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入秋,南翔就美成了槎溪
秋天,一定要來南翔。因為一入秋,南翔就美成了槎溪。古猗園金黃的銀杏、火紅的楓葉,檀園馥鬱的桂花,南翔老街的小橋流水、古樸磚塔,橫瀝河青瓦白牆的粼粼波光,留雲寺的悠悠鐘聲,還有那香味撲鼻的小籠,真真燦爛明媚了南翔的整個秋天。
南翔的秋,是從古猗園開始的一夜秋風,一輪秋陽,片片銀杏葉覆著金色的光暈,紛飛在風裡,飄落在九曲橋畔,點點金黃隨著一池碧水,悠悠蕩蕩,就過了青青園。一葉知秋,銀杏帶來了秋的問候。
更不必說紅楓了,那些葉浸透了秋的濃鬱,陽光照在葉子上,顯出通透的紅,竹影斑駁在白牆上,風穿過林稍,讓南翔來告訴你,江南的秋色是溫暖婉約的。
在古猗園,你可以觸碰秋色,也可以閉目遐想。數百年前,李流芳和友人也在如水的秋夜裡,在猗園踏月而行。夜露晶瑩,蟲鳴陣陣,他們就在潺潺的流水邊,看著月亮緩緩升起,那些無言的歲月,在忽明忽暗的點點星光中,依稀閃現:朋簪偶合趣橫生,深夜何妨踏溼行;坡似伏鰲徑似蟒,三更冷露亂蛩聲。帶水彎環最有情,延緣蘿薛又盈盈;萍鋪一片如茵綠,遮斷溪光受月明。(李流芳《小重陽夜踏月古猗園》)
入秋一夜,槎溪就回來了
留雲寺的鐘聲,喚醒了南翔雙塔的飛簷翹角,喚醒了老街晚風中的旗招,喚醒了南翔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似乎一器一物都有了靈魂,欣欣然煥發著活力。南翔,一夜就美成了槎溪。
如若你只在煙花三月看到了南翔春的靈動嫵媚,那你就會錯過南翔秋的燦爛濃烈。
一對五代磚塔,在秋陽餘輝中佇立守望。「磚塔巋然雙峙,千年物也。」歷經千年歲月,斜暉脈脈,她古樸秀美依舊。南翔的磚塔確實不比北方的大雁塔雄渾,卻玲瓏雅致,和江南的秀氣的橋、溫婉的水相得益彰。待得夜燈初上,大紅燈籠的倒影抹一片紅暈在走馬塘的水面上,八字橋守著光陰和歲月,南翔依稀是槎溪。
檀園,小巧、精緻、美麗。雖小,卻移步易景。紅的楓葉、綠的芭蕉,古樹蔥鬱,桂子點金,濃鬱的香潑潑灑灑化都化不開。隨秋而入,檀園三三兩兩的遊人吳儂軟語,碑廊裡薈萃著文人的風流俊逸,熠熠生輝。七曲橋畔,肥碩的錦鯉五彩斑斕扎堆嬉戲,乍一看像是春花爛漫開在水中,偶爾有錦鯉躍起,攪動水花簌簌作響。
如果午後坐在翏翏亭裡,看水波映照著太湖石上的秋日斜陽,再品一杯桂花龍井,或許能感受當年李流芳在次醉閣微醺後賦詩作畫的酣暢淋漓。當然,茶是不能醉人的,醉人的是秋色。無論是招隱亭抑或是步蘅舸,植被的數筆飛金點朱讓這裡淡了「涼雨洗塵秋院靜,飛蟲遠竹夜堂清」的秋之悲涼,反而多了一些繽紛的熱烈,而這一切都來自時間的饋贈。
南翔秋日的水美
入了秋,橫瀝河似乎較夏日清瘦了幾許。藍天下幾縷白雲映照其中,水更顯清透,波光更瀲灩。河畔,薖園、程家園一襲黛瓦白牆,倒影如美人臨水。幾點白鷺掠過,曉風拂岸,再加上些許留白,便有了大師陸儼少山水畫的意蘊。
如果說橫瀝河美得入畫,那天恩橋的月色,便是美得入夢了。秋日月色美,最美不過天恩橋。據記載:「月夜登眺,野曠天低,心神為蕩,俯看南北,水澄澈如匹練。」
有詩云:不是垂虹鎖巨川,半灣腳底湧嬋娟。置身直擬浮槎客,撫景寧追擲杖仙。色冷印殘千裡跡,影低畫破一溪煙。未邀好酒丹陽尹,莫野風光笑獨專。
數百年光陰過去,天恩橋依然長虹臥波在橫瀝兩岸。滿月光輝如銀,河水平靜時,月亮如入水銀盤,而一旦有風吹皺河水,碎銀點點,波光粼粼,落葉簌簌。作為槎溪十八景之一,「天恩賞月」如夢似幻,同一個月亮,照耀過曾經,也照耀著現在,照耀著你,也照耀著你思念的人。南翔的秋,還有江南雋味、軟糯香甜纏繞心間
小籠自是不必說,被才女張愛玲稱之為「江南雋味」。尤其是在秋天的清晨,一屜熱騰騰的小籠端上來,冒著熱氣,咬一口玲瓏剔透的美味,齒頰生香,若還能來一杯桂花糖茶,去油解膩,仿佛秋的清冷都被美味治癒了。
走在老街的彈格路上,糖炒慄子的香甜,桂花糖藕的軟糯,烤紅薯的誘人,一口咬下,滾燙的幸福讓深秋變得熱烈。秋意濃,回憶也濃了。
南翔的秋,不僅美的讓人心醉流連,還飽含著生活的詩意和浪漫。任時光荏苒,槎溪神韻依舊在,只是那美訴說不完,所以,你一定要親自來看。
(文字:於俊麗,圖片:藍風、李琦、瑪豆通訊員:陸雨沁,編輯:俞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