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崔」,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崔氏家族史」,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崔氏大家族。弘揚崔氏文化,傳播崔氏正能量,結識天下崔氏宗親!
先祖恩澤,出相入將,福佑華夏造福蒼生
二、形式多樣的家學 清河崔氏的家學,在數代積累的深厚學術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多樣的形式,在史學、書法、醫藥、天文歷算方面尤顯突出。 由於清河崔氏有著數代好學的傳統,使之在修史方面頗有建樹。崔逞在前燕任職之時,就曾補著作郎,撰《燕記》。進入北魏,清河崔氏的史學才能充分顯示了出來。北魏在道武帝時曾令尚書郎鄧淵著成《國記》十餘卷,但體例未成。至太武帝時下詔撰錄國書,崔浩及其弟崔覽等人共參著作,著成《國書》30卷。
但事後因其「盡述國事,備而不典」,而使崔浩招致族誅之禍。此後崔光、崔鴻又先後參與到北魏國史的修撰之中,崔鴻還與邢昕、溫子升等人編修《起居注》。北齊時崔劼亦監修國史。
清河崔氏在史學方面最大的貢獻是崔鴻編著的《十六國春秋》,詳細記載了五胡十六國的歷史,保存了關於這些割據政權的珍貴資料。唐房玄齡等人修撰的《晉書》中的「載記」部分,內容就多採於前書。《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收有崔鴻《十六國春秋》一百二十卷。
此書在北宋時已亡佚,《太平御覽》中引用了480多條,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價值。 南朝的史學家是崔慰祖。《南齊書》卷五二《文學·崔慰祖傳》載崔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晉人物,為四十卷,半未成。臨卒,與從弟緯書云:『常欲更注遷、固二史,採《史》、《漢》所漏二百餘事,在廚簏,可檢寫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寫數本,付護軍諸從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劉洋、裴揆。」可見,崔慰祖曾著《海岱志》,遺憾的是尚未完成。
據上載,該書當為紀傳體史書。《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有齊前將軍記室崔慰祖撰《海岱志》二十卷,《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有崔蔚祖(當為崔慰祖)《海岱志》十卷。崔慰祖臨終囑託將該書傳與眾人,可見這部史學著作的基本功用當為借鑑。崔慰祖還在生前進行過補註《史記》、《漢書》的工作,在史學方面曾經作出過重要的貢獻。
在唐代,崔慎由、崔知溫、崔昭緯在任宰相時都曾兼修國史。崔融亦兼修國史,崔安潛充史館修撰,崔泰之任過右史。 書法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漸成熟,名家輩出。書法做為家學之一,在一些世家大族中傳播開來。三國兩晉時期,三國的鐘繇以擅長楷書聞名,西晉以索靖、衛瓘的書法為大家。到了東晉南朝,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堪稱傳世精品。在這些家族成員的引領下,出現了如陸氏、衛氏、索氏和王、謝、郗、庾四大家等一批頗具盛名的書法世家。
這種盛勢在南北分裂後發生了變化。《顏氏家訓》卷七《雜藝》:「北朝喪亂之餘,書跡鄙陋,加以專輒造字,猥拙甚於江南。」可知三國西晉後,南北方戰亂頻繁,書法藝術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由於一些世家大族的累世家學,使得書法藝術在北魏並沒有因此而中斷。「清河崔氏書法在北方,與琅琊王氏書法在江左,俱居最高地位」,可見清河崔氏是北方的一個以書法聞名於時的世家。
北朝崔悅一支是以書法作為累世家學的一個傑出代表。「魏初工書者,崔盧二門」,其中「盧」指範陽盧氏,「崔」就是清河崔氏。清河崔氏在北魏初以崔宏的書法著名於世,其祖崔悅師法索靖、衛瓘之體,傳子崔潛,崔潛又傳子崔宏,崔宏亦傳至崔浩,祖孫四代「世不替業」。崔潛的墨寶,在其死後二百年,一些書法愛好者仍「寶其書跡,深藏秘之」,並成為時人摹拓的範本。
崔宏「尤善草隸,為世摹楷,行押特盡精巧」,其子崔浩、崔簡「少以善書知名」,崔浩的書法「體勢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寶其跡,多裁割綴連以為楷模」。許多人都曾就學於崔宏、崔浩父子,如黎廣「嘗從吏部尚書清河崔玄伯(玄伯為崔宏字)受字義,又從司徒崔浩學楷篆,自是家傳其法」。郭祚也曾「習崔浩之書,尺牘文章見稱於世」。
清河崔氏以其精湛的書法藝術,促進了當時的文化傳播。遺憾的是他們的書法作品沒有得以流傳,故為世人所鮮知,在中國書法史上也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在南朝,崔慧景子崔偃具有較深的書法造詣,《南史》卷四五《崔慧景傳》稱崔偃「博涉書記,善蟲篆」,但其影響力遠遠比不上北魏的崔悅一支。 進入隋唐,清河崔氏的家傳書法仍然世代沿襲,其中以大房的崔倬最為著名,崔倬一生所撰墓誌較多,據現有的墓誌資料統計,崔倬撰寫並書寫的墓誌有6方之多。
許多人親自請他撰寫墓誌,可見崔倬的書法造詣之高。 在醫學方面,《魏書》卷九一《術藝·崔彧傳》稱崔彧精通醫術。其子崔景哲,「亦以醫術知名」。崔景鳳「涉學,以醫術知名」位尚藥典御。許州鄢陵房崔知悌對醫術頗有研究,曾著《產圖》一卷,《骨蒸病灸方》一卷,《崔氏纂要方》十卷,收錄在《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中。
在天文歷算方面,崔善為是代表。《舊唐書》卷一九一《方伎·崔善為傳》:「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曆,明達時務。」清河崔氏的家傳文化形式多樣、領域廣博,在眾多世家大族中呈現出獨特鮮明的文化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對於維護鞏固家族的文化地位有著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