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轉網
美國疫情好轉遙遙無期,在巨大的營收壓力下,老牌影視公司也終於撐不住了。
近日,迪士尼宣布了一個重磅決定:其旗下大片《花木蘭》將於9月4日,在北美和全球其它一些市場繞過院線,以29.99美元的價格直接上線其旗下流媒體Disney+。這項服務僅針對會員開放。對於非會員,則還需支付最少6.99美元的單月訂閱費用。
這意味著,普通觀眾將要花費超過200元人民幣的單價來觀看這部電影。
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今年,《花木蘭》的上映一波三折。原本計劃在3月上映,但受疫情影響,被迫全球撤檔。隨後又傳出消息,將公映時間延期到8月21日。但到了7月底,片方又宣布將上映日期無限期推遲。
根據媒體報導,《花木蘭》製作成本高達2億美元,是目前迪士尼動畫翻拍真人電影中成本最高的一部。
迪士尼歷來有將各國神話改編成電影,進而組建大IP系列的傳統。根據虎嗅總結,迪士尼的經典作品,如《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木偶奇遇記》《美女與野獸》《花木蘭》《人猿泰山》等,其生產其實都是將世界各地的神話傳說整合起來,再通過商業化運營和改編,建立風格,烙上了品牌印記,最終變成可傳承、可發展、可持續的品牌IP的工業化流程。
僅從商業上來評價,《花木蘭》的潛力也不容忽視。早在1998年的動畫版《花木蘭》就在當年一舉斬獲3.04億美金票房。22年後,其首支預告片在youtube上24小時內觀看量達到了1.7億次,在全球影史預告片中排名第七。
1998動畫版《花木蘭》
而這樣一部大片選擇網播,能否成功收回本,自然讓無數人捏了一把汗。
據專家分析,這個價格看似高昂,但也符合邏輯。在美國,觀影是一種家庭休閒行為,而一張電影票的平均價格在10美元左右,停車費和爆米花另算。近30美元的定價,正好能夠抵消一個三口之家的三張電影票錢。雖說家庭放映效果必然不如影院,但流媒體一次購買,無限播放的特點,某種程度上能夠將這個缺點抵消。
另外,影片在流媒體上放映,無需同影院、院線及相關代理商分成。且Disney+本身就是迪士尼自家的平臺。這意味著,用戶在Disney+上的付費可以全部轉化為片方的收入。
根據《時代》報導,近期有機構在Twitter上進行了一項民意調查。該調查詢問Twitter用戶,有多少Disney+會員願意為這部電影另外再支付30美元。只有14.7%的用戶給出了肯定回答。
這個比例看起來不高。但考慮到Disney+總共有6000萬訂閱用戶,那麼只要有15%,即900萬觀眾願意支付30美元,就能直接帶來約2.7億美元收入。倘若最終結果與該調查之間偏差不大,迪士尼收回投資也並非難事。
院線和平臺的博弈
然而,迪士尼的決策,對影院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大片轉網,直接的利益受損方,自然是傳統院線。
早在年初,就是《花木蘭》舉行首映禮開始,北美眾多影院就開始配合片方對影片進行宣傳。到頭來片方卻選擇網播,直接讓影院的努力和付出打了水漂。一些憤怒的影院老闆甚至砸掉了電影的宣傳背景板,並將打砸過程拍攝成視頻發布到了社交網絡上。
網傳影院老闆打砸花木蘭海報畫面
這段劇情,像極了幾個月前《囧媽》選擇網播時的歷史重現:為了維護行業利益,彼時不少影院從業人士在網上發表公開信,憤怒表達對徐崢的不滿。其中一條重要的理由就是,影院為《囧媽》的宣傳墊付了物料費用,片方此舉,無異於「落井下石」。
一名業內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分析稱,《花木蘭》和《囧媽》的轉網,在性質上有很大不同。《囧媽》是一場雙贏的交易:片方收回了成本;字節跳動也在春節和疫情疊加的流量空窗期下收穫了口碑和關注度,且符合其進軍長視頻領域的長期戰略。與之相比,《花木蘭》轉網,更像是一場被逼無奈的「賭局」。
事實上,即便沒有疫情,近年來院線和平臺方的博弈也是愈發激烈。在美國,流媒體巨頭Netflix一直受到傳統電影行業的系統打壓。2018、2019年,坎城電影節都取消了Netflix的參賽資格。原因在於,坎城電影節代表傳統院線的利益,明確要求一部電影至少要在影院上映3年後,才能放到流媒體平臺上。Netflix卻一直堅持線上線下同步放映。
為爭奪話語權,近年來,Netflix接連投資了《羅馬》和《愛爾蘭人》等劇情大片,以片方身份角逐奧斯卡。其和好萊塢傳統片商之爭,普遍被業內視為保守派和革新派之間的角力。
但今年,隨著疫情衝擊,雙方的矛盾激化,衝突被徹底擺在了檯面上。根據光明網總結,以今年4月《魔發精靈2》為例,出品方環球影業選擇不再等待疫情結束,而是用視頻點播的形式發行影片。該片在北美上映的前三周獲得了1億美元的視頻點播收入,成功收回製作成本。而院線AMC則在一怒之下宣布不再放映環球影業的影片。
而隨著《花木蘭》宣布轉網,院線和平臺雙方的實力,再一次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刻。
據報導,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科幻動作大片《信條》將於9月4日於中國內地公映,與《花木蘭》的上線正好在同一天。這意味著,兩者的「吸金」表現,很可能從此改變電影發行行業的競爭格局。
《信條》預告片截圖
拋開影片本身質量和內容不談,最終倘若《信條》票房表現高於預期,《花木蘭》表現低於預期,對院線就是利好消息,其行業地位尚可維持;但倘若《信條》票房表現低於預期,而《花木蘭》在流媒體平臺上的表現又高於預期。不難預見,從此以後,大片轉網的「等待期」將越來越短,院線的利益將進一步遭到侵蝕。
前述業內人士分析,這場對決,無論結果如何,對於北美當地的院線都不是利好消息。因為即便最終《信條》佔得上風,也只會增加片方對海外發行,尤其是中國市場的關注。
儘管迪士尼CEO在一場電話財報會議上表示,迪士尼的此次決策將是「一次性的」,而非一種全新、將要長期貫徹的商業模式。但變革已然到來了。就在《花木蘭》轉網的消息發布前,環球影業和AMC終於達成了協議——在巨大的商業壓力下,後者被迫「屈服」,允許環球影業將其電影在影院上映17天後進行點播,而在之前,這段「等待期」時長是75—90天,相當於直接縮短了五分之四。
歷史潮流不可阻擋。院線在此次疫情中失去的市場份額,恐怕等到疫情結束也難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