玉蟾說得更清楚:「法也者,可以盜天地之機,窮鬼神之理,可以助國安民,濟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離法,法不可離道。道法相符,可以濟世。」法既然如此重要,法中召將,便是法師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了。
在道法的行持中,神將的召喚舉足輕重,然而如何召將,卻是需要訓練的,因為神將本無形,而要在意念中看到神將,並將之存於整個科儀的若干個環節中,是極不容易的。所以道門內有煉將之說,即要通過若干專門的訓練,使神將能呈現在法師的眼前,並受其調遣。煉成了將,才能召將。神將的根本在於道炁,而召將的則是法師。個人當然內在地蘊藏著先天的精炁神。但內在的精氣神,並不一定能發揮作用。常人都各個具備,然而卻不一定能成法師,無法像法師那樣召將行事。因此從理論上說,對內在的精炁神的運用,養護,是需要修煉的;要用之於召將,也有許多技藝、手段的講究,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求體內元氣深厚。既然法行先天大道,將用自己的元神,那很自然的是,法師的追求,必須使自己內氣充盈,元神旺盛。這種要求,通過法師的鍊氣才能達到。在實際的操作中,法師的鍊氣與煉將是完全一致的。法師鍊氣的功法,各派、各時代也有不同。從一般的服氣、存思、胎息、守一等,都曾被使用過,至於內丹法成熟,宋以後的五雷正法等,則多採納丹功。不過,用於法術的功法,常常綜合了存思、丹功等不同的功法法師鍊氣,與通常用於自身修煉的功法,有同也有不同。他們不僅要鍊氣,而且要將內氣化為神將,再通過符咒訣步和法器的運用,使神將們受命完成各項預設的任務。法師的鍊氣,實際的目標是煉將和召將。
在法術行持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即召將者本身的身份認定,法師不管怎麼高明,在還沒有成為正式的神仙以前,最多還處於仙凡之間。而所召的神將,有不少在神界的地位極高。如何使之服從調遣,法師需要必要的權威。這種權威的建立,可能通過據說頌之於尊神的符、誥等象徵的符號,但最重要的還是法師在行持的過程中(只限於過程中)改變自己的身份,由凡成聖,由人變神。這在科儀中就叫變神或變身。變了之後,法師就成了元始、雷祖、鬥姆等尊神,成為一壇法事的主法。變神有一套完整的規範程序,法師必須學會操作。但是其事的根據,仍在於人內蘊著的元氣,此氣或被稱作元始祖氣。《道法會元》卷一:「或問變神之道如何?師曰:元始祖劫一分真,我即元始,元始即我。此即謂之變神。」如此說來,法師改變其凡身成為真神的內在根據,還是由於人身上含有從元始祖劫就存在的道氣,靈寶派稱元始祖氣。那麼與煉將一樣,法師身份由凡入聖的轉變,也必須壯大自己體內元始祖氣方能實現。上述三個方面,都表現了道教法術中神將系統的構建,與道教的基本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且從神將的觀念和召將的宗教實踐上看,都表現了道教的神仙信仰具有與基督教等西方宗教的不同,也與同在中國存在與發展的佛教不同的特徵。對此,還有必要下大功夫加以探討。
六丁護身咒
指召請六丁神捍衛護身,其辭為:「仁高護我,丁丑保我,仁和度我,丁酉保全,仁燦管魂,丁巳養神,太陰華蓋,地戶天門,吾行禹步,玄女真人,明堂坐臥,隱伏藏身,急急如律令。」
解三刑六害符咒
烏桓叔稽,制會五行。
一切刑害,乖炁合併,五雷符命,卻災保生。
變禍為祥,眷屬安寧。
召五雷咒
五雷,五方之雷神。咒為稱元始天尊符命令它們降臨。
其辭為:「玉清始青,真符告盟,推遷二炁,混一成真。五雷五雷,急會黃寧,氤氳變化,吼電迅霆,聞呼即至,速發陽聲,狼洛沮濱瀆矧喵盧椿抑煞攝,急急如律令。」
狼洛洹濱瀆矧咐盧椿抑煞攝為秘咒。
攝邪咒
攝邪,指攝取精邪到壇聽候考召處置。凡斬妖、驅鬼一類法事中常用。咒即以神將猛烈脅迫邪精聽命。各派所行不一,《太上三洞神咒》卷二載雷法中常用的一首。其辭為:「五雷使者,五丁都司,懸空大聖,霹靂轟轟,朝天五嶽,鎮定乾坤,敢有不從,令斬汝魂,急急如律令。」
六甲秘祝
為人山時所用,載《抱樸子內篇·登涉》。辭為:「臨兵鬥者,皆陣列前行」。雲密祝之,無所不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