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欄欲言
在美元指數大跌的助力下,人民幣還是被拉回了7.1。
筆者在5.26日文章中的預判得以準確命中,這再一次展現了匯率對國內貨幣政策的制約性。
國內貨幣政策無法忽視匯率問題,自主降準降息,漸行漸遠。
01
貨幣政策自主性喪失
在中國試圖推進金融項開放的背景下,中國貨幣政策自主性空間受到嚴重壓縮,尤其是在降息問題上。
從蒙代爾不可能三角來看,中國的金融開放會擴大資本的自由流動,匯率在逆周期幹預之下近乎固定匯率,必然的結果就是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逐漸喪失。
正是貨幣政策獨立性的逐漸喪失,才迫使央行出臺新工具來定向放水,目的無外乎是以定向放水減少對匯率的衝擊,新工具的出臺也喻示著近期的降準降息預期基本破滅。
02
既要與又要之間的艱難平衡
政府工作報告:中小微企業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政策再延長至明年3月底,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應延盡延,對其他困難企業貸款協商延期,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政府工作報告:綜合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引導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明顯高於去年。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創新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務必推動企業便利獲得貸款,推動利率持續下行。
昨日(6.2日),央行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兩個放水的新工具。
1) 延期還本付息激勵400億
對中小銀行給予其辦理延期的普惠小微貸款本金的1%作為激勵。從現在的宏觀統計數據看,激勵的貸款金額接近4萬億元,預計最多返還400億。
2) 4000億資金買貸反售
央行和財政部設計了特別目的工具(SPV),由中央銀行向SPV提供4000億元的再貸款專用額度,SPV拿了4000億的再貸款資金以後,和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籤訂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的合同,購買地方商業銀行發放貸款的40%,資金期限一年,資金成本0,一年後反售給銀行。
本質就是分批次、定向投放4400億0成本資金。
從政府工作報告再提推動貸款利率下行來看,降低商業銀行資本成本勢在必行,但整體降準降息對匯率的衝擊很大,這是兩個新貨幣工具出臺的背景。
商業銀行資金來源無非源自央行的資金供應和居民部門儲蓄,居民部門存款降息受到CPI居高不下的鉗制,降息受阻,最終降低商業銀行資金成本的重任還是由央行承擔。
央行降成本手段由MLF、逆回購降息,變為定向投放4400億0成本資金支持金融機構降低成本。
央行分批次對金融機構注入4400億0成本資金,體現了央行試圖壓降銀行資金端成本向實體傳導的目的,但又體現了不想對匯率的形成衝擊的糾結心態。
但是印錢就是印錢,滴灌再精準也改變不了印錢本質,只要是印錢,就會對匯率產生衝擊,所謂的精準滴灌,企業將信貸資金用出去後,又變成了社會資金,還是會對匯率產生衝擊,精準滴灌僅僅是讓對匯率的衝擊來的晚一點而已。
新的貨幣工具是央行既要與又要之間艱難平衡。
03
全民發錢——良藥苦了誰的口
從央行政策目的上來說,還是希望讓更多的中小微企業都能夠活下來,穩定就業,實現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最終政策目標。所以文件中也提出企業在辦理延期的時候,需要承諾保持就業的基本穩定,另外貸款的資金要用於生產經營。
而事實上,中小微企業經營難不難、能不能活下來,信貸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在於有沒有需求。中國巨大的GDP背後是供應全球的巨大產能,在多重原因衝擊外需情況下,需求只能向內求。
孱弱的內需與龐大的產能徹底失衡。
內需有多孱弱?
以創造出的GDP都被誰拿走了將GDP分解,可以分解為勞動者收入、政府收入、企業收入和固定資產折舊這四部分。其中勞動者報酬(收入)佔比GDP長期不足50%。
自92南巡確認加快改革以來,勞動者報酬佔比GDP迅速攀升至50%以上,但2000年重新跌破50%,並在2007年跌破40%。
以創造出的GDP被誰消費了將GDP分解,可以分為內需(居民和政府)、外需和投資,這正是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這個表述的由來。
2000年之後居民需求迅速失速(這與勞動者報酬下降相匹配),此後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由外需和投資作為新增發力點,2008年之後外需失速,之後是投資單肩挑大梁。
實際上2008年之後中國經濟就是地產經濟。
2004年以後,資本形成佔比GDP超過居民消費,並延續至今,這段時間所創造的中國龐大的GDP,只有1/3是被居民消費了,可見內需的孱弱程度。
投資是為了服務於未來的消費,但投資超過居民消費已經長達16年,既扼殺了消費能力成長的空間,又製造了巨大的產能。
在外需缺失的情況下,國內孱弱的購買力與龐大的產能之間的矛盾瞬間凸顯。
自1998年以來,中國一直用大肆投資來拉動經濟,但大肆投資導致經濟結構畸形,與投資領域相關的產能大量形成(與此同時,其他領域卻沒有得到太多培育),一旦政府投資下降或停止就會導致相關領域經濟生態毀滅,誘發經濟和金融風險。
大肆投資還擴大了貧富分化,財富分配集中於一小部分可以接到政府工程的企業或個人。貧富分化導致窮人缺少消費能力,從而影響實體需求萎靡,實體通縮;富人則佔據絕大多數財富,消費欲望早已得到滿足,將大量資金配置金融性資產,導致資本市場通脹。
為刺激實體萎靡而實行的放水政策又加速吹脹金融性資產,這導致實體更萎靡,放水更兇猛,貧富分化惡性循環形成。
資產通脹與實體通縮並存,金融泡沫共實體萎靡齊飛。
印錢成了飲鴆止渴,印的越多,金融資產膨脹的越厲害,實體消費越萎靡,貧富差距受印鈔刺激越拉越大,問題越來越積重難返。
可以說,中國當前的主要矛盾就是6億國民月入1000與中國總資產1300萬億之間的矛盾,是內需的極端孱弱與產能的極端過剩之間的矛盾。
過於激進的政府投資(和與其匹配貨幣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可持續性喪失。
印鈔保企業(保產能)無法對需求進行有效刺激,還極易形成資金套利空間。貨幣資源有限,無法大水漫灌也必然產生旱澇不均的情況,這都會對市場產生扭曲,可以肯定的說,其作用小而代價大。
尖銳的供需矛盾決定了保產能的作用遠不如保需求,全民發錢可以有效的縮減貧富差距,刺激內需。內需起來了,企業自然就好過了,且全民發錢提供的是一種均等的機會,可以最小化的減少對市場的扭曲,維護市場的健康度,卻似乎因良藥苦口從未被關注。
需求無處發力,央行買貸款,註定了雷聲大而雨點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