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詩人艾裡西爾·納瓦依

2021-02-15 XJNURSIN

中亞偉大的詩人、思想[1]家艾米爾·尼扎米丁·艾裡希爾·納瓦依(Alisher_Navoiy)生於1441年,卒於1501年。是維吾爾文學史和思想史上最富盛名的卓越代表。維吾爾族文學家,他生於赫拉特(Hirat,今阿富汗斯坦境內。中的尼扎木丁·巴赫西(也稱厄牙賽丁·巴赫西。由於是音譯,所以他的名字在漢語裡有各種寫法,都是通過Alisher Navoiy音譯來的,主要有「艾力西爾·那瓦伊」、「埃裡謝爾·納瓦伊」、「納瓦依」等寫法。他的代表作之一《法爾哈德和希琳》被翻譯成中文。

中文名

阿里舍爾·納沃伊

外文名

Alisher Navoiy

別名

艾裡希爾·納沃伊 ;阿里謝爾·納瓦依

國籍

中國

民族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2]  

艾米爾·尼扎米丁·阿里舍爾·納沃伊(1441-1501年,簡稱阿利舍爾·納沃伊)是十五世紀維吾爾族詩人,維吾爾族偉大的學者、思想家、社會活動家。「納瓦依」是其筆名,意為「曲調、鳴囀」。生於今阿富汗境內的赫拉特。出身於突厥族察合臺系巴爾拉斯部,祖輩為貴族,其父曾任帖木兒王朝廷書記官。納瓦伊自幼受良好的宗教和文化教育,15歲時即以詩作聞名。是霍拉桑的帖木兒後王蘇丹海珊·拜卡拉的同窗好友,1469年任宮廷掌璽官。1472年被任命為大臣,並取得「埃米爾」稱號,擔任蘇丹海珊在首都赫拉特的代表。後一度失寵,被派往阿斯特拉巴德任監察官員。他反對達官貴人的貪贓枉法,因而引起宮廷不滿,終於被迫離職。[3]  1488年回到故鄉赫拉特(今阿富汗斯坦境內的一個城市),專心寫作。1501年1月3日病逝。

阿里舍爾·納沃伊

當時的赫拉特城為中亞文化的中心.納瓦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時代不斷研習突厥、波斯、阿拉伯的語言文學以及歷史、哲學、天文、歷算等,還攻習過繪畫和音樂。他聰明好學,記憶驚人,又經過一些知名學者的指點,在文化領域的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納瓦依的成功還由於他特殊的身世遭遇。他出身名門顯貴,家庭曾遭受打擊迫害,轉輾流徙,貧愁交加,飽嘗世間辛酸,熟睹人生苦難。這對他的思想產生巨大的影響.

1991年蘇聯發行的納瓦伊紀念幣

1449年,由於帖木兒王朝發生了奪位之爭,艾利希爾·納瓦依一家被迫離開赫拉特,在1452年烏布勒·卡希姆·巴布爾(Ubul Qosim Bobur)執政後又回到赫拉特.納瓦依15歲登上詩壇,童年的詩作就受到前輩詩人魯提菲的獎賞.以後他到了馬什哈德(Mashhad,今伊朗境內),開始用兩種語言——波斯語和突厥語寫詩.因此他很快便獲得了「雙語大師」的美譽.他用波斯語寫的詩,署名「帕尼」(隱士之意),用突厥語寫的詩,署名「納瓦依」(吶喊、知心人之意).同時從事哲學、文學藝術研究。1466年回到故鄉赫拉特。

1469年,他童年時代的同學及朋友海珊·巴伊卡拉(Huseyin Bayqara)執政控制了赫拉特。納瓦依最初曾對他寄於極大的希望,以為他會主持正義,推行教化,但結果很令納瓦依失望。1470年,赫拉特爆發了起義。納瓦依對起義表示同情.後來,起義以和解宣告結束。他在調解中起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們極大的愛戴。1472年4月開始,納瓦依在蘇丹海珊·巴依喀拉宮廷任宰相,他主持正義,加強整頓,推行改革,抑制豪門權貴,保護平民權益,提倡學術,獎勵後學,對繁榮文化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遭到了上層保守勢力的反對。1476年,因遭誹謗而辭職。從此一心從事文學創作。在以年的生涯中,把大量心血和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文學創作,留下了三十多部著作。他的作品始終貫穿著人道主義思想,謳歌正義、善良、智慧、勤勞,追求真善美.揭露殘暴,昏昧、奸詐、偽善,鞭撻假惡醜.1501年,納瓦依在赫拉特逝世,被安葬在那裡,(最近幾年烏茲別克斯坦派人去阿富汗重新修建了阿里舍爾·納沃伊之墓上的建築,並在周邊進行了綠化)。

阿里舍爾·納沃伊之墓(阿富汗赫拉特市)

塔什幹市阿里舍爾·納沃伊公園

從以上簡歷可以看出,赫拉特城是納瓦依一生中的主要活動地。這個城市是14~15世紀中亞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納瓦依的家庭也是文學世家.他自幼就在當時知識淵博的學者那裡學習。被他稱為在突厥語言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詩人。以濃厚的興趣學習阿拉伯文學、波斯文學,系統地學習了波斯語。這為他更好地創作奠定了基礎。

在納瓦依之前和與之同時代的一些詩人指出了察合臺語文的一些優越性,但納瓦依時期的學者中仍存在著較多的用波斯語寫作的傾向。納瓦依批評丁這一傾向,用察合臺浯文進行文學創作,使這一語文更加發達、完美,並使自己的創作達到頂峰。納瓦依不僅自己投身於文學創作,還為霍拉桑文學環境的創造付出了大量精力。自己出資建立清真寺、經文學堂及其他教育機構,把飽學之士集中起來,為他們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塔什幹市阿里舍爾·納沃伊藝術劇院

他為官清廉,關心民間疾苦,終生遵從禁欲主義,未曾娶妻。他積極倡導和興

辦伊斯蘭文化事業,在赫拉特等城市主持興建了清真寺、伊斯蘭經學院,並經常給學者、詩人、音樂家等以慷慨資助和保護,對帖木兒王朝伊斯蘭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博學多才,對宗教、歷史、哲學、繪畫、建築學和音樂等都有較深的造詣。納瓦伊最早用察合臺文創作詩歌,其頌詩、魯拜詩最為著名,是維吾爾文學的開創者。他還是著名的樂師,所創作的「納瓦木卡姆」曾蜚聲中亞,並傳播到世界其它地區。在宗教思想上,納瓦伊深受賈米蘇菲主義思想的影響,對納格什班迪耶教團的學理和修持道路作了發展和闡釋,提出了入世主義的道乘修持原則。他認為蘇菲應「修道於眾,外與被創造物、內與造物主聯繫」。認為「善德來自於社會,來自於與世人交往,以求相互有益。修道者如此互相交往,方能獲眾多善果。」因此「要巡遊於人世之上」,「修道於人群之中」(見《愛之輕風》、《伊斯坎德爾之牆》)。這些觀點概述了納格什班迪耶教團崇尚現實生活的原則。

烏茲別克斯坦阿里舍爾·納沃伊圖書館

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 Alisher Navoiy 大街

由於阿利舍爾·納沃在維吾爾族與烏茲別克族文學史上具有卓越貢獻,成為維吾爾文學的奠基人,在烏茲別克斯坦阿利舍爾·納沃無處不在,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學者,在烏茲別克斯坦設有納沃伊州、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設有阿利舍爾·納沃藝術劇院[4] 、在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幹市設有阿利舍爾·納沃伊國家公園[5] 、在塔什幹市設有阿利舍爾·納沃伊大街、在塔什幹市設有阿利舍爾·納沃伊雕像好幾個,在塔什幹市設有阿利舍爾·納沃伊地鐵站、在烏茲別克斯坦貨幣上印有阿利舍爾·納沃伊雕像圖案,在塔什幹市設有阿利舍爾·納沃伊圖書館,在塔什幹市中心設有阿利舍爾·納沃紀念碑,當各國領導人訪問烏茲別克斯坦時總會到這個紀念碑前為維吾爾族偉人鮮花致敬[6] 。烏茲別克斯坦政府以及各大院校、國家機關等部門,每年組織舉辦阿利舍爾·納沃伊誕生紀念活動。(比如慶祝了阿利舍爾·納沃伊誕生550周年[7] 、769周年[8] 、570周年[9] 、571周年[10] 、572周年[11] 、573周年[12] 、574周年[13] 、575周年[14] 576周年[15] )。

塔什幹市阿里舍爾·納沃伊烏茲別克語語言大學

2017年3月13日上午,烏茲別克斯坦傳奇維吾爾族詩人阿里舍爾·納沃伊雕像[2] 揭幕儀式在上海大學成功舉行,烏茲別克族人民視他為本民族的優秀代表人物,在上海大學樹立阿里舍爾·納沃伊的雕像,是中烏兩國人民友誼深厚源遠流長的象徵。

共5張

上海大學烏茲別克詩人阿里舍爾·納沃伊雕像揭幕儀式

著作

生於官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5歲時即以詩作聞名。

世界文學名著典藏《法爾哈德和希琳》

1469年任霍拉桑蘇丹胡先·拜卡爾的掌璽官,1472年被任命為大臣,並取得「艾米爾」(東方伊斯蘭國家的軍事首領)的稱號。他提倡藝術,並經常給學者、詩人和音樂家等以慷慨的資助。他反對中世紀的專制制度,反對達官貴人為富不仁,貪贓枉法,因而引起宮廷的不滿,終於被迫離職。

1488年回到故鄉格拉特,埋頭寫作。他的作品有30卷,最負盛名的是《五詩集》,包括《正直者的不安》(1483)、《萊伊麗和馬季農》(1484)、《法爾哈德和希琳》(1484)、《七行星》(1484)和《伊斯坎德爾牆》(1485) 5部長詩。1498至1499年又出版重要詩集《思想的寶庫》,包括《童年的異事》、《青年的珍品》、《中年的異事》 和《老年的訓言》。此外還著有哲學論文《心之所鍾》(1500)和有關詩學的文章。《心之所鍾》譴責荒淫無道的執政者,主張由正直的執政者治理國家。

共13張

阿里舍爾·納沃伊(雕像和作品等)

納瓦依的抒情詩和敘事詩:

(一)《四卷詩集》,《精義寶庫》.

納瓦依的《四卷詩集》,又被稱為《精義寶庫》,包括十六種格律的抒情詩集,收錄三千一百三十二首短章,近四萬五千行。這部詩集是根據人生的不同時期編寫的。《四卷詩集》的序言說明了這些時期的順序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但是,當代研究者發現納瓦依的抒情詩,不是按歷史順序,而是按內容編的。

(二)《五卷詩集》(海米賽)

這部詩集是納瓦依文藝創作的頂峰,也是烏茲別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五卷詩集》是詩人於1483~1485年在赫拉特用突厥語寫成的.也被稱為《海米賽》。「海米賽」一詞是文學術語,本義是「五」的意思.這一術語是在中世紀伊斯蘭文學中形成的。作為一種文學流派的名稱曾採用過《王部詩》、《五部詩集》、《五卷集》、《五部書》等.

《納沃依》烏茲別克斯坦作家阿依別克的著作

(三)、納瓦依的其他著作

除了《四卷詩集》和《五卷詩集》外,還有《艾力伯因》、《詩的真諦》.《瓦臺甫書》、《先知與學者史》、《賽依僖·喀贊·艾爾德希爾傳》、

《穆罕默德英雄傳》、《韻律準繩》、《鳥語》、《兩種語言爭辯》、《文壇薈萃》、《情之所鍾》、《法尼詩卷》、《芻議》等.

相關焦點

  • 《東柱》偉大的我詩人
    影片的最後,東柱說:出生在這樣一個時代,只是把寫詩作為願望,單純的想做一個詩人,真是感到太羞愧,聽了你說的話,作為一個詩人,沒能在前面引路,像個影子一樣跟在了後面,因為感到羞愧;無法籤名。而宋夢奎最後說:在日本留學的朝鮮學生聚集的思想教育,利用調集令,假如能成立朝鮮叛軍組織,正式的指揮軍士們活動該有多好?我沒能那樣做,感到羞愧。沒能那樣做我感到很羞愧,因為羞愧才籤的名。
  •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剛剛看完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流淚了,腦袋裡滿是小時候到處去自詡為杜甫後人的可愛行為(由於本人姓杜),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傻,但那的確是一個少年第一次建立起對於偶像的崇拜,這種感情也隨了解他越多而愈加深刻。
  •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曾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杜甫最潦倒的一首詩,爆紅國際,BBC稱他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提起杜甫,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是他唐代詩歌史上的「李杜」的稱謂——總逃不開李白。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嘗盡種種的痛苦。
  • 最偉大的中國詩人!BBC播出杜甫紀錄片引關注
    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作者:王筱麗 分享到: 原標題: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 白居易: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徵服世界,BBC紀錄片火了,不光靠《指環王...
    「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中國「詩聖」如何「開口說英語」?
  • 偉大詩人杜甫是唐朝的公知嗎?看看郭沫若是怎麼說的
    偉大詩人杜甫因為記錄了唐朝百姓的生死離別痛不欲生,而被後人稱他的詩為「詩史「,解放以後被公認為是」人民詩人「。杜甫沒有為盛唐塗脂抹粉,而是以批判性的筆鋒記錄百姓的苦難,所以有人把杜甫看作是唐朝的公知。
  • 《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百年歌自苦
    出身書香門第,年輕時壯遊山川結交知己,科舉失意,長安意外得見帝王,入仕後因耿直諫言屢不得志,遭遇安史之亂開始漫長的流浪……在所有的時光裡,詩人不停地寫詩,意氣風發的時候,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時候,難得悠閒的時候……濃縮版一個詩人的一生,就這樣在現代風物裡重新流淌。成都的草堂依然馥鬱,順流而下的長江煙波浩渺,詩人在不同際遇中寫下的詩,成為對自己最好的註腳。  杜甫是誰?杜甫因何而偉大?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豪華陣容推介詩人杜甫!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
  • 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原標題:BBC最新紀錄片向西方推介杜甫   近日,BBC推出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全世界引起關注。片中,杜甫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
  • BBC播出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杜甫晚年觸景生情,回憶起童年時光而酣暢淋漓寫下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在英國BBC四臺近日播出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麥可·伍德背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 古代詩人,現代詩人以及這個世紀的詩人
    詩人曾經與榮耀為鄰。如同漢娜·阿倫特指出的:英雄是「偉大功績的創造者和偉大言辭的言說者」。而英雄需要詩人。
  • 保加利亞詩人、國父赫裡斯託·波特夫犧牲144周年紀念日
    敬獻鮮花 6月2日,是保加利亞詩人、國父赫裡斯託·波特夫犧牲144周年紀念日。今天上午,保加利亞駐華大使格裡戈爾·波羅扎諾夫閣下率其使館駐華使節向波特夫雕塑敬獻鮮花。下午,袁熙坤館長與部分在館人員向波特夫雕塑敬獻鮮花。
  • BBC播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轟動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從鞏義、西安到成都、長沙,從出生到入仕,從開元盛世到戰亂流離,回溯了詩人顛沛流離的一生。
  • 來自英國人的推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那麼為何BBC認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是杜甫而非李白? BBC的這部紀錄片借用了洪業(曾經的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的同名書籍《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名,洪業又號煨蓮(William),一生鍾情於對杜甫的詩歌以及為人進行研究,他的這本著作也被認為是英語世界中關於杜甫的最重要著述。
  • 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很多生僻字卻常被後世引用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實現理想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 BBC推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人大教授:在史實和詩歌...
    近日,英國BBC推出了單集58分鐘的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轟動了居家抗疫的世界人民。這是杜甫第一次以紀錄片的形式,詳細地被介紹到全球。
  • 為什麼說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火出圈的BBC紀錄片《杜甫》離不...
    「中國最偉大詩人似乎配不上他的影響力,在西方文化文明,沒有一個可以與他對比的形象,一個體現了整個民族共同的道德情感的人。」今年4月,英國廣播公司(BBC)播出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講述「詩聖」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
  • 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做客」BBC,你猜猜是誰?
    他「做客」BBC紀錄片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向世界介紹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直譯:信,達,切 北美著名翻譯家宇文所安,視杜甫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他在翻譯杜甫詩文時,刻意翻譯的生硬、略顯笨拙,以此讓國外讀者領略中國詩歌的獨特魅力。
  • BBC最新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詩界反響
    他被冠以「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第一次以紀錄片的方式,被詳細地介紹給西方世界。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片中BBC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之一、歷史學家麥可·伍德(Michael Wood)到訪中國,重走杜甫生前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