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欄:央行買貸款——保匯率與放水之間的艱難平衡

2020-12-22 憑欄欲言

文:憑欄欲言

在美元指數大跌的助力下,人民幣還是被拉回了7.1。

筆者在5.26日文章中的預判得以準確命中,這再一次展現了匯率對國內貨幣政策的制約性。

國內貨幣政策無法忽視匯率問題,自主降準降息,漸行漸遠。

01

貨幣政策自主性喪失

在中國試圖推進金融項開放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空間受到嚴重壓縮,尤其是在降息問題上。

從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來看,中國的金融開放會擴大資本的自由流動,匯率在逆周期幹預之下近乎固定匯率,必然的結果就是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逐漸喪失。

正是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逐漸喪失,才迫使央行出臺新工具來定向放水,目的無外乎是以定向放水減少對匯率的衝擊,新工具的出臺也喻示著近期的降準降息預期基本破滅。

02

既要與又要之間的艱難平衡

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延長至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政府工作報告: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昨日(6.2日),央行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兩個放水的新工具。

1) 延期還本付息激勵400億

對中小銀行給予其辦理延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本金的1%作為激勵。從現在的宏觀統計數據看,激勵的貸款金額接近4萬億元,預計最多返還400億。

2) 4000億資金買貸反售

央行和財政部設計了特別目的工具(SPV),由中央銀行向SPV提供4000億元的再貸款專用額度,SPV拿了4000億的再貸款資金以後,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籤訂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的合同,購買地方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40%,資金期限一年,資金成本0,一年後反售給銀行。

本質就是分批次、定向投放4400億0成本資金。

從政府工作報告再提推動貸款利率下行來看,降低商業銀行資本成本勢在必行,但整體降準降息對匯率的衝擊很大,這是兩個新貨幣工具出臺的背景。

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無非源自央行的資金供應和居民部門儲蓄,居民部門存款降息受到CPI居高不下的鉗制,降息受阻,最終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的重任還是由央行承擔。

央行降成本手段由MLF、逆回購降息,變為定向投放4400億0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降低成本。

央行分批次對金融機構注入4400億0成本資金,體現了央行試圖壓降銀行資金端成本向實體傳導的目的,但又體現了不想對匯率的形成衝擊的糾結心態。

但是印錢就是印錢,滴灌再精準也改變不了印錢本質,只要是印錢,就會對匯率產生衝擊,所謂的精準滴灌,企業將信貸資金用出去後,又變成了社會資金,還是會對匯率產生衝擊,精準滴灌僅僅是讓對匯率的衝擊來的晚一點而已。

新的貨幣工具是央行既要與又要之間艱難平衡。

03

全民發錢——良藥苦了誰的口

從央行政策目的上來說,還是希望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都能夠活下來,穩定就業,實現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最終政策目標。所以文件中也提出企業在辦理延期的時候,需要承諾保持就業的基本穩定,另外貸款的資金要用於生產經營。

而事實上,中小微企業經營難不難、能不能活下來,信貸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於有沒有需求。中國巨大的GDP背後是供應全球的巨大產能,在多重原因衝擊外需情況下,需求只能向內求。

孱弱的內需與龐大的產能徹底失衡。

內需有多孱弱?

以創造出的GDP都被誰拿走了將GDP分解,可以分解為勞動者收入、政府收入、企業收入和固定資產折舊這四部分。其中勞動者報酬(收入)佔比GDP長期不足50%。

自92南巡確認加快改革以來,勞動者報酬佔比GDP迅速攀升至50%以上,但2000年重新跌破50%,並在2007年跌破40%。

以創造出的GDP被誰消費了將GDP分解,可以分為內需(居民和政府)、外需和投資,這正是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這個表述的由來。

2000年之後居民需求迅速失速(這與勞動者報酬下降相匹配),此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外需和投資作為新增發力點,2008年之後外需失速,之後是投資單肩挑大梁。

實際上2008年之後中國經濟就是地產經濟。

2004年以後,資本形成佔比GDP超過居民消費,並延續至今,這段時間所創造的中國龐大的GDP,只有1/3是被居民消費了,可見內需的孱弱程度

投資是為了服務於未來的消費,但投資超過居民消費已經長達16年,既扼殺了消費能力成長的空間,又製造了巨大的產能。

在外需缺失的情況下,國內孱弱的購買力與龐大的產能之間的矛盾瞬間凸顯。

自1998年以來,中國一直用大肆投資來拉動經濟,但大肆投資導致經濟結構畸形,與投資領域相關的產能大量形成(與此同時,其他領域卻沒有得到太多培育),一旦政府投資下降或停止就會導致相關領域經濟生態毀滅,誘發經濟和金融風險。

大肆投資還擴大了貧富分化,財富分配集中於一小部分可以接到政府工程的企業或個人。貧富分化導致窮人缺少消費能力,從而影響實體需求萎靡,實體通縮;富人則佔據絕大多數財富,消費欲望早已得到滿足,將大量資金配置金融性資產,導致資本市場通脹。

為刺激實體萎靡而實行的放水政策又加速吹脹金融性資產,這導致實體更萎靡,放水更兇猛,貧富分化惡性循環形成。

資產通脹與實體通縮並存,金融泡沫共實體萎靡齊飛。

印錢成了飲鴆止渴,印的越多,金融資產膨脹的越厲害,實體消費越萎靡,貧富差距受印鈔刺激越拉越大,問題越來越積重難返。

可以說,中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就是6億國民月入1000與中國總資產1300萬億之間的矛盾,是內需的極端孱弱與產能的極端過剩之間的矛盾。

過於激進的政府投資(和與其匹配貨幣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可持續性喪失。

印鈔保企業(保產能)無法對需求進行有效刺激,還極易形成資金套利空間。貨幣資源有限,無法大水漫灌也必然產生旱澇不均的情況,這都會對市場產生扭曲,可以肯定的說,其作用小而代價大。

尖銳的供需矛盾決定了保產能的作用遠不如保需求,全民發錢可以有效的縮減貧富差距,刺激內需。內需起來了,企業自然就好過了,且全民發錢提供的是一種均等的機會,可以最小化的減少對市場的扭曲,維護市場的健康度,卻似乎因良藥苦口從未被關注。

需求無處發力,央行買貸款,註定了雷聲大而雨點小。

END

相關焦點

  • 央行放水是什麼意思?關於降息、降準、M1、M2、社融的那些事
    人們對此的第一反應就是:央媽又放水了!是的,「放水」——這又是一個關注財經訊息的朋友們絕不陌生的名詞,每次只要出現降息降準的相關新聞,下邊評論就是一堆的「放水」。然而,相信還有很多人,對所謂「放水」的概念是模糊的,或者說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今天我們便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談一談關於降息、降準、M1、M2和社融之間那些不得不說的事。
  • 全球央行「大放水」是把雙刃劍
    美聯儲設立了臨時回購協議工具(FIMA),允許170家外國央行和其他國際貨幣機構用持有的美國國債兌換美元,緩解全球市場上美元流動性不足的壓力。  全球央行的「大放水」行動收穫到了一定的預期目標,至少由「美元荒」引起的資本市場劇烈波動因此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基本消除了由流動性危機演變成貨幣危機的可能。
  • 憑欄:央行的塔西佗陷阱
    文:憑欄欲言經濟就是一個生產和交換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因素的預期變化會摻入其中。而資產價格改變的主要驅動力就是預期的變化。是什麼在誘導心理預期的變化?主要源於信息的不對稱性。你買一盒蒙牛或者伊犁的牛奶,假如你非常了解他的整個的生產鏈條和質量風險,那麼無論市面上在說什麼,你的信念都會堅定,你的心理預期都不會有什麼變化,這種信息就具有對稱性,生產商和用戶都了解同樣多的信息(信息對稱實際不可能存在,只能儘量接近這種狀態)。
  • 全球央行降息放水 中國央行未跟
    3月16日,在5500億元普惠金融定向降準資金落地的同時,央行如期開展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1000億元。在3月15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表示,下一步,央行將繼續綜合採取多種措施促進貸款利率明顯下行,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發展。
  • 如果戰爭爆發,貸款買的房子被炸了,還需要還銀行的貸款?
    假如真的發生戰爭了,貸款買的房子被炸毀了,銀行的房貸肯定還要還;除非一種情況,連銀行都炸沒消失了,這個時候貸款人想還貸款都沒路,這個時候可以不還了。也許有些人會問,貸款買房後,房子都炸沒了,為什麼銀行房貸還需要還?
  • 央行四年來首次「雙降」,你該買房子還是股票?答案在這裡
    文 李鑫編輯 徐偉千呼萬喚,央行終於降準。這次降準頗有誠意,是四年來首次「雙降」,不但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同時額外對相關城商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根據央行測算,本次降準將釋放長期資金約9000億元。聽到降準的消息,很多人想到的是貨幣大放水。
  • 放水之下,誰是受害者……
    「貨幣大放水」的旗幟,2020年全球各家央行就已經輪番祭出,這樣的辦法在2008年的時候就在全球大範圍使用過,蕭條的周期中,提振經濟成為世界各國首要任務,美聯儲幾乎每次都是帶頭大哥,全球的印鈔票機器都在大馬力開動,一邊是印鈔票,一邊還有降利率,大水就放了出來。
  • 從央行到股債市場:流動性是如何傳導的
    央行流動性收緊也不必然導致股市下跌,實體部門流動性韌性依然會支撐股市。 1 央行放水會帶來股市上漲嗎? 在多數人的認知中,央行放水會利好股市。
  • 憑欄:中國資本嗜血化
    文:憑欄欲言人是中性的,善惡並存。人既可能合作共贏,也可能偷盜搶掠。但大部分人只要有機會獲得合作共贏,就肯定不願意去偷盜搶掠,因為偷盜搶掠的收益會面對無形的高風險(道德譴責和法律風險)。2020年5月之後,海外貨幣政策持續寬鬆,而中國貨幣政策基於平衡內外壓力的考慮開始邊際收緊,海外熱錢湧入,外部壓力下降。然而,匯率和存量外債成為增量風險來源。1) 匯率升值。中國最大的存量風險就是房,而房是匯率升值的最大約束。
  • 加印5000億歐央行水淹全世界
    2) 將「大流行緊急購買計劃(PEPP)」規模增加5000億歐元,總額達到1.85萬億歐元,將PEPP的淨購買期限延長到至少持續至2022年3月底,而到期證券本金再投資延長到至少2023年底,直到最後管委會評估衛生事件是否結束…………還有其他,諸如延長第三輪定向長期融資(TLTRO III),允許其交易對手(也就是歐央行放水的金融機構
  • 美聯儲維持超寬鬆政策 輸入型通脹等溢出效應或引發國內央行持續關注
    分析人士表示,會議結果符合市場普遍預期,但美聯儲超寬鬆政策導致的輸入型通脹等溢出效應,或將引發國內央行持續關注。分析人士並稱,近年來我國央行與美聯儲之間貨幣政策「脫鉤」傾向愈加明顯,兩者相對獨立。原因是兩家央行的關注點開始分化,國內央行把"穩金融「作為核心目標,寬鬆方面很慎重;美聯儲仍舊關注就業、經濟增長和通脹。因此美聯儲決議對國內貨幣政策影響相對有限。
  • 央行:政策穩健中性 不宜將公開市場利率上行與加息劃等號
    摘要 央行貨幣政策報告:繼續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將把握好去槓桿和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的平衡。2017 年3 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 M2 餘額同比增長 10.6%;人民幣貸款餘額同比增長 12.4%,比年初增加4.2萬億元,同比少增3856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 12.5%。3 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5.53%。3 月末,CFETS 人民幣匯率指數為 92.93,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 6.8993元。
  • 央行發布重磅報告!不讓市場缺錢 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
    為應對國內經濟和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宏觀槓桿率、銀行不良壓力的問題,明明表示,央行報告中提出要科學把握政策的力度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比如不能讓市場缺錢,但是也不能讓市場的錢溢出來。中長期看,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總供求基本平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市場機製作用得到更好發揮,貨幣政策保持穩健,貨幣條件合理適度,不存在長期通脹或通縮的基礎。  LPR改革促進降低貸款利率  對於關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貸款利率,報告中也有明確表態。
  • 謝逸楓:前9月全國住戶房貸佔新增貸款16萬億的37%
    曾經的中國經濟、房地產在1998年、2008年、2012年、2014年、2018年遭遇過不斷深度的危機、風險,都是通過加槓桿,即寬鬆的金融貨幣信貸,簡單的講就是貨幣放水,2020年亦不例外。這是最有效的刺激經濟復甦、房地產回暖,最強的措施。
  • 央行逆回購「縮長放短」 淨回籠800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5月10日,在發放抵押補充貸款(PSL)476億元的基礎上,央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100億元逆回購操作。7天、14天和28天品種的交易量分別為900億元、100億元和100億元,中標利率分別為2.45%、2.60%和2.75%,與前期持平。
  • 歐央行De Cos:疫情復燃和取消財政支持可能加劇銀行業貸款損失
    來源:金融界網站 歐洲央行官員Pablo Hernandez de Cos警告說,Covid-19疫情再度爆發以及政府取消財政支持可能會給銀行帶來更多的貸款損失。
  • 央行: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的要求,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關於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建立了銀行業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據了解,《通知》明確了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機構覆蓋範圍、管理要求及調整機制。
  • 歐洲央行不再是歐元區各國政府的「提款機」
    如今,由於實行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歐洲央行上繳收入的環節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外媒報導,歐洲央行大規模的量化寬鬆計劃,尤其是所謂的TLTRO貸款計劃,導致了部分歐洲國家的貨幣當局收入減少。  所謂TLTRO貸款計劃,全稱定向長期再融資操作,是歐洲央行自2019年實施的一項計劃,旨在對金融行業進行大規模補貼。
  • 前瞻疫情後金融科技,萬事達卡協助央行測試數字貨幣
    甚至在銀行與小型攤商架起貸款橋梁,協助其渡過艱難的疫情。當然也能令企業更精準的拓展業務,包括協助創業公司產業使用市場成熟的資源並加速發展。值得一提的是,萬世達卡明年也將提供央行一套獨特的數字貨幣(CBDCs)虛擬測試環境,可模擬數字貨幣在央行、商業銀行、第三方服務供應商之間的支付網絡,協助各國與全球合作夥伴進行數字貨幣交易評估、測試與監測,加速推動央行數字貨幣實現更安全可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