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田勘
2月12日,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及其妻子梅琳達•蓋茨發布了2019年年度公開信,分享了2018年最令人驚訝的9件事,其中有些令人擔憂,有些給人啟迪,包括氣候變化、數據的性別歧視、非洲是最年輕的大陸、以及廁所100年都沒變過的事實。
從2009年開始,比爾•蓋茨夫婦每年發布一封公開信,回顧過去一年裡,蓋茨基金會的工作情況,以及他們眼中的世界並展望未來。在2019年的年度公開信中,蓋茨談到全球變暖時提出,要解決氣候變化,就要讓農業、電力、製造、交通、建築等所有導致氣候變化的行業都實現近零排放。要義是,對這五大領域的創新進行投資,產生突破性發明,從而在不破壞氣候的前提下保持發展。
創新和突破性發明,或許是救贖人類對環境破壞「原罪」的最有效途徑,中國也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以環保新產品替代對環境有較大汙染的舊產品。
人類進入工業文明後,伴隨產生了一項「原罪」——破壞(汙染)環境。其中,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全球變暖是最大「罪責」。每個人進行的各種消費和活動,都會產生並釋放溫室氣體(以碳當量計算)到地球上,無論是空間還是存貯於土壤和水中。
世界資源研究所採集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顯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從1990年的338億噸增長至2014年的489億噸。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了52%,佔溫室氣體排放增量的85%。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以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佔比分別為77%、15%、6%和2%。按行業排放溫室氣體量計算,能源消費、工業生產、農業、廢棄物、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分別佔比73%、6%、11%、3%和6%。
人類每日每時地產生和排放溫室氣體,因此,一個順理成章的思維便產生了:拯救地球,阻遏全球變暖,需要控制人類的各種消費需求和生產活動,也意味著必須控制經濟發展,通俗地說,就是人類不能太貪婪。
於是,由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提供科學證據,聯合國召開多次氣候會議,最新達成了《巴黎氣候變化協定》,並且在2018年12月波蘭卡託維茲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第24次締約方會議,對把地球平均氣溫升幅限制在2攝氏度達成共識,並將此作為氣候變化的安全閾值。
儘管這是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全球協議,但是並沒有達成具體的各國碳排放的份額,因為,誰都不願意縮減經濟來減少碳排放。由科學家論證的和聯合國主持的各國減少碳排放的協議,其實是開啟了一場爭議。尤其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對減少碳排放的50步與100步之爭。也就是誰的「原罪」大一些,誰的救贖之力和付出就要大一些。發展中國家稱發達國家佔有工業革命的先機,已經消費和獲取了地球上的大多數資源,理應多減排;發達國家則反懟這樣的減排不公平,因為人人都生活在地球上,要減排也應當數量一致地公平減排。
發展經濟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不矛盾。在農業、電力、製造、交通、建築等幾個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行業內,通過突破性發明和創新來減排,就有可能做到既發展經濟,又抑制溫室氣體排放。而且,以控制人的消費和生產來減排,實際上也做不到,按蓋茨的預測,未來40年,全世界每個月都將新建一個紐約市,必然會產生更多的溫室氣體。
通過創新發明,如果能研發排放溫室氣體少的建築材料,用風能、太陽能替代現在的煤電和水電,生產可降解的塑料和其他材料,用昆蟲、藻類和人造蛋白質代替部分食物,用生物質製造化工原料,同時回收一切可以重新利用的材料,就可能做到發展經濟和控制溫室氣體的兼得。
美國兩位經濟學家已有力證明這一點。1980年,馬裡蘭州立大學的朱利安•西蒙與坦福大學的保羅•埃爾裡奇打賭,不可再生性資源是否會消耗完。西蒙認定不可再生性資源不會枯竭,價格不但不會大幅度上升,還會下降,經濟和人類的生活會有新的發展之路。埃爾裡奇認定,不可再生性資源遲早會用完,價格會不斷上升。他們選定了5種金屬,比較5種金屬的價格。到1990年,這5種金屬無一例外地跌了價,埃爾裡奇輸了,因為人們找到了新的資源來代替這5種金屬,如塑料製品代替了銅錫器皿、光纖取代了銅鎳電線。
指望人們不用化肥、不開輪船、不蓋房子、不坐飛機,都不現實;要求發展中國家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放慢本國發展也不公平。重要的解決辦法是,不只是在農業、電力、製造、交通、建築5大領域,而且在所有生產和消費領域進行創新投資,研發新的環保產品來替代舊的破壞環境的產品。比如日本2020東京奧運及帕運會所有獎牌,將從電子廢料取材製造:從舊智慧型手機及手提電腦收集收集30.3千克的金,4100千克的銀和2700千克的銅以製作獎牌。
如此,既能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又能阻遏環境破壞和氣候變暖,還能讓人類救贖自己犯下的環境破壞「原罪」。(張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