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之二

2021-02-22 崔氏家族史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崔」,就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崔氏家族史」,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崔氏大家族。弘揚崔氏文化,傳播崔氏正能量,結識天下崔氏宗親!

先祖恩澤,出相入將,福佑華夏造福蒼生

北齊魏收所撰《魏書》中的「傳」,本身就十分像家譜。魏收自己曾說:「往因中原喪亂,人士譜牒遺逸略盡,是以具書其支流。」劉知幾在《史通·古今正史》中指出魏收所撰《魏書》「大徵百家譜狀,斟酌以成」。陳直先生也認為:「《北魏書》……世系源源本本,毫不紊亂,必然是一部分根據史稿,一部分是根據家譜。」可見,《魏書》中大量人物的傳記是根據當時流傳的家傳、譜牒而寫成的。

在此之後修撰的《北史》、《南史》也沿用了這種家傳式的體例。 清河崔氏作為當時著名的世家大族,修撰家傳、譜牒也應是必然的,在《隋書》卷三三《經籍志二》中收錄了當時存在的二十幾種家傳,其中就有署名崔氏所撰的《崔氏五門家傳》二卷。《新唐書》卷五八《藝文志二》亦收有崔鴻所撰《崔氏世傳》七卷。現已考定《崔氏五門家傳》(或《崔氏傳》、《崔氏家傳》)即是崔鴻的《崔氏世傳》。

崔鴻是北魏時期的清河崔氏人,他在撰寫《崔氏世傳》時,理所當然要將北魏之前清河崔氏的事跡納入其中。但是《北堂書鈔》、《太平御覽》等類書在引用《崔氏家傳》時,僅限於博陵崔瑗和崔寔的部分事跡,使我們對《崔氏世傳》的全貌不得而知。

 既然無法找到清河崔氏在中古時期有確切記載的家傳、家訓或是家範,我們唯一的途徑就是通過翻檢各種史料,去發現那些記載清河崔氏家傳文化的片斷。本文研究所依據的資料主要是正史、筆記、文集、墓誌、碑刻等,所涉及的清河崔氏成員,主要是以《新唐書》卷七十二下《宰相世系表二下》所載清河崔氏六房為本,對於那些支系零星,人員、仕宦缺失嚴重的房支,由於缺乏研究的完整性,故不將其列入研究範圍。本文在分析上述資料的基礎上,試圖通過探討中古清河崔氏家傳文化的形式、功能及其傳承、轉變,揭示文化因素在世家大族發展中的地位。

一、數代好學與學術傳統 在中古時代,深厚的文化功力往往是士人立足於社會進而從政的基礎,對於世家大族來說,是保持文化地位、政治地位的得力工具。《顏氏家訓》卷三《勉學》中指出了讀書對於世家大族的重要性:「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這種思想應該是當時世家大族,特別是文化世族公認的信條,因此擁有一定的學術傳統對於世家大族來說至關重要,而這一切與好學不輟的作風及長期的學術積累密切相關。 清河崔氏家族自形成之日起就有詩書傳家的家族傳統,好學的家風累世不替。

曹魏崔琰在青年時代就曾就學於東漢著名的經學家鄭玄門下,積累了深厚的經學根底,由此而開清河崔氏好學之風。 

在當時,士大夫家庭都十分重視其成員的童蒙教育。《顏氏家訓》卷三《勉學》:「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續早教,勿失機也。」可見,童蒙教育在一個人的學習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

清河崔氏成員世代良好的學風,與他們的幼年好學是分不開的。許多人都是從小就開始了學習生涯,而且才學過人。 南北朝是清河崔氏發展的高峰期,而家族學風、學術傳統的定型也在這一時期。在北朝,崔逞一支、崔潛一支及崔靈延一支在累世好學方面表現得較為突出。 

崔逞一支。崔逞「少好學,有文才」,崔逞六世孫崔愍「好學修立,少有令名」,崔冏「幼好學,泛覽經傳」。 崔潛一支。崔潛子崔宏「少有儁才,號曰冀州神童」,其弟崔徽「少有文才,與渤海高演俱知名」,崔宏子崔浩「少好文學,博覽經史,玄象陰陽,百家之言,無不關綜,研精義理,時人莫及」,崔浩弟崔簡也以「好學」著稱於世。 

崔靈延一支。崔靈延孫崔劼「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崔鴻「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其子崔子元「幼聰敏,愛經史」。 雖然清河崔氏的主要發展集中在北朝,但在南朝,清河崔氏自幼好學的家風依然保持不替。如崔祖思「少有志氣,好讀書史」。在他死後,「家無財,有書八千卷」。

崔慰祖「好學,聚書至萬卷,鄰裡年少好事者來從假借,日數十袠,慰祖親自取與,未常為辭。」時任吏部侍郎的謝朓曾讚嘆崔慰祖道:「假使班、馬復生,無以過此。」這一方面說明崔慰祖已達到「碩學」的水平,而另一方面說明崔慰祖在傳播文化方面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再如梁朝的崔靈恩「少篤學,從師遍通《五經》,尤精《三禮》、《三傳》」,從而成為名躁一時的儒學大家。 

南北清河崔氏自幼好學的學風,為家族學術傳統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朝清河崔氏基本延續了漢代以來的學術傳統,以儒家經學為主,而兼綜其它學科。

由於北朝清河崔氏數代保持好學的家風,因而其中不乏學識淵博的大家,知識面十分廣博。崔浩便是十分突出的例子。《顏氏家訓》卷三《勉學》:「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子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在《史記》的《正義》、

《索隱》中引用崔浩的研究成果達59處之多,內容涉及文字、音韻、歷代名器事物、官制、典章、地理、法律、禮儀規範等多個方面,可見他在當時各種學科領域都擁有極高的造詣。南朝清河崔氏的學術傳統與北朝基本保持一致,仍然以儒家經學為主。而魏晉興起繼而在南方大獲發展的玄學,對清河崔氏來說,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吸引力。因此,南北朝時期清河崔氏家學的主體學術傳統是儒家經學。

相關焦點

  • 中古時期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作為中古時期的世家大族,不僅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煊赫的政治地位,同時還包涵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文化地位。文化地位對於世家大族社會地位乃至政治地位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世家大族的文化地位是通過家傳文化表現出來的。
  • 中古時期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之四
    二、形式多樣的家學 清河崔氏的家學,在數代積累的深厚學術傳統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多樣的形式,在史學、書法、醫藥、天文歷算方面尤顯突出。 由於清河崔氏有著數代好學的傳統,使之在修史方面頗有建樹。書法藝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日漸成熟,名家輩出。書法做為家學之一,在一些世家大族中傳播開來。三國兩晉時期,三國的鐘繇以擅長楷書聞名,西晉以索靖、衛瓘的書法為大家。到了東晉南朝,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堪稱傳世精品。在這些家族成員的引領下,出現了如陸氏、衛氏、索氏和王、謝、郗、庾四大家等一批頗具盛名的書法世家。這種盛勢在南北分裂後發生了變化。
  • 「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在清河崔氏的千年傳承中,一直貫穿始終.
    為照顧兄長寧願失去升遷機會「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在清河崔氏的千年傳承中,一直貫穿始終。研究清河崔氏的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夏炎認為,在儒家傳統濃厚的世家大族中,孝悌的培養與實踐是家學思想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河崔氏成員歷來就有非常強烈的孝悌觀念。北朝時,崔宏父子以孝行傳家。
  • 略探崔氏三千年的遷徙
    周朝約八百年分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八百來年我們崔氏主要居住在齊魯大地。根據史料季子讓國獲封崔邑以為食採之地後,其後代子孫們在崔邑築城拓土,繁衍生息。我想原因還是我們崔氏是士家大族,漢人政權要倚仗這樣的士家大族,少數民族政權為籠絡漢人同樣也離不開士家大族,他們也需要士家大族為他們的王朝服務,也顯得他們也是順天意得民心的正統王朝,所以即使北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但也沒有對我們崔氏進行迫害,也就沒必要逃離故土了,因此南朝少見崔姓臣民。
  • 中華崔氏歷史典故選錄(連載三)
    南鷂北鷹——據《晉書•崔洪傳》記載:晉武帝時期,御史大夫崔洪為人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以敢於直言而著稱,受到武帝重用。有次他上書直斥聯姻帝室的馮恢「不敦儒業」,討好馮恢的翟嬰為「浮華之目」,結果翟嬰的散騎常侍之職被免,眾人則再次領略到崔洪的厲害。特別是那些心裡有鬼、行為不端的,都生怕被瞅出毛病,像奏翟嬰那樣被奏掉官職。
  • 崔氏家族總譜、崔氏字輩(2021更新)
    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勝。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4、此外,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布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地;宋代以後,崔氏分布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 崔氏源流(第三版/2018年更新)
    2018年7月29日初版:2009年4月4日《崔氏源流發展史》二版:2009年8月14日《崔氏源流考》「天下崔姓一家人」 —— 崔氏作為唐代的「四海大姓」和「宰相之家」,在源流和傳承上是比較單純的。早在1978年,美國史學家伊佩霞出版了關於博陵崔氏的著作 —— 《博陵崔氏個案研究》。
  • 【第四期】O-MF812父系崔氏家族(膠東崔氏)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崔」,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廣東崔氏宗親會」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崔氏大家庭,和各地崔氏宗親交流。根據人口分布情況,魔方命名此支為「膠東崔氏家族」,代表了形成於宋元時期主體分布於山東及東北地區的一支以崔姓為主體的晚近家族。魔方再從晶片測試的樣本中,抽取了4個樣本進行了高深度的祖源測試,發現O-MF812是一個分化於宋元之際的支系,MF30572、MF27257緊隨其後在元明時期進一步分化。
  • 從陳情令說,中國古代世家大族家規門風
    鑑於此,我們今天聊聊傳統世家大族的家規門風,家規是祖上對家族內人的行為規範。一般是由一個家族所遺傳下來的教育、規範後代子孫的準則,也叫家法。家訓是指對子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 王姓尋根——中國古代的名門望族「五姓七望」之太原王氏
    中國古代婚姻非常講究「門當戶對」,世家大族甚至皇家子弟的婚姻同樣講究高級階層的氏族大家進行聯姻。而「五姓七望」就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世家大族代表。 「五姓七望」是指:太原王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我們今天主要來介紹一下其中的太原王氏。
  • 八相佐唐,士之楷模:範陽盧氏
    北魏四姓「盧崔鄭王」,緊接清河崔氏來捋一捋範陽盧氏。同為在北朝崛起的煊赫大族,範陽盧氏跟清河崔氏的發展軌跡有相似之處。範陽盧氏不僅在政治領域人才輩出,學術文化上更是成就出眾。炎帝後代,姜尚之後盧氏出自姜姓,是齊太公姜尚之後。
  • 王導執政時期,偏袒世家大族,釀成豪強猖獗、民不聊生
    王導出身於北方豪門大族琅邪王氏。王導的族兄王衍曾在西晉朝堂中權傾一時。王氏家族成員把持了西晉朝廷諸多關鍵崗位。至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病逝時,王導剛剛十四歲。他年紀雖小,但頗有才幹和志向。此人政治嗅覺敏銳,很早就意識到白痴太子司馬衷即位後,天下將要大亂,於是慫恿好友兼皇室成員司馬睿遠離都城這個是非之地,去別處尋機而動。十餘年後,「八王之亂」結束,司馬越掌權,成為最後勝利者。
  • 王永平 | 十六國北朝士族社會之「女教」與「母教」——從一個側面...
    作者 / 王永平,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教授原載 /《文史哲》2020年第2期,第137-150頁中國中古時期,世家大族居於社會上層,在社會、政治、文化等領域長期居於統治地位。眾多家族長期興盛,綿延不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無不具有特定的家學門風。而士族門風與家學之傳承,則有賴於其家族教育。
  • 同樣出身世家大族,曹操為何沒殺野心勃勃的司馬懿,而殺了楊修
    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地位幾乎象徵著官職和富裕,諸侯要想問鼎天下,都不得不仰仗世家大族,三國時期非常有名的氏族為汝南袁氏、弘農楊氏、潁川荀氏、潁川陳氏、河內司馬氏,其中又以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最為強大。
  • 家族利益與華夷之辨的衝突:南北朝時期北方士族的生存發展之道
    留在北方的士族大致以北魏孝文帝欽定的四姓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等望族為代表,此外還包括河東裴氏、渤海石氏等。這些士族宗族勢力十分強大,再加上附眾數量龐大,是無論哪一個胡人政權都不得不慎重對待的方實力派。總體來講,越是根深蒂固的士族,就越傾向於留在北方。這些家族對統治者來講,是必須要籠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