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丹丹的男友楊博士是在一次爬山的時候,他喝完水將水瓶直接扔在了地上。
我看了他幾眼,然後走過去對他說:
把瓶子撿起來,我們戶外是不能隨便扔垃圾的,要記得帶下山。
他看了看我們,不好意思地說:「我看到旁邊有垃圾我就直接扔了。」邊說著邊把垃圾撿了起來。
從這開始我就給他貼上一個標籤:「亂扔垃圾不講究的男博士。」甚至對他的博學多才都嗤之以鼻。
雖然看到他出了幾本書,還作為著名教育機構的老師,但在我心中,他仍然有一個固定的標籤形象,甚至從亂扔垃圾、不講究,到變成不可靠之人。
後來我們一起參加書友會的活動,楊博士談吐不凡,觀點深刻獨到,我才發現原來他並不是我心中認為的那麼不堪。
丹丹給我們分享了楊博士讓她不可思議的一面:原來一個看似高冷、穩重的男博士,一個博學多才、受人尊重的輔導老師,會因為工服上掉了兩顆扣子變得像小孩子一般生氣。
丹丹說:你一開始給他貼上標籤就認為他是這種人,甚至還將這種負面評價泛化到他身上其他方面的特質,整體上他得到了一個偏低的評價。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所說的評價的「暈輪效應」,我們很容易以自己固有的知識經驗以偏概全、以點概面。
就像網上所說:每個人都好比一個多面體,如同切割後的鑽石,最起碼也是塊鋯石,反正甭管什麼石,多面體在陽光下都是會折射發光的。
你只看到一個面向,就給對方貼了標籤,無疑失去了看到多面體的機會,也失去了看到人性的多面體折射出絢麗的彩虹之光的機會。
不要隨意給人貼標籤,喜歡的方面給一個較高的評價,不喜歡的方面給一個較低的評價,而無論哪種情況都會讓我們識人不清。
人們常常會依據自己的第一印象給遇見的人和事貼上標籤,進行分類,然後再按照所貼的標籤下定義,作判斷。
標籤這種東西,一旦被打在身上,便很難消除外界的看法。
它代表著你就是這樣的人,對那些沒有真實接觸過的人而言,標籤成了他們了解自己的一個途徑。
最怕別人沒有真實接觸過,就以標籤作為衡量一個人好壞或者品質德行的標杆。
叔本華曾說過:人們通常關注的是世俗常規給予一個人的角色和位置。所以一個人就像商品一樣地被貼上標籤並受到商品式的對待,至於這個人的自身是什麼,根據其個人素質他是個什麼樣的人,人們只是隨意地,並且只是意外地提及。
所以,不要根據別人貼的所謂的標籤,去做自己的判斷與決定,也不要隨意就對別人扣帽子,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