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以來,道士又將掐訣與體內氣機發動聯繫起來,廣泛地用於煉功、闢邪、禁制、科儀等活動之中。
道教法術變化多端,所謂一掌握乾坤。施行之際,往往運用各種各樣的指訣。此種法術稱為「掐訣」、「手訣」、「捻訣」、「握訣」、「法訣」、「神訣」、「訣」、「訣目」等。
手印是法師用手指在手掌、手指上掐按某些部位,穴位,或手指之間互相結合成一些固定的姿勢,從而起到內聚精氣、外召神鬼的作用。在祭祀儀式活動中,運用手指的交化多端,構成了形形色色的式樣,這也是他們在宗教活動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通神達靈的肢體語言,是他們在祀儀中表達一種象徵的符號。其包含的深義一為教義規範之表記,一為道祖、萬神境界與靈力的象徵,故道書中亦有稱指訣為手印,掐訣為結印。
掐訣起源於古代的氣禁之術,道士在施展道法時,要掐相應的訣來配合。
道教典籍《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上記載:「凡行步、問病、治邪、入廟、渡江、入山、書符並須掐訣目。」
掐手訣時,訣文是最重要的,所謂訣文指的就是在人的掌指上的某一固定部位,象徵著北鬥星、十二辰文、九宮八卦、二十八宿等。道士通過訣文,在手中構成了一個濃縮的宇宙圖,這也就是《陰符經》上說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道士在掐複雜的訣目時,需要掐多個訣文,有時甚至需要加上各指和指掌間的交結或是雙手並用。而在掐某些簡單的訣目時,可能只需要用到一個訣文即可。
指決的類型
《道法會元》卷一六Ο曰:
祖師心傳訣目,通幽洞微,召神御鬼,要在於握訣,默運虛無,因目之為訣也。」
同書卷五七指出:
鬥中秘訣,出乎掌中指要,應諸行事,各有本訣。得則鬼神攝伏,失則妖魔不滅,故法令不行,施為無效。
《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卷八亦說:
禹步綱鬥,掌目之訣,為道之大要,法之元紀也。步綱者,乘於正氣以御物。訣目者,主於神機而運化。修仙煉真,劾召制伏,莫不資之於此矣。
可見指訣在道法中的重要作用。
在研究指訣的時候,首先應了解和掌握拳指之「目」,即「掌中指要,應諸行事,各有本訣」。所謂的「目」,共計十二種,全在手掌指紋之中。《道法會元》卷五七曰:「凡用諸訣,才掐便咒曰:百鬼諸邪,泛泛桑精。急急如火令攝禁。師云:誦咒三遍,畢,存想日月在吾頭上,鬥星在吾前。掐定訣目,腳作丁字,神異奇秘,莫可測也。」
這些訣目被稱為十二辰訣,是將地支十二辰、十二宮與手掌十二個部位相配合,掐之以役使鬼神,參與造化,「指節具十二辰,亦隨其相生相剋。」如子文又為腎竅,卯文為肝竅,午文為心竅,酉文為肺竅,玉文為脾竅,凡掐其竅即可強其臟腑,通其血脈,所謂五竅連五臟,竅竅皆通靈。公眾號嗣漢天師府其具體部位:子文在無名指根部,醜文在中指根部,寅文在食指根部,卯文在食指自根部起算一、二節之間,辰文在食指自根部的二、三節之間,巳文在食指頂部,午文在中指頂部,未文在無名指頂部,申文在小指頂部,酉文在小指自頂部算一、二節之間,戌文在小指自頂部算二、三節之間,亥文在小指根部, 玉文在中指二節中央。法師每掐其文,即表示把握日辰,代天運化。
手掌亦布有天幹、八卦。天幹的甲文在食指下端,乙文在無名指中間,丙文在食指上端,丁文在中指上端,戊文在無名指上端,已文在小指上端,庚文在小指中端,辛文在小指下端,壬文在無名指下端,癸文在中指下端。
八卦的亁卦在無名指下端,坤卦在無名指上端,坎卦在中指下端,離卦在中指上端,艮卦在食指下端,兌卦在無名指中間,震卦在食指中間,巽卦在食指上端。地支天幹,五行八卦,皆運布於兩掌之中。《黃帝陰符經》說:「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
逐步發展的決目
掐訣之法基於天人相感的學說,道教把手掌當作通神達靈的重要信道。最為基本的是於固定部位象徵北鬥七星、十二辰文、九宮八卦、二十八宿等,稱為訣文。掐訣時,以大指掐其他四指某些部位,表示時間、方位、星宿,即稱某文。如子在四指根部,大指掐於上即稱子文,離在三指最上一根關節線上,掐於上稱離文。訣文為掐訣中最基本的要素,由若干訣文配合手指張、弓、伸;直、壓等構成訣目,才算一個完整的手訣。如在二、三、四指九個關節紋上以中指紋為九宮中文,餘八個關節紋為八卦文,五指上布十二辰文。每掐該「文」,即表示把握八卦、十二辰、二十八宿等。
由於古人常用八卦、北鬥、二十八宿等象徵宇宙中天象的運行、造化的奧秘,故通過訣文,在手掌上形成了一個濃縮的宇宙圖景。由訣文加上其餘指掌聯結方式,構成訣目。通常說掐某訣,即指某訣目。訣目象徵的內容比較具體,如泰山訣代表東嶽,又代表酆都金剛山;大、小豬頭訣,代表鬥姆坐騎;藥叉訣,代表可叉戳鬼魅的利器;獅子訣,代表太乙天尊坐騎九頭神獅;靈官訣,代表靈官;各種元帥訣,代表所要召請的天蓬元帥、雷部元帥等;天羅地網訣,代表圍捕邪魅的天羅地網;五鬥訣,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星鬥。由於其取象具體,掐時必須結合行持科儀的具體內容,並常與相應的符、咒、步、存想相配合。隨著新的道教科儀增多,訣目也日漸豐富。
唐宋以來,道士又將掐訣與體內氣機發動聯繫起來,廣泛地用於煉功、闢邪、禁制、科儀等活動之中。
鄭所南《太極祭煉內法》曰:「訣者,竅也。
《黃庭經》云:子為人關把盛衰。則手能握一身之造化。掐子則腎水之神盛,掐午則心火之神盛,一一有說,不可盡究。」這是就指訣與內煉關係而言。道士誦經、行符、念咒、步罡、結壇、召將、氣禁、收邪、治病、祈禳的各個環節都要掐相應的訣目。
《黃庭經》云:子為人關把盛衰。則手能握一身之造化。掐子則腎水之神盛,掐午則心火之神盛,一一有說,不可盡究。」這是就指訣與內煉關係而言。道士誦經、行符、念咒、步罡、結壇、召將、氣禁、收邪、治病、祈禳的各個環節都要掐相應的訣目。
《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要》曰:「凡行步、問病、治邪、入廟、渡江、入山、書符,並須掐訣目。」進一步指出了指訣在施行道法時的重要作用。
《天皇至道太清玉冊》說:「捏訣者,所以通真制邪,役將治事。役訣各不一,罡訣有七百餘目,今所用者不多,四維八方,自四指根逐節數,共十二目,以按十二辰。於內又分出八卦、七星、九官、三臺,各主其所行之事,又當約而言之。惟中指中文為玉清訣,側左為北帝訣,名大煞文,此二訣總三界萬事,宜按行之。」
從道書中可知,三國之際道士們已運用訣目。
《金鎖流珠引》曰:「捻鬼目,鬼自伏走去。捻鬼刀支,鬼三日而死,大驗。昔左慈字符放,江東人。善禁鬼。魏文帝聞之,詔禁瘟鬼。鬼知來哭而相謂曰:江東左慈銅爪捻我目,我當去耳。不去欲以刀刺我,當即死。大哭而俱去。三日之內,宮中病者差,不病者永健。」
藥王孫思邈《千金翼方》言道家禁制共有六法,其四為「捻目禁」,謂手上有十五目,用途各異。
大指第一節是「生人蛇虎頭」,若有惡人侵犯己身,罵詈不止者,緩即捻之,急即閉氣押之。
大指第二節是「生人蛇虎喉」,若惡人罵詈不止與人爭者,閉氣捻之,「急即押之,左營目,令彼吃訥不能言也。
第二指第一節是「蛇虎目」,治蛇虎瘡,閉氣捻之。
第二指第二節是「鬼目」,「欲見鬼去鬼擊鬼皆捻之,急則閉氣押之,左營目,九氣則鬼神立至矣。呼即去,吸即來,治病捻之。」
第二指第三節是「生人目」,「欲藏身翳己與人鬥爭,及在深山曠野皆須捻之,以伏眾人之言。
第三指頭甲下是「蜂蠍及百鳥飛蟲之目」,若人被蜂蠍蜇,捻之,「左營目,五氣則解之。若不瘥,押蠍目及人天二道,並捻掌心,即瘥。」
第三指第一節是「地獄治鬼目」,若欲禁「諸神不令來去,閉目向王,閉氣五十息捻之,急即左營目押之。」
第三指第二節下是「天獄目」,「欲禁鬼、攝鬼、卻鬼、殺鬼,皆向王閉氣捻之,急則押之左營目。若為鬼魅所著或惡夢魘押之。」
第三指第三節是「鼠目」,「若住鬼、定鬼、住神,皆向王閉氣五十息,捻之左營目。」
第四指次甲下是「蚊子蚤蝨之目」,欲除之,閉氣捻之。
第四指第二節是「都監目」,監領一切諸神,都管一切諸鬼。「欲召鬼神問其意,向王閉氣五十息,捻之,左營目,鬼神立至矣。
第四指第三節是「禁鬼目」,「欲行考鬼、令鬼、住鬼、問鬼,捻之閉氣,若入山澤畏逢蛇蟒,當押蛇胎令不來見人及已逢亦押之,蛇口禁不得開。
第五指頭是「天心目」,「欲求天神,向王閉氣押之,神自來奉賽大佳。
第五指第一節是「遊師目」。第五指第二節是「天師目」。第三節是「三師目」,「此皆是初學符禁法時,向王閉氣捻之九十息左營目,啟請即有神驗。」這裡所謂的「左營目」,是指施行禁法時,法師當開左目、閉右目;右營目,開右目,閉左目。且男女有別,男子行禁捻左手目,女人行禁捻右手目,並逐四時王相方,正心定意閉氣,即成禁法,用之神效。
此外,第四指第一節名「左金堂」,若遠行求財,押之萬倍。第三指第一節名「玉堂」,欲求官覓職,押之必遂意。第二指第一節亦名「玉堂」,欲求官押之。論曰∶「此掌訣直用閉氣,左營目,捻之無咒文也。禁病則皆須禹步,誦禁文,捻而用之,急則而押之,緩則捻之。禁男用左手,禁女用右手。禁手之用,勿失左右也。
另附指決示範圖:
靈官訣:靈官訣中指伸直,食指尖掐在中指第一節橫紋背部,拇指尖裡側掐在中指第一節橫紋,拇指尖與食指尖相對,無名指和小指屈於掌心。
五雷訣:屈握食、中、環、小指於掌心並藏甲不見,再以大指壓住四指之背如握拳狀。
劍訣:食指與中指併攏伸直,指尖自然向手背方向上蹺,其餘三指屈攏於手心,三指與手掌儘量撐圓。
九色蓮花印:雙手伸直,手心向上疊放,左手在上,右手中指彎曲勾住左手中指根部。
鬥姆訣:鬥姆元君所掐手訣。大概看看,試試練練手還是可以的,但是要記得,掐訣不要對著人哦。
老君倒騎青牛:雙手手背相對,右手在上。右手無名指從外側勾住左手中指,右手食指再從內存勾住右手無名指和左手中指。左手大指、小指、食指、無名指向下伸,右手大指、小指、中指向上伸。
降鬼扇印:左手伸開向上。右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彎曲,大指和小指伸開,置於左手掌跟部。左右互換亦成。
反天印二:雙手背對,右手在上。右手中指勾住左手中指、無名指勾住左手無名指,左手由裡向外旋轉,直至兩手心皆向上,兩手食指勾食指、小指勾小指。
雷祖印:兩手心皆向上,左手手指彎曲,左手食指和小指勾住右手的食指。右手中指從左手中指和無名指之間伸出。左手大指壓住右手的小指。右手大指抵住無名指。
北鬥訣:左手無名指勾住右手小指,右手無名指勾住左手小指,兩個大指再壓住無名指,雙手的食指、中指伸直,合掌。
五嶽印:雙手向上,十指交叉。左手食指扳住右手中指,右手食指扳住左手中指,左手大指壓住右手小指,右手大指壓住左手小指,兩個無名指豎起。
七寶騫林訣:左手向上,右手向下,右手中指搭在左手無名指上。右手向外翻轉,右手中指把左手無名指、食指壓在右手掌心,其餘手指皆伸直。
五品蓮花印:左手中指扳住右手無名指,右手中指扳住左手無名指,左手小指置於中間,合掌。左手大指、食指和右手大指、食指、小指向上伸出。
九色蓮花印:雙手伸直,手心向上疊放,左手在上,右手中指彎曲勾住左手中指根部。
慈尊印:雙手伸直向上,兩手心相對,雙手各自大指壓住小指。
三山訣:左手手心向上,大指依次掐子、亥、戌、酉、申、午,緊接著大指由午紋退至玉紋,再由玉紋衝出午紋,然後左拳緊握,再依次伸出食指、小指、大指
劍訣:食指、中指伸直,大拇指壓住無名指和小指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