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上映,關於部隊、青春以及送別的詞彙再度被提及。而影片中黃軒飾演的劉峰也因為老好人的角色設定和精湛演繹,吸粉無數,他的善良和無私,幫助了別人,但是最終卻只是得到了一句喜歡,在他落難時無人認可與幫扶。
影片中,劉峰因為做夢都想去上的大學,有人更需要,他便拱手相讓;
戰友讓他帶去修的手錶,太過名貴沒人敢修,他便自己研究後修好了;
戰友結婚,為了給他省錢,他自己買材料親手做了兩個沙發;
南方的女戰友,不喜歡吃餃子,他就給她煮掛麵;
食堂煮破的餃子沒人吃,總是他主動打來吃;
就連豬跑了,別人第一時間也是叫他幫忙。
他竭盡全力地幫助所有人,大家也熱情地叫他活雷鋒。
可好人總是難做。劉峰的善良在渾濁的背景下,顯得那麼單薄和無助。
因為一次不大不小的「觸摸事件」成了劉峰人生的分水嶺。在他被下放和生活潦倒時,之前受他幫助的戰友,一個都沒來相送。
縱使這樣一個一心捨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人,得到的也只是被幫助之人稱讚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活雷鋒。而最終被貼了「活雷鋒」標籤的劉峰幫助別人就成了理所應當和必須的責任,被幫助之人不但不感激,反而在他因為無意中犯了錯誤遭到處罰後,那些曾經得到過幫助的人竟然無人願為他說一句公道話,更沒人伸出援手。
而這種貼標籤的可怕在於,一旦對號入座後就變得理所應當。因為你是「活雷鋒」,所以你的善良不再矜貴。就是這樣一個被貼上了「活雷鋒」標籤的人,一度活在眾人自私和虛偽的無盡索取中,做了好事是你應該的,不幫別人就成了你的不是和錯誤。你是活雷鋒就應該如此,而不能有拒絕甚至反抗。這種貼標籤而束縛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的做法無異於就像是對待自閉症患者一樣,社會大眾憑藉媒體的片面報導和自己的主觀臆斷給自閉症患者貼上了「傻子」、「精神病」「天才」、「暴躁狂」、「攻擊者」,等等的標籤。
自閉症本來只是因為有著異於常人的行為,表現為社會交往、交流障礙和行為異常。至今醫學界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法。自閉症患兒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他們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遙遠而漆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著。
他們大多數時候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據2016年12月發布的《中國自閉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Ⅱ》中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自閉症人數超過1000萬,並以每年十幾萬的速度遞增,其中14歲以上人群約為800萬。而他們一旦被人為武斷地貼上標籤,就會在眾人的大腦潛意識中形成第一印象的刻板記憶,從而很難糾正和撤銷。
這樣的後果直接導致,更多普通人對待自閉症患者的態度顯得過於簡單粗暴和直接武斷,認為是「傻子」「精神病」者就惡意的遠遠躲避,乃至惡語攻擊;認為是「天才」「神童」者就會在言行中形成一種高高在上的膜拜觀念,覺得既然是天才和神童了,那就不需要可憐和幫助了;覺得有暴躁行為和攻擊行為,就會聯手搭建一道有形的牆壁將自閉兒阻隔於普通人群的圈子之外,包括但不限於拒絕他們進入普通學校、公園、商場、遊樂場以及更多的公共場所。
而本該是每個人公平享有的場地和權益,也因為這種被貼了標籤的刻板印象而有意無意地將自閉兒人為隔絕。
正如作家張雁所說,為什麼我們可以包容普通人的特殊行為,卻不能包容自閉症等特殊人士的普通行為?
我們可以容忍一個「正常」的人沒規矩沒教養,卻要求有自閉症的人嚴格遵守我們認為的正確行為規範。面對自閉症兒童被拒絕、被漠視甚至被毆打事件,有人會脫口而出「既然有病,就在家好好呆著」「看不住孩子就別帶出來」,更有甚者,髒話當場脫口而出。
自閉症患者不是毒蛇猛獸,更不是天才異類,他們只是因為天生的精神疾病,而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他們也希望得到普通人的生活和認可、包容以及融合。他們需要的也僅僅只是一個普通人唾手可得的普通身份的認可與尊重。
那些自以為是的普通人們,請撕下貼在自閉症兒童身上的標籤,還他們一個普通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