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一村一歌」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精品工程

2020-12-28 澎湃新聞

「神嶺山下,碧水河畔,黑土地上四季花香……」8月8日,隨著深情動人的歌聲在田間地頭飄揚,博羅縣石壩鎮烏坭湖村的村歌《鳳鳴烏坭湖》MV正式開拍,前來觀看的村民個個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一幅山清水秀、花果飄香、幸福和諧而又充滿悠悠鄉情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

去年,博羅縣緊緊圍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開啟「一村一歌」活動試點,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鄉村(社區),深入群眾,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抒懷,對28個村進行了村歌創作。在此基礎上,今年博羅全面開展「一村一歌」活動,計劃2020年至2022年,按照每年完成三分之一村鎮的創作任務,力爭在2022年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完成全部創作任務。

「一首首帶著泥土芬芳、浸染時代氣息的村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轉動聽,唱出了惠州鄉村振興的美麗樂章,傳達著廣大村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讚美。」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已創作完成村歌116首,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廣獲社會好評,成為博羅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生動樣本。

旋律響起 鄉情濃濃

在博羅長寧鎮新江村村民休閒廣場旁,村歌《兩地一家親》譜在一面巨大的牆上,背景畫面裡,是成群結隊挑著擔子、背負行囊的人們,一路翻山越嶺,從新豐江沿岸來到東江河畔安家置業的動人場景。

「村歌的旋律一響起,鄉情濃濃而來。」新江村黨支部書記黃紹源說,新江村民並不是「坐地戶」,而是新豐江水庫移民而來,1966年定居於此,村名「新江」也因此而起,既有寄託鄉愁之意,又有建設新家之喜。

「萬綠湖水拉著我的手,故裡宗根怎能忘懷……」同為新豐江水庫移民村的長寧鎮新村村,村歌蘊含的鄉愁味一樣濃鬱。「把客家文化元素融入歌詞,讓村民代代傳唱,今後無論走到哪裡,新村人都不會忘記自己的根,都能延續客家文化之魂。」一說起村歌創作,退休在家的鄧衛東心潮澎湃,在他看來,村歌不僅是對鄉愁的記錄,更是對文化的傳承。

博羅是嶺南四大古縣之一,也是廣府文化、客家文化的交融之地,歷史悠久的古村落眾多。「創作必須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和人文歷史。」「一村一歌」活動統籌指導、博羅縣音樂家協會主席李雷表示,村歌只有接地氣,村民們才會喜歡唱、樂意唱。「既有普通話歌曲,又有客家山歌、粵語歌曲;既有獨唱、男女對唱,又有小組唱、大合唱,讓人一聽就能記住鄉愁,留住鄉情。」李雷說。

博羅橫河鎮嶂背村是惠州境內為數不多的畲族村之一,村民不多但大都還保留著使用畲語的傳統。「村民特別希望通過村歌創作,更好地促進畲語及畲族文化的傳承傳播。」李雷說,為此,他譜曲時反覆推敲,修改了十餘次才最終敲定,不僅創作出畲語演唱版本,歌曲中也保留有大量的畲族小調風格,旋律悠揚歡快。

其實,村歌創作也是對地方傳統文化的一種搶救性挖掘。「有時我們想更深入了解村史文化,但很多村民表示,由於年代久遠,加上環境變化,已變得模糊不清了。」參與村歌譜曲、演唱的博羅中學音樂教師朱潔儀深有感觸地說,每當這個時候,就更加體會到參加「一村一歌」文藝志願服務的重要意義。

「現在,我在教學中也會融入一些傳統民族風情、客家文化,深受學生歡迎。」朱潔儀說,希望通過自己的教學,能為地方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村歌傳唱 鄉風更淳

好村歌既是對鄉村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也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具體體現。村村有村歌、人人唱村歌,通過引導村民唱家鄉歌、抒家鄉情,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為新時代鄉風文明建設植入了新元素。

「村歌很應景,巧妙地把村情、村景、村風融合起來。」博羅羅陽街道觀背村黨支部委員王春娣說,村歌傳唱成了培育文明鄉風的生動載體,迸發出蓬勃的鄉土文化力量,是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助推劑」,「現在村裡只要舉行文娛活動,都會有村歌表演。」

「參加活動唱、歡迎遊客唱,走路都會哼幾句。」說到村歌傳唱,今年58歲的觀背村村民孫伍有大姐興奮不已。她高興地對記者說,現在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風民風煥然一新,「就是要把觀背人好客的熱情唱出來,把心底的喜悅幸福唱出來。」

 文藝志願者在博羅縣橫河鎮河肚村指導村民演唱村歌

在新江村黨支部書記黃紹源看來,村歌傳唱的過程,是淨化心靈的過程,對村民的教育和影響十分深刻,對於引領鄉村文明新風尚、凝聚崇德向善正能量具有積極意義。「村歌拉近了村民之間的距離,大家交流多了,和諧氛圍也越來越濃厚!」黃紹源說,村歌一響,村裡打牌、搓麻將的人少了,唱歌、跳舞的「文藝分子」多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了,鄉風文明也就跟著提升了。」

「村歌要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承優良社會風尚,倡導良好個人品德和社會公德,充分發揮對人們的潛移默化作用。」「一村一歌」文藝志願者、青年詞作家席海軍說,好村歌不僅對個人修身養性、涵養高尚品質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於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的整體道德水準,都大有益處。

「推動鄉風文明建設,不能靠簡單說教,更重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現在,膾炙人口、朗朗上口的村歌已成為博羅不少村莊的「名片」,代表了這個村子的文化符號,為營造良好的鄉風提供了生動載體。

唱響自信 前景更美

隨著時代進步,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村歌的創作、傳唱正是農村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對於強化村民的集體榮譽感,加快農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七一」前夕,長寧鎮舉辦村歌合唱大賽慶祝建黨98周年,該鎮12個村(居)紛紛組隊「亮嗓」,上臺競技。「村民熱情高漲,積極參賽,沒機會加入合唱團的自發組織啦啦隊,為選手加油鼓氣。」長寧鎮新村村黨支部書記許小強回想起去年的村歌大賽,依然很激動,他說,村歌是凝聚民心的紐帶,自從有了村歌,村民的心更齊了,精氣神也更足了。

「現在,只要把村民學唱村歌的視頻發到村微信群裡,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看了心中特別自豪。」許小強說,村歌勾起了「遊子」的思鄉之情,更激發起他們在新村這個大家庭中的責任感、參與感,紛紛在群裡發言,關心村裡建設,不斷為家鄉發展獻計獻力。

藉助於寫村歌、唱村歌活動,博羅在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同時,不斷凝聚民心,匯聚合力,推動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蘇東坡的七絕《食荔枝》可謂家喻戶曉。但其詠梅詩《再用前韻》可能知之者不多,該詩中有一句「羅浮山下梅花村,玉雪為骨冰為魂。」讚美梅花冰清玉潔、清麗溫婉的品質。在羅陽街道梅花村村歌創作中,詞作者席海軍巧妙引用,讓梅花村更顯詩情畫意。

「梅花村將以村歌創作為契機,以梅花文化為主題,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該村黨總支部書記陳偉國說,村裡計劃利用山地建設千畝「梅花林」,打造鄉土文化,以文化之根,培育美麗鄉村建設之魂。

村歌中的歌詞往往是村情、村史的集中體現,如果村歌流行,會將村子的知名度打響,對當地旅遊、開發及項目落戶產生積極影響,發揮巨大的社會效應,進而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今年7月,梅花村村歌剛創作出來,一位在村裡投資的企業家聽到後,立刻被優美的歌詞和動聽的旋律所打動,當場表示願意資助7萬元用於村歌製作。「村歌透出一股精氣神,傳遞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這位企業家說,他一直對惠州文化很有興趣,梅花村村歌正好觸動自己的興奮點。

當前,很多鄉村的發展都越發趨於特色化,形成了很多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或產業項目。「在創作村歌的過程中,我們也會結合『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項目,將鄉村優秀文化傳播出去,助力鄉村振興。」博羅縣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短評】

讓村歌為鄉風文明助力為鄉村振興「添火」

博羅順應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和農村文化發展實際,組織文藝志願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大力推動「一村一歌」活動,打通文明實踐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豐富村民精神生活,發展繁榮鄉土文化,對促進鄉風文明和鄉村振興有著重要意義。

鄉風要文明,文化來助力。村歌創作雖然並不「高大上」,卻因其濃濃的「泥土味」深受村民歡迎。一首首雅俗共享、膾炙人口的村歌,展現的是鄉土文化,承載著村風民風,讓村民收穫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淨化心靈,提升道德文明素養,促進鄉風文明。推動「一村一歌」,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就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就是以實際行動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鄉村要振興,文化來「添火」。正所謂歌以詠志,一首好的村歌,能增強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歸屬感,唱出村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加激發起村民振興家鄉的內生動力。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村歌還能成為聯結古老山村和外面世界的紐帶,助力鄉村特色宣傳,提高鄉村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來觀光旅遊,甚至投資創業,進而讓鄉村更富裕,讓群眾生活更美好。

用村歌來凝聚起父老鄉親的「精氣神」,不失為一種好的做法。願「一村一歌」活動在更多的地方開展起來,營造出「村村寫村歌、人人唱村歌」的濃厚氛圍,為鄉風文明助力,為鄉村振興「添火」。

來源:惠州頭條

相關焦點

  •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武漢樣板」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既是一項政治任務,也是一項民心工程。去年以來,武漢市在部分新城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黃陂、蔡甸、東西湖、新洲4個試點區立足實際,守正創新,在陣地建設、組織模式、制度機制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理論宣傳、志願服務、環境整治等文明實踐活動豐富多彩、有聲有色。
  • 傳思想 踐文明 聚民心 | 寶都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花開千重」
    有一種讓人溫暖的風景,叫文明;有一股匯聚力量的新風,叫實踐。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是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的重大舉措。  為進一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寶都街道對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進行打造提升,重點完善服務功能,使其具備引領全街道深入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能力;49個行政村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全覆蓋,重點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對居民小區、文化場所等探索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
  • 大慶市大同區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 打造百姓精神家園
    2018年11月,鄉風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民風淳樸的大慶市大同區,再次迎來跨越發展的有利契機——該區被納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省首批4個先行試點之一,2019年晉升為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試點。大同人抓住機遇,歷時一年多時間,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副中心、所、站、點遍布全區「城鄉村居」,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成為傳遞時代新聲的「擴音器」、助力鄉風文明的「催化劑」、服務關心群眾的「便民橋」。截至目前,共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175個,依託新時代載體開展活動2800餘場次,服務群眾16萬人次。
  • 【新時代文明實踐】整合盤活資源 搭建陣地平臺——孤店子鎮紮實做...
    孤店子鎮紮實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工作  整合盤活資源 搭建陣地平臺  孤店子鎮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百日攻堅行動」「雙城同創」緊密結合,以傳播思想、凝聚群眾、引導群眾為出發點,全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陣地建設。
  • 碧江區「六個聚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基於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的工作特點,通過平臺、信息、資源、產品的有機融合,形成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碧江網」開闢專欄連結「碧江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網」,「志願碧江」編發或推送各級媒體報導新時代文明實踐信息62篇,「志願碧江」微信公眾號優化群眾點單需求功能,在微信公眾號首頁新增「我有需求」欄目,讓群眾需求可以通過微信手機端發布,轄區實踐所、站直接提供服務或提請實踐中心分配隊伍提供服務。 (四)聚焦服務群眾所需,豐富文明實踐六項工程。
  • 石橋子鎮奏響新時代文明實踐主旋律
    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重大舉措。近年來,諸城市石橋子鎮立足特色,融合創新,結合人居環境整治、文明城市創建、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抓亮點,抓特色,積極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
  • 贛州市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弘揚新風尚 唱響新樂章
    自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工作以來,贛州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創新建設模式、整合各類資源,倡導因地制宜制定實踐計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僅半年時間就建成了191個市級試點實踐站,覆蓋全市各縣(市、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2萬餘場。尋烏縣被中宣部確定為10個重點聯繫縣(市、區)之一。
  • 溫州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結出碩果 新聲激揚越千裡 文明...
    外界想要探尋的答案和溫州人感受到的變化,都「藏」在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文化禮堂的地方。  以文明實踐為本,答好時代問卷。溫州探索發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新路徑始於2018年,這顆兩年前播撒下的文明種子如今結出累累碩果,聚人心,樹新風,為「重要窗口」建設增添至美「風景」。
  • 用心「雕琢」文明之美——聊城開發區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掠影
    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11月2日,在開發區東城街道李太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年過花甲的徐菁菁正和隊友們排練京劇《鎖麟囊》。只見小小的京胡在她手中發出抑揚頓挫的聲音,仿佛在表達劇中角色的喜怒哀樂。  徐菁菁所在的京劇協會,是李太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常客」,這支隊伍也被納入開發區文明實踐活動重點服務隊伍,經常深入社區開展志願演出。
  • 拓陣地、強隊伍、聚合力 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廬陽樣本
    本次講壇的主題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張祖平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與志願服務項目設計方法》為題,從為什麼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功能定位、如何運營好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以及志願服務項目基本概念、評判標準、設計方法、優化升級等方面,結合實際案例系統闡述和講解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背景、路徑及方法步驟。
  • 【新時代文明實踐】永昌縣城關鎮趙家莊村以文明新風滋潤美麗鄉村
    【新時代文明實踐】永昌縣城關鎮趙家莊村以文明新風滋潤美麗鄉村 2020-06-16 20: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周末,來新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日遊」吧~
    「兜一兜」新凱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看看他們的環境布置和亮點工作早在2015年,新凱一村就建立了社區微信公眾號。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後,新凱一村依託社區微信公眾號,開展「微信掃一掃,服務零距離」特色活動,讓微信成為居委會了解和解決居民反映問題的重要平臺,解決居民諮詢難、辦事來回跑的問題,大大提高居委會為居民服務的效率。新凱一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明確「五大功能」,聚焦「六大主題」,依託「五個平臺」,傳播新時代思想,凝聚社區人心。
  • 長豐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張祖平博士工作室揭牌
    12月18日下午,長豐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張祖平博士工作室正式揭牌,市文明辦副主任吳曉濱,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張祖平為工作室揭牌。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高標準做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全國試點工作,長豐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上海海洋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志願服務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張祖平籤定合作協議,成立張祖平博士工作室,邀請張祖平博士定期來長豐縣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調研、指導、培訓,幫助我縣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水平。
  • 福州長樂: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 讓志願服務之花絢爛綻放
    ,長樂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依託,常態化、全方位、多元化推動志願活動開展,匯聚志願者力量,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讓志願服務之花在城市的每個角落絢爛綻放。  活動由長樂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共發放宣傳品1000多份,宣傳冊2000多本、宣傳單3000多張,受眾達5000多人次。國際志願者日前後,各鄉鎮(街道)、各級文明單位也相繼開展「12·5」國際志願者日為主題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
  • 【新時代文明實踐】南浦街道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 「天燈下故事...
    【新時代文明實踐】南浦街道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 「天燈下故事會」 之才藝大比拼活動 2020-01-14 2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梅裡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花開達鄉
    一、整合各類資源,共築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7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53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N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文明實踐全覆蓋體系,突出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成果展示、志願者隊伍孵化、志願服務協調等功能,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和融媒體中心深度融合,傳承展示達斡爾族文化,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更加深入人心。
  • 鄒平:奏響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高質量發展「四部曲」
    明集鎮羅圈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紅心向黨笑臉牆鄒平將全市五星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標杆企業等資源有機整合,精心打造出東西南北四大高標準片區。通過開展各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活動,實現了市民出門不到15分鐘,就能參與到高質量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享受到高品位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文明實踐服務進入鄒平群眾「15分鐘生活圈」。隊伍突出「更專業」——打造高素質的文明實踐隊伍,解決新時代文明實踐「誰來做」的問題。
  • 攸縣新時代文明實踐:讓群眾「打開心門 走出家門」
    人民網長沙11月21日電 茶餘飯後,「小廣場」聚集著村民,大家跳著廣場舞,奏著民族樂器;「小書屋」裡孩子讀書、老人練字;「小講堂」傳播十九大精神、科普生活小常識……這是湖南株洲攸縣上雲橋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角剪影。自從這裡的廣場改建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以後,村民們慢慢習慣了打開心門、走出家門,擁抱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廣場舞、歌唱、書畫等活動成了休閒娛樂的新「時尚」。
  • 貴港市港北區: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新樣本 (1/4)
    廣西新聞網港北12月18日訊(通訊員 陸宏夏 陶利民)貴港市港北區在強保障、建隊伍、抓服務下功夫,守正創新,紮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把文明「送」到群眾家門口,「種」在群眾心頭,讓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統籌規劃,凝聚建設強大合力。
  • 烏魯木齊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接地氣暖人心
    近日,在星聚匯書影城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工作人員為道德模範代表贈送電影票。(記者牟敏攝)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牟敏)近年來,烏魯木齊市紮實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22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101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