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四姓「盧崔鄭王」,緊接清河崔氏來捋一捋範陽盧氏。同為在北朝崛起的煊赫大族,範陽盧氏跟清河崔氏的發展軌跡有相似之處。範陽盧氏不僅在政治領域人才輩出,學術文化上更是成就出眾。
炎帝後代,姜尚之後
盧氏出自姜姓,是齊太公姜尚之後。姜姓是炎帝的後代,因炎帝世居姜水(今陝西岐山縣)而得姓,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齊文公之曾孫溪是姜尚的十一世裔孫,任齊國正卿,地位顯赫,在朝中德高望重,食邑於盧(今山東長清縣西南),其子孫以封邑為氏,就是盧氏。據《史一記·姜太公世家》記載,「溪與國氏,實為內主。」
溪與管仲、鮑叔牙、矚朋等共輔國政,勵精圖治,致使齊國國富兵強,成就了齊桓公春秋首霸的歷史功業。
「田氏代齊」後,盧姓族人四處逃難,散居燕秦之間。
秦朝,博士盧敖及其子孫在琢縣(涿縣後屬範陽郡)一帶定居,後世即稱範陽盧氏。
盧敖,即盧生,本是齊國(一說燕國)方士。曾被秦始皇派往東海尋求古仙人、及芝奇長生仙藥,秦始皇賞賜甚厚,進為博士。後見秦始皇剛腹拒諫,專橫失道,遂避難隱遁,居於故山。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終因未得而作罷。後世人稱盧敖為仙人,道教許多典籍記載了盧敖成仙的故事。
起家始祖,曠世大儒盧植
兩漢時期,範陽盧氏發展很快,這時期的盧氏族人承襲了先祖的高官厚祿,家族成員奮發有為,建功立業。其中盧植最為矚目。
盧植是漢代曠世大儒,被認為是範陽盧氏的起家始祖,著有《尚書章句》、《三禮解詁》等,可惜今皆失佚。白馬將軍公孫瓚以及後來的蜀漢昭烈帝劉備皆為盧植門下弟子。此外他文武雙全,曾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
大族形成,世系清晰
盧植以後,範陽盧氏世系清晰,歷代高官,盧氏大族逐漸形成。
盧植的兒子盧毓是是曹魏名臣,官至司空,兩度拜相,封容城侯。
盧毓之子盧欽,是西晉大臣、將領。他清正廉潔,鞠躬盡瘁,死後受贈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盧欽之子盧浮。史書記載他初為太子舍人,後手生毒瘡被截去,成了殘廢。然而他仍然受到器重,被徵為國子博士、祭酒、秘書監,盧浮,但盧浮都拒絕了。
範陽盧氏在魏晉時期活躍於政治舞臺,為北朝範陽盧氏的政治高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政治高峰期
西晉後期,匈奴攻破晉都洛陽,俘虜晉帝,西晉滅亡,史稱「永嘉之亂」。中國北部進入五胡十六國,範陽盧氏的主體仍留在北方。
進入北朝,範陽盧氏開始了家族發展的黃金時期。北魏拓跋氏入主中原後,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加強對中原漢人的統治,積極推動漢化改革,拉攏漢人士族參與政權。
北魏太武帝大舉徵召「冠冕州郡」的名門望族入仕,盧玄「首應漣命」,任中書博士,後遷中書侍郎,本州大中正。順便一提,盧玄跟崔浩是表兄弟,崔浩的母親是盧玄的姑姑。
北魏拓跋氏一朝是範陽盧氏的政治高峰期,拓跋氏兩度遷都,不斷任用漢族士族推進漢化改革,範陽盧氏「首應族命」,入仕北魏,後世子孫居高官者,代不乏人。
至北魏分裂,範陽盧氏由於政治取向和內部恩怨紛爭,亦隨之分化,分別入仕東魏北齊系統和西魏北周系統。如盧靖三子分別擔任西魏、北齊、北周三國帝師。
八相佐唐
隋唐時期,範陽盧氏仍舊作為山東世家大族而活躍於歷史舞臺。
終唐一代,範陽盧氏一門共出了八位宰相,史上有「八相佐唐」之稱。其中盧懷慎、盧商、盧翰等勤勉治國,均為一代賢相,盧懷慎以節儉著稱,被稱為「一代儉相。
詩禮傳家聲,青史留美名
範陽盧氏以儒學傳家,世代好學,在治學上表現出了絕對的高門世族風範。
從盧植這位曠世大儒起,後如西晉盧湛「清敏有理思,好《老》、《莊》,善屬文。盧道將涉獵經史,風氣窖愕,頗有文才,為一家後來之冠。盧誕「儒宗學府」,為諸王師,拜國子祭酒等等。
範陽盧氏名人輩出,在儒釋道三大領域皆有驕人成就。如歷代學者盧欽、盧諶、盧景裕、盧彥卿、盧思道等,西魏北周名臣盧辯、被尊為「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的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禪宗六祖」之惠能等,均出自範陽盧氏。
此外,範陽盧氏最為顯著的還數詩歌,範陽盧氏一門出了諸多傑出的詩人。如隋代詩人盧思道,「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另還有盧全,盧鴻、盧象、盧峻、盧延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