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崔」,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崔氏家族史」,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崔氏大家族。弘揚崔氏文化,傳播崔氏正能量,結識天下崔氏宗親!
先祖恩澤,出相入將,福佑華夏造福蒼生
北齊魏收所撰《魏書》中的「傳」,本身就十分像家譜。魏收自己曾說:「往因中原喪亂,人士譜牒遺逸略盡,是以具書其支流。」劉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中指出魏收所撰《魏書》「大徵百家譜狀,斟酌以成」。陳直先生也認為:「《北魏書》……世系源源本本,毫不紊亂,必然是一部分根據史稿,一部分是根據家譜。」可見,《魏書》中大量人物的傳記是根據當時流傳的家傳、譜牒而寫成的。
在此之後修撰的《北史》、《南史》也沿用了這種家傳式的體例。 清河崔氏作為當時著名的世家大族,修撰家傳、譜牒也應是必然的,在《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中收錄了當時存在的二十幾種家傳,其中就有署名崔氏所撰的《崔氏五門家傳》二卷。《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亦收有崔鴻所撰《崔氏世傳》七卷。現已考定《崔氏五門家傳》(或《崔氏傳》、《崔氏家傳》)即是崔鴻的《崔氏世傳》。
崔鴻是北魏時期的清河崔氏人,他在撰寫《崔氏世傳》時,理所當然要將北魏之前清河崔氏的事跡納入其中。但是《北堂書鈔》、《太平御覽》等類書在引用《崔氏家傳》時,僅限於博陵崔瑗和崔寔的部分事跡,使我們對《崔氏世傳》的全貌不得而知。
既然無法找到清河崔氏在中古時期有確切記載的家傳、家訓或是家範,我們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翻檢各種史料,去發現那些記載清河崔氏家傳文化的片斷。本文研究所依據的資料主要是正史、筆記、文集、墓誌、碑刻等,所涉及的清河崔氏成員,主要是以《新唐書》卷七十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所載清河崔氏六房為本,對於那些支系零星,人員、仕宦缺失嚴重的房支,由於缺乏研究的完整性,故不將其列入研究範圍。本文在分析上述資料的基礎上,試圖通過探討中古清河崔氏家傳文化的形式、功能及其傳承、轉變,揭示文化因素在世家大族發展中的地位。
一、數代好學與學術傳統 在中古時代,深厚的文化功力往往是士人立足於社會進而從政的基礎,對於世家大族來說,是保持文化地位、政治地位的得力工具。《顏氏家訓》卷三《勉學》中指出了讀書對於世家大族的重要性:「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這種思想應該是當時世家大族,特別是文化世族公認的信條,因此擁有一定的學術傳統對於世家大族來說至關重要,而這一切與好學不輟的作風及長期的學術積累密切相關。 清河崔氏家族自形成之日起就有詩書傳家的家族傳統,好學的家風累世不替。
曹魏崔琰在青年時代就曾就學於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門下,積累了深厚的經學根底,由此而開清河崔氏好學之風。
在當時,士大夫家庭都十分重視其成員的童蒙教育。《顏氏家訓》卷三《勉學》:「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續早教,勿失機也。」可見,童蒙教育在一個人的學習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
清河崔氏成員世代良好的學風,與他們的幼年好學是分不開的。許多人都是從小就開始了學習生涯,而且才學過人。 南北朝是清河崔氏發展的高峰期,而家族學風、學術傳統的定型也在這一時期。在北朝,崔逞一支、崔潛一支及崔靈延一支在累世好學方面表現得較為突出。
崔逞一支。崔逞「少好學,有文才」,崔逞六世孫崔愍「好學修立,少有令名」,崔冏「幼好學,泛覽經傳」。 崔潛一支。崔潛子崔宏「少有儁才,號曰冀州神童」,其弟崔徽「少有文才,與渤海高演俱知名」,崔宏子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崔浩弟崔簡也以「好學」著稱於世。
崔靈延一支。崔靈延孫崔劼「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崔鴻「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其子崔子元「幼聰敏,愛經史」。 雖然清河崔氏的主要發展集中在北朝,但在南朝,清河崔氏自幼好學的家風依然保持不替。如崔祖思「少有志氣,好讀書史」。在他死後,「家無財,有書八千卷」。
崔慰祖「好學,聚書至萬卷,鄰裡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常為辭。」時任吏部侍郎的謝朓曾讚嘆崔慰祖道:「假使班、馬復生,無以過此。」這一方面說明崔慰祖已達到「碩學」的水平,而另一方面說明崔慰祖在傳播文化方面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如梁朝的崔靈恩「少篤學,從師遍通《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從而成為名躁一時的儒學大家。
南北清河崔氏自幼好學的學風,為家族學術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朝清河崔氏基本延續了漢代以來的學術傳統,以儒家經學為主,而兼綜其它學科。
由於北朝清河崔氏數代保持好學的家風,因而其中不乏學識淵博的大家,知識面十分廣博。崔浩便是十分突出的例子。《顏氏家訓》卷三《勉學》:「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子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在《史記》的《正義》、
《索隱》中引用崔浩的研究成果達59處之多,內容涉及文字、音韻、歷代名器事物、官制、典章、地理、法律、禮儀規範等多個方面,可見他在當時各種學科領域都擁有極高的造詣。南朝清河崔氏的學術傳統與北朝基本保持一致,仍然以儒家經學為主。而魏晉興起繼而在南方大獲發展的玄學,對清河崔氏來說,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南北朝時期清河崔氏家學的主體學術傳統是儒家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