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鄭小弟
前言
1.真實存在
想必很多人在各種影視作品中,都看到過鬼城,號稱世間亡靈的歸屬之地,也就是傳說陰曹地府的所在之地。很多人以為這是小說家或者編劇憑空捏造的,實際上關於鬼城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之所以敢這麼肯定它的存在,因為我就是來自鬼城,並且在鬼城生活了20多年。
2.相信科學
當然你也別想多了,可以肯定的告訴你鬼城肯定是沒有鬼的,我在這兒生活了20多年,啥都沒瞧見過,至於世面上流傳的關於鬼城的傳說,可能都不是鬼城人編的。我們都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還是要相信科學,所以對於這些就當作一種傳統文化來看待吧,或者當成故事來聽也可以。
鬼城
1.詳細介紹
接下來聊一聊我的家鄉豐都鬼城吧,豐都鬼城舊名酆都鬼城,現在位於重慶市豐都縣,是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被人們傳為「鬼國京都」、「陰曹地府」,成為人類亡靈的歸宿之地,古又為「巴子別都」。
2.巴子別都
什麼是「巴子別都」呢?簡單和大家解釋一下,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爵位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當時定都現在的重慶。但是大家都知道西周有一個傳統喜歡建第二都城,比如當時西周都城在關中的鎬京,周武王為了加強對東方諸地的控制和防止商朝殘餘的復闢,因而在洛陽首建陪都。所以當時的巴國首領就把酆都作為陪都,也就是別都。
鬼城文化
一、入門級鬼文化
鬼城以各種陰曹地府的建築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內有哼哈祠、天子殿、奈河橋、黃泉路、望鄉臺、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間的建築。都講到這兒了,我們來一點鬼文化的入門知識吧。
好不好奇在鬼文化裡面,你死了要去哪兒嘛,先是有牛頭馬面帶著你來到鬼門關,然後上黃泉路,黃泉路兩岸開滿了傳說中的彼岸花,然後就來到奈何橋,奈何橋旁邊就是那塊記著你前世今生的三生石,奈何橋下是忘川河,過了奈何橋便是孟婆亭和望鄉臺,如果你不舍家人,傳說在望鄉臺可以看到你的家鄉。然後就是喝孟婆湯,喝了孟婆湯就會根據你今生的所作所為接受審判,最後繼續進入六道輪迴。
哈哈哈是不是感覺很有趣啊,不過聽完你想不想來鬼城啊。不過還是不要期望太高了。
二、埋葬方式
1.南北差異
如果不是去河北農村呆過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南北埋葬方式差異這麼大,比起河北我們這兒的埋葬真的算是非常奢華了。
①建造材料
因為我在河北看到那邊的墳墓,就是一個土堆,如果不是看到土堆旁邊有炸鞭炮的痕跡,我都不知道這是墳墓,我們這邊都是用石頭做墳墓,而且石頭上還會雕刻很多的花紋,比如龍、鳳、花、鳥等。所以我們這邊有一特殊職業--石匠。
石匠主要從事墳墓建造工作,而且墳墓造價都不便宜,便宜點的幾萬塊,貴一點的就沒有上限了,因為有些會有陵園,陵園會種樹,陵園門口會擺放石獅子等,各種裝飾加起來就比較貴。當然修太好了容易被盜墓的盯上,特別是沒有後人祭拜的,我們這邊很多以前的很豪華的墓,墓門都被人給打開了,因為聽老人說,老早以前家境好的人家,但人去世了,會在嘴巴裡面含寶石,金子等等之類的東西。不過肯定現在沒人這樣了。
②棺材
而且我特別好奇他們河北農村竟然沒有棺材,當然也有些用水泥做棺材。用水泥在我們這邊算是非常禁忌的,老人們會認為「不通氣」,雖然這個說法很奇葩,可能還有一方面就是用木頭,以後沒有後人祭拜了,也會很快降解回歸塵土。所以我們這邊哪怕就是沒有棺材,也不會用水泥,比較喜歡用木頭,一般都是松木,用楠木的極少,主要是楠木太貴了,家裡沒礦用不起。
而且在我們這裡你會發現一個特別神奇的現象,就是人還沒有去世,他的墳墓都已經修好了。我們這邊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老人在60歲左右,有些會更早,就會請木匠做好自己的棺材,家裡備好壽衣,會請石匠修好自己的墳墓。我小的時候被我爺爺家那倆口棺材嚇得要死。
③墓碑
而且在河北我看到墳墓墓碑也沒有一塊,我在想後人祭拜得時候,會不會都不知道這埋的是誰?我們這都會有墓碑,正中間會刻祖先的的名諱,一般開頭就是「先考」和「先妣」,或者「顯妣」和「顯考」,就是亡父亡母的意思,用「先」是愛尊稱,用「顯」是美稱。而且祖先的墓碑碑文上會刻有整個家族的人的姓名,一方面是祈求祖先保佑,另一方面顯示家族興旺。
旅遊攻略
聽了上面這些很多人肯定心動了,想來鬼城玩,所以我得在這個方面說清楚,說到這兒我就不得不吐槽幾句了,以前山上很多廟宇和墳墓,很多人去祭拜。後來搞旅遊開發了,推了很多墳墓,所有的建築基本上都翻新了,然後玉皇大帝那尊石像也上了色。所以如果你抱太高得期望來得話,肯定會失望的。
實際上也沒什麼的,你就是期望不要太高就行,記住一點,就和平常景區差不多,拍拍照,買點紀念品,紀念品也和其他地方差不多的,沒什麼特別的,差不多都是浙江義烏小商場進的貨,當然這是說笑呢,具體哪進貨的我也不知道,但大部分肯定不是本地的。
如果你真的來了,雪玉洞和九重天也是可以看一看玩一玩,還是蠻不錯的。當然,要來的話最好廟會期間來吧,會熱鬧一點。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你家鄉的風俗文化。
我是小弟,一個拾時光的孩子
本文由拾光小弟創作,配圖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小弟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