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講述維多利亞時代性啟蒙的電影,是時尚界的靈感源泉。

2021-01-09 吉良先生

關於女性平權的話題近一兩年內不斷發酵,浩浩蕩蕩的#MeToo、#TimesUp運動也一直霸佔著話題榜首,熱度持續不下。

之前 Karl Lagerfeld 在接受《Numéro》雜誌採訪時的一番回答再次激起了千層浪——很顯然在他眼裡,這似乎有些矯枉過正。或許是站在時尚從業人員對角度說,那些條框顯得有些過於固化。

這依舊不能抹殺掉這些平權運動的合理性,對於少數、弱勢群體權益的爭取,無論是我們身邊,或是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是需要為之努力並堅持的事情。

星火可以燎原,這一步步跌跌撞撞的前行,我想最後一定可以走到終點。

在好萊塢,各位了不起的女性為自己所爭取帶來的改變也在發生。

無論是在大熒幕或是小熒幕,我們都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以女性為主,描寫女性視角的精彩作品。

從《使女的故事》到《大小謊言》,從《神奇女俠》再到《水形物語》、《三塊廣告牌》…… 這些或是激進堅強,或是隱忍寬容的女性讓以男性角色為主的好萊塢,變得不再那麼單調乏味,變得更為豐富。

最近又有一部以女性為主的劇集亮相熒幕,就是翻拍自1975年同名經典電影的——《懸崖上的野餐》。

如夢似幻的影像之美

最新的電視劇版由《權力的遊戲》中的「小玫瑰」 Natalie Dormer 領銜主演,還有包括Yael Stone 、Lily Sullivan、Madeleine Madden、Samara Weaving、Ruby Rees在內的一眾澳洲新生代女演員,無論是顏值還是演技都很有保障。

製作人 Jo Porter 說道:「《懸崖上的野餐》是一個標誌性的女性力量故事,我們有著優秀的團隊陣容和有深度的創作內容,這些新生代的澳大利亞演員對於經典的重新定義,更是令人驚喜。」

早在今年年初,該劇集就入圍了第68屆柏林電影節特別展映劇集名單。美國和英國的發行權也分別被亞馬遜和BBC相中,由此可見,該劇一定是必刷的精品。

在大家準備開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那部無數次被提及的原版電影。

這是一部有兼具古典主義與神秘主義,且擁有極具詩意的畫面表達的作品。改編自 Joan Leslie 所著的小說。

故事背景設定在1900年澳大利亞一所女子住宿學校。

當時,英國的基督文化已經一步步滲透進澳洲人的生活,同時也喚起了女孩子們心裡那份擺脫束縛的渴望,對自由的追求也在生根發芽。

故事發生的情人節那天,保守的校長組織了一次外出聚餐,也就是在那個神秘的懸崖,三位女孩離奇失蹤,不見蹤影……

電影最後呈現出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並沒有像大多數懸疑電影那樣抽絲剝繭剝繭的破題立意。

而是將大部分的畫面交給那些別有深意的風景特寫,以及對「消失」之美的鋪墊勾勒。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在40多年之後,依舊縈繞在觀眾心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美學塑造。

比如那些維多利亞時期的服飾——

如同印象派畫作般的朦朧畫面——

以及粗獷原始的澳洲風光——

伴隨著 Gheorghe Zamfir 詭異的的排簫配樂,以及巴赫那舒緩悠遠的C大調前奏曲,一同塑造出了一個別致、且風格鮮明的電影氛圍。

電影中的角色們,就像是 Sandro Botticelli 畫中走入凡塵的天使一般,有著純潔無暇的臉盤、妙曼纖細的身姿、若有所思的迷離神情。

她們穿著一襲白裙,臥坐在陽光明媚的草地上看書嬉鬧的畫面。簡直是是影史裡最令人心馳神往的畫面之一。

這些肆意刻畫著的女性純潔之美畫面,用它那柔美的筆觸,對這類描寫維多利亞時期前後的女性作品的做出了完美總結。

類似的作品,比如在它之前 Ingmar Bergman 的《呼喊與細語》;

以及在它之後,Roman Polanski 的《苔絲》與James Ivory《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懸崖上的野餐》同樣也影響了一眾作品的風格塑造,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女導演Sofia Coppola。

在幫助她拿下坎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的翻拍作品《牡丹花下》裡,同樣也是講述了一個私人女子寄宿學校的故事。

Nicole Kidman飾演的的女校長,帶著一群老師和學生居住在南北戰爭時期的郊外別墅中。

她們穿著鑲有花邊的碎花長裙、或是愛德華時期風格的晚裝,在自然光與霧氣迷濛中顯得仙氣十足。

無論是服裝,或是關於女性性萌動的描繪。都讓人很難不把它同《懸崖上的野餐》聯繫起來。

不同的是,《牡丹花下》這種脈絡清晰的劇情走向,與角色刻畫,以及對於女性覺醒、女權主題的表達,是要更加明顯和直接的。

相反,《懸崖上的野餐》從頭到尾都像是蒙了一層紗一樣,欲言又止。

以女性群像為主而反映出關於時代、關於本身的話題。除了《牡丹花下》外,還有她的重返影壇的處女作《處女之死》。

這部聚焦性意識與青春陣痛的電影,同樣是對這類女性題材作品的致敬。

她還在為 Marc Jacobs 拍攝香水廣告時,同樣也用到了女性間的羈絆,以及野餐等元素。可見《懸崖上的野餐》對她的影響之大。

廣告中,模特手裡捧著的雛菊形狀香水瓶,與這些青春的芳華相互成映,美不勝收。

向生而死的女性解放

無論是《懸崖上的野餐》還是《處女之死》,它們最後都以生命的消逝作為結局。

對於死亡的藝術化在某種程度上說,會給予觀眾一種對 「死亡迷戀」 的錯覺。事實上《懸崖上野餐》將死亡作為結局,也是在對當時的社會環境進行暗示。

電影背景所設定的1900年,正是英國放棄對澳大利亞的直接統治的前一年。導演 Peter Weir 實際上是在用一場青春之逝,來宣告維多利亞時代的結束。

維多利亞時代精緻的貴族裝束同樣也是一種文明的象徵,暗含著一種肉體的束縛。

那些束腰、高領的嚴謹服裝,禁錮著的是女性對「性」的欲望,學校裡對她們行為的嚴格管教同樣也是如此。

悲劇發生的那天正好是西方情人節,這群對愛情無比渴望的花季少女在當天神秘失蹤,甚至有一絲絲詩意的浪漫。

影片裡無數次出現的天鵝,同樣也是對「情慾」的旁敲側擊。

希臘神話中 「Leda and the Swan」 的故事裡,天鵝便早就是情愛與欲望的象徵。女性性啟蒙與約束的教條相互衝突,最後走向了一條義無反顧悲劇之路。

對《懸崖上的野餐》有著致敬的,還有Lana Del Rey。

在歌曲《Music To Watch Boys To》的MV中,一群身著白裙、披著秀髮的妙齡少女,攜手沉入水中。

歌曲裡的木管配樂也與電影中的排簫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眾所周知,在Lana Del Rey的音樂裡,有大量描繪父權、死亡、欲望、女性解放的篇幅。要說她從這部電影中吸取了靈感,也不見得是一件稀奇的事情。

在 Beyoncé 的《Love Drought》裡也出現過類似的場景。

這幕在餘暉下,女性們攜手走向大海的畫面。

靈感則是來自於1803年著名的 Igbo Landing 帶領黑人奴隸,唱著歌、朝著非洲的方向,走向海裡,選擇自由而不是被奴役的故事。

在 Beyoncé 的二度創作下,這成為了女性對命運的抗爭,與對男權的控訴。她們所穿的衣物,同樣也與《懸崖上的野餐》戲中的服飾極為相似,用意十分明顯。

在很多電影作品或是藝術創作裡,女性對於命運的反叛都是以悲劇作為最後結局。

但這並不是失敗。而是藝術創造者選擇了一種,將失去生命作為一種選擇人權與自由的象徵。

早在2002年,Stephen Daldry的電影《時時刻刻》 中,就給出了答案。

被精神疾病困擾的英國女作家,Virginia Woolf最終以投河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屬於她的時代裡,女性們能夠決定自己生活與命運的機會少之又少。而這種看似極端的方式,恰好是最大程度的反抗。

影片中,Virginia與丈夫 Leonard 的一段談話便闡述了主流之外的人格價值觀。

「為什麼人一定要死?」

「為了對比,為了讓活著的人跟懂得珍惜生活」

「那麼誰會死 」

「詩人,那些心懷夢想的人。」

這樣的言語聽著似乎過於大義凜然,不過,如果這些電影不僅僅局限於熒幕,而是放在一個宏觀的鴻大視角。

那麼悲劇的存在明顯更具分量。

毫無疑問,悲劇的發生一定是要比喜劇的結束更能引人深思。少數人的「死」與消亡必也能帶來少數之外更多「生」的選擇。

這屬於女性的悲劇,也在警醒這時代,而不是迂迴於腐朽。也是因為這些深刻內涵,她們的美並不是曇花一現的,而是永恆與壯麗的。

影響深遠的時尚姿態

不光是對於電影風格、以及女性解放題材作品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在時尚界,《懸崖上的野餐》同樣也是源泉所在。

這些由 Judith Dorsman 設計維多利亞時期風格的衣服,在代表著純潔無暇的白色中透露出一種禁慾的氣息。

連同那些草帽、蕾絲、刺繡、雪紡以及棉紗材質,共同呈現出一種如夢似幻的浪漫氣息,仙得有些不真實。

就在最近英國版《芭莎》五月刊封面上,為了響應「皇室婚禮」,編輯們就以這部電影為靈感拍攝了封面大片。

伴隨著英格蘭里奇蒙公園的春意盎然,身穿本季最美的白色單品的模特們,在陽光下的草地上自由奔跑,嬉戲打鬧著,一切都美的似乎就要失真。

這一幅幅的大片就像是原版電影中的一幀幀劇照那樣,令人沉醉。

無獨有偶,新興攝影師Gia Coppola,也就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導演 Sofia Coppola 的侄女,同樣也從這部電影中吸取了靈感。

她在約書亞樹國家公園拍攝了一組致敬電影的攝影作品,並作為了 Alessandro Michele 策劃的 「A Magazine Curated By」 展覽三部曲裡的最後一部,取名為 「A Dream Within A Dream」。

Nicole Kidman在她澳大利亞的鄉間別墅裡接受《Vogue》視頻採訪時,就穿了一件來自Alberta Ferretti 的,有著這部著名澳大利亞電影風格的白色長裙。

兩位新生代澳大利亞女演員 Phoebe Tonkin 和 Teresa Palmer,同樣也為《Vogue Australia》拍攝過《懸崖上的野餐》主題大片。

在過去40年裡,這部被譽為最美懸疑電影的作品,也無數次影響著設計師們的創作。

從 Givenchy 2011秋冬高定系列 ——

Erdem 的2015 春夏系列——

再到Rodarte 2017年的春夏系列——

這些「仙女裙」仿佛就是電影一個又一個的衍生周邊。

這個類別的鼻祖——Valentino,甚至還用了2015春夏一整季的廣告向它看齊。

說到《懸崖上的野餐》的頭號粉絲,Raf Simons 肯定當仁不讓,在那場被飛燕草包圍的 Dior 2016 春夏大秀秀場上。以這部電影為靈感的系列,就被他當作是在 Dior 時期的巔峰之作,先後搬到了巴黎和北京。

之後去到 Calvin Klein 的他,在為2018秋冬打造了一個充滿混亂氣息,未來主義雜糅當代藝術的系列時,也不忘將電影中的那種成衣廓形嫁接到 PVC 材質上,看上去十分有趣。

《懸崖上的野餐》是一部好的作品,同樣也是一部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它的優秀並不在於它去講述了一個多麼引人入勝的故事,也不在於它彰顯了如何高超的技術手段。

它用意象化的手法反映了一段塵封在此的悲劇故事、用詩意隱晦的筆觸描繪了一次女性對桎梏的反叛和肉體的解放。

並成為了近半個世紀以來,對電影的美學風格、以及時尚的靈感設計最為重要的遺產之一。

這也再一次證明了,好的作品,就像《懸崖上的野餐》那被導演 Peter Weir 故意剪掉因果的開放式結局一樣,充滿了可能性。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所有者,文字為博主原創。

本期文字助理:Milo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作者

向來不毒舌,內心充滿愛的吉良先生微信公眾帳號,會精選過去未來從前以後的所有時尚界、美容圈、科技業,以及旅行、美食等相關生活領域裡的有趣內容,以不負責任的彈幕式吐槽來添加個人觀點。

基本是一個無節操也不靠譜的資訊平臺,甚至偶爾偷懶時會以(自認為)迷人的嗓音來跟大家插科打諢。如果這樣的人你都感興趣,那麼請記得關注本平臺。

三種關注方式請任選:

1.直接點擊文章最上方作者名,即可一鍵關注(強烈推薦)

2.請搜索帳號:mr_kira_xoxo

3.長按下圖二維碼識別添加:

相關焦點

  • 今夜無眠,性啟蒙電影《超市夜未眠》
    ,加以延伸拍攝而成的一部獨立電影。Ben對性的迷戀始於童年。」那個袒露無遺豐滿神秘的肉身,成人雜誌中毫無遮攔的女體;對老師和女同學的朦朧感覺,以及代表純粹性含義的「娜塔麗」這個名字一起構成了Ben對欲望的啟蒙和記憶。
  • 維多利亞·貝克漢姆 領銜英國時尚界
    英國球星貝克漢姆妻子維多利亞,是一名歌手同時也是一名服裝設計師。維多利亞·貝克漢姆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在1997年,維多利亞加入流行組合辣妹合唱團,成為成員之一。1997年與英國球星貝克漢姆熱戀,1999年7月4日兩人舉行婚禮。
  • 青春性啟蒙電影《美國派》
    他爸爸突然跟我說:安哪,你得多跟**聊聊,他那看的都是什麼電影啊!他爸爸說的「什麼電影」是《美國派》。這四部電影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美國的高中是這樣的!這一系列電影的梗概非常簡單:以四個高中男生為中心,描述他們為了能在畢業前成功破處而作出諸多努力,卻弄到笑料百出的經過(摘自維基百科)。說它是我青春期的性啟蒙電影也不算過分。
  • 這部少年時代的性啟蒙作品,你還記得嗎?
    天野愛這部作品叫做《電影少女》,這位少女叫做天野愛。在那個時代,ACG文化還處在萌芽發展階段,二次元的概念甚至還沒有被提出。但我們已經知道了鄰國日本拍攝了如此精彩、題材種類如此繁多的動漫作品。毫不誇張的講,在那個信息還較為閉塞的年代,他的作品就是很多直男的性啟蒙。你不可能光明正大的把他的漫畫同《灌籃高手》《聖鬥士星矢》《龍珠》們一起擺放在書架上。說起來,桂正和雖然畫功了得,但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走上漫畫家的道路。學生時代的桂正和對漫畫並不感冒,他最喜歡的是奧特曼、假面騎士之類的特攝超級英雄。
  • 問一個羞臊的問題:你的性啟蒙電影是哪部?
    今天在網上上看到一個問題:你人生第一部性啟蒙電影是哪一部?這部電影是香港著名影星李麗珍主演的,那時她青春的面龐,洋溢著少女氣息的樣子在頭條君心裡久久地揮之不去。網上有網友列出了一份人生性啟蒙電影清單,看看哪一部屬於你。
  • 他用關於性與愛的電影,啟蒙了我們這一代文藝青年
    佩德羅·阿莫多瓦拍攝的影片主要反映了西班牙後弗朗哥時代的情況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阿莫多瓦便塑造了一個個煽情、多彩的形象以後現代手法探索從性得到了一份正式的工作這份工作不但使阿莫多瓦攢錢購買了架超八攝影機開始拍攝一系列家庭手工式的地下電影作品而且讓他接觸到西班牙眾多的中產階級家庭正是他們的悲傷和快樂為阿莫多瓦日後的創作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素材和靈感阿莫多瓦在國家電話公司整整工作了
  • 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時尚全科普!
    維多利亞時代(1837-1901年)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巔峰時期,也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這個時期的大英帝國的經濟佔全球70%,真正走向了世界之巔。在這個時期,工業革命促進了建築、文學、美術和視覺藝術領域的發展,而這些也深深地影響著時尚。
  • 恐怖電影帶來的時裝靈感
    女巫,吸血鬼,連環殺手,來自地獄的未知生物……這些恐怖驚悚類電影裡出現的人物形象讓人戰慄。但時尚界卻愛它們,Alexander McQueen、Blonds、Jean-Paul Gaultier、Thom Browne等耳熟能詳的設計師都曾以恐怖電影為靈感,用獨特的時裝設計譜寫出一首首血腥讚美之歌。
  • 描寫維多利亞時代的10本佳作
    更進一步的話,如果我想要重現維多利亞式的小說風格,就需要作者的技巧。也就是說,維多利亞時代不僅僅讓英國小說變得更加完美,而且給小說注入了自我意識,以下小說都具有這種特點。1.《佔有》,A·S·拜厄特(AS Byatt)著
  • 夢回「維多利亞」時代,揭秘瑪麗黛佳輕A復古妝
    夢回「維多利亞」時代,揭秘瑪麗黛佳輕A復古妝 CBO首頁 | 作者:張釗 | 來源:化妝品財經在線  2020-07-31  訪問量:561
  • 福爾摩斯請回答,你們維多利亞時代男人的腦洞有多大?
    當然是把 它 花 掉Mai Mai Mai「女裝看巴黎,男裝看倫敦」,歐洲近代的這一時尚傳統都要歸功於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男人們,因為他們注意形象、穿著考究,成為了一代紳士典範——雖然這往往意味著巨額置裝費。
  • 關於維多利亞時代的7個趣事
    維多利亞時代是一個變革的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價值觀非常奇怪的時代。維多利亞社會有各種各樣的怪癖,尤其是上層階級。維多利亞時代的上流社會喜歡假裝自己是皇室成員,編造各種社會規則,沉迷於你根本想不到的事物,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情可做。這裡有七個關於維多利亞時代是多麼怪異的有趣事實。
  • 維多利亞時代的秘密
    霧氣朦朧的維多利亞時代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看了很多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資料,走馬觀花沒有深入研究。即便如此,也跟之前看過的電影、玩過的遊戲串聯起來了,挺有意思的,值得記錄一下。關於維多利亞時期,百度百科上是這麼說的:前接喬治王時代,後啟愛德華時代,維多利亞時代後期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與愛德華時代一同被認為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維多利亞時代被公認的時間是1837-1901年,也就是維多利亞女王執政期間。關於這位女王的故事有幾個地方可以說一說:1、女王一共生了九個子女,其子孫遍布歐洲皇室。
  • 《神探夏洛克》:復古維多利亞時代與特效鏡頭的完美結合
    2016年上映的電影《神探夏洛克》是由道格拉斯馬金農所導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馬丁弗瑞曼、阿曼達艾賓頓、拉珀特格雷福斯等演員聯袂出演的懸疑偵探類電影。在英劇《神探夏洛克》播映到第三季的之後,終於英國廣播公司終於推出了《神探夏洛克》系列的電影。
  • 羞於回答,看金星如何對女兒「性啟蒙」
    重點來了,現在這個網絡時代,資訊時代,如果對「性啟蒙」置之不理,孩子們懵懵懂懂,他們看到網絡上,手機上的一些彈出來的畫面,可能會好奇。家長遮遮掩掩,反而會激起孩子的好奇心,更不安全。有的孩子甚至偷吃禁果,出人命。【金星對女兒性啟蒙】針對這個問題,金星還是比較開放的,她主動對女兒進行「性啟蒙」。
  • 萬聖節造型靈感?可以考慮看看這幾部電影
    《萬聖節造型靈感攻略》。但可惜的是,今年由於疫情的打擊,絕大部分的電影都紛紛延期,今年上映的電影中基本沒有特別值得借鑑的造型(如果你想打扮成花木蘭當我沒說),因此我們不妨從一些經典作品中找找靈感神探夏洛克電影《Sherlock: The Abominable Bride》中,夏洛克和華生回到維多利亞時代,調查一宗神秘的幽靈新娘謀殺案
  • 《神探夏洛克》復古風走起 維多利亞時代不得不說的四件事
    而這次的電影版,它返回了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英國,在那裡,不僅有名偵探,還有崛起的國力、貧富差距巨大的社會、看不盡的特色服飾、黑暗的罪犯和由此孕育並發展開的偵探文化。 本期專題,一起跟著夏洛克電影版的「線索」,重返 19 世紀,看看那個時代不得不說的四件事。
  • 維多利亞風格,是奢華還是嘲諷?
    Yuhan Wang 2020 首秀 如此,維多利亞風格在時尚界從未缺席過,它一直是眾多國際一線設計師們永恆的靈感來源,在不同作品中展現著多樣魅力。無獨有偶,今年倫敦時裝周上來自中國的設計師品牌Yuhan Wang時裝秀的靈感,也來自維多利亞時代極具個性的生活觀。設計師在當時年輕而有主見的女性身上,體會到了「珍惜現在,無懼生死」的生活態度。
  • 盤點5首靈感來自好萊塢電影的韓國流行歌曲
    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5首靈感來自好萊塢電影的韓國流行歌曲1、 Rainbow,《Black Swan》(靈感來自電影《黑天鵝》)歌曲的MV借鑑了電影《大偵探福爾摩斯》,將時代背景設定在維多利亞時代,同時還融入了一些現代的新元素。4、 After School,《Bang!》 (靈感來自電影《樂鼓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