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慶節期間,一共上映了三部國產影片,引起了眾多的熱議。其中兩部影片《中國機長》和《攀登者》在類型上較為接近。對兩部影片做比較很有意思。
1.影片主題。二者都是主旋律影片,充滿正能量。在建國70周年的大背景下,謳歌英雄人物的壯舉,突出共和國建設者的奮鬥精神,教育人們和鼓舞人們要有信念,有擔當,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主題上都站得住,挺得起。
2.電影類型。二者都是劇情片。具體而言,《中國機長》屬於災難+突發事件類型,《攀登者》屬於探險類型。這兩種類型的電影,最容易吸引觀眾的目光,引導觀眾沿著劇情的發展,體驗英雄人物的艱難困苦,在劇情的高潮處感動觀眾。
3.影片風格。《中國機長》可以看做是根據真實事件拍攝的影片,在正劇的基礎上加入詼諧的元素,基本上按照事件發生的正序事件娓娓道來,更像一部紀錄片;《攀登者》中的主要角色是有原型的,是在原型基礎上創作的,雖然有幾組人物的愛情故事嵌入期間,但是正劇的色彩更濃,故事更嚴肅,甚至有一種悲壯感。
4.故事年代。《中國機長》故事年代是在2018年;《攀登者》反應的年代是上個世紀的50至70年代。二者風格上的不同,或許與反映的不同的年代有一定的關係。
5.故事關聯地點。都與西藏有關。《中國機長》關聯著西藏拉薩;《攀登者》關聯著西藏珠峰。關於這一點,是編劇們的不約而同的巧合,還是有更深層次的考慮,也挺有意思的。
6.電影導演與編劇。《中國機長》導演是劉偉強,編劇是李海鷹;《攀登者》導演是李仁港,編劇是阿來和李仁港。兩位導演都是香港導演,都生於1960年,這也是兩部影片的巧合吧。李海鷹是知名編劇,而阿來,更多的人是通過其獲得茅盾文學獎的代表作《塵埃落定》認識的他。
7.影片男主演。都是中國硬漢代言人,《中國機長》男主演是張涵予;《攀登者》男主演是吳京。
相比較,在大眾中,張涵予的正向評價更具有一致性;吳京的評價呈現多元化。
二者在本片中的表演比較:張涵予更深沉內向,吳京更張揚外向。相對而言,《中國機長》的場景所限,張涵予在片中表現演技的空間有限,而《攀登者》裡主角與配角界限明顯,場景多,吳京的表演空間要大得多。
8.影片女主演。《中國機長》女主演可以算作是袁泉;《攀登者》女主演是章子怡。《中國機長》女主角的戲份並不明顯,而《攀登者》儘管嚴格意義來講,更是男人戲,但是,為了體現戲劇衝突,也為了體現那個特定的時代的特殊的愛情觀,女主角的戲份相對明顯。
9.其他演員陣容。兩部影片的演員陣容都很強大。《中國機長》除了男女主演外,還集聚了歐豪、杜江等流量明星以及關曉彤、朱亞文等露臉型演員;《攀登者》除了男女主演外,還集聚了張譯、王景春、陳龍等實力派演員,胡歌、井柏然等流量明星以及成龍的友情出演。
10.演員表演空間及人物形象豐滿度。《中國機長》是群戲,男女主演與其他演員的界限相對小,戲份上量化的差異很小,外加影片特殊的時間和空間性,演員表演的空間並不大,演員的藝術可塑空間小,演員的表演張力小,相對而言,每個個體的人物形象並不豐滿。
《攀登者》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有一定的轉化,留給主演及其他演員的表演空間相對較大,藝術可塑空間相對較大,演員的表演更具張力。僅就人物藝術形象而言,豐滿度要優於《中國機長》。
11.影片多餘情節。兩部影片裡都有一些多餘情節,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影片劇情的緊湊性,對突出主題並沒有太多的升華,甚至有畫蛇添足之嫌。
《中國機長》裡面,關曉彤的出演帶出的情節、朱亞文為了露臉說出「怎麼這麼牛」的鏡頭,都是無用的鏡頭。《攀登者》章子怡吐血出心聲的情節有些煽情太過,甚至與那個年代的真實似有不符,最後成龍以胡歌扮演角色的老年身份重登珠峰的情節可能是為了照顧大哥而加的,對普通觀眾來說,意義似乎也不大。
此外,好的電影,一般在結局部分,要麼眾望所歸,要麼留給觀眾一定的思考空間,類似於留白。
遺憾的是,兩部電影非要把所有的信息都填滿,結果並不理想。
12.觀影感動率與大眾關聯度。除了個人感受外,從網上看了一些網友的評價,感覺在這一點上,不同年齡的觀眾往往有不同的感受。
無論是中老年人,還是青年人,《中國機長》的感動率差不多;而《攀登者》的感動率與年齡的大小具有相關性。影片帶給中老年人的衝擊可能更大,而青年人相對而言對於影片中表現出來的戲劇高潮的心靈回應並不明顯。
相對而言,《中國機長》故事情節更貼近大眾,與大眾的關聯度更高,觀眾的代入感更強一些。《攀登者》的專業登山與普通大眾的關聯度相對弱一些,特別是對已經習慣了歐美超級英雄影片,漫威系列影片的青年觀眾而言,關聯度更小,代入感更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