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片行列,向來並沒有那麼容易收穫所有人的認可,畢竟歷史的重現不容易,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那些沒有經歷過任何美化的現實。
所以電影《金剛川》的上映,一方面面臨抗美援朝70周年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在以犧牲換取的和平面前,那確實是一段過於嚴肅也不該有任何藝術加工的過去。
很多人不喜歡電影的呈現,認為其中混亂的剪輯並沒有給予這部作品足夠的嚴謹性,或是說在於尊重歷史本身,也並沒有完全真實的重現,但我看完,卻依然感動於電影中刻畫出的那種中國人不畏犧牲,即使失敗也永遠不能放棄的精神。
其中光是演員張譯的演技,就足以讓我為這部電影寫點什麼。
我們始終生活在一個平和而美好的年代,即使通過文字敘述或是親歷者的口述讓我們恍惚中有種感同身受的錯覺,但我們始終只是旁觀者,也斷不可能真的能以一個完全客觀的角度去評論關於戰爭或是關於犧牲的對錯。
我並不喜歡如今人們的過於理智,所以想要換一個角度來談一談這部作品,走出電影情節和邏輯之外,單純談一談曾經的先烈為我們如今的和平究竟犧牲了什麼。
比起對於抗美援朝時期的記憶,更多人可能更印象深刻的還是屬於中國最屈辱,最無能為力的抗日戰爭前夕,那時無論是鴉片戰爭,還是八國聯軍侵華,都能如此輕易的分割中國的土地和利益,說到底也是因為那時候的我們很弱小,而抗美援朝的勝利,可以說直接奠定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站起來的契機。
那代表著我們終於有能力保護自己,並且再也不可能去籤訂那些喪權辱國的霸王條款,而戰爭說到底是政治因素背後的犧牲品,面對美國全精英化部隊和更先進的武器,中國士兵可以以十低一的勇氣勇往直前,也正是始終流淌在每個中國人內心深處的精神。
《金剛川》故事所講的是1953年抗美援朝的最後時期,志願軍為了在金城發動最後戰役,必須在暗流湧動的金剛川搭橋渡河,卻又面臨著美軍持續轟炸的危險,最終只能以血肉之軀一次次修補戰爭中的木橋,甚至搭建一座生命之橋的故事。
電影剛上映之際就曾在各主流媒體上掀起激烈的討論,正如《八佰》一般,所有人義正言辭的中心論點,也始終是關於電影是否有真正的尊重歷史,而這,也正是戰爭片始終很難得到所有人認可的關鍵原因,每個人以過來者的身份理智,卻忽視了對於戰爭本身來說,他的犧牲和痛苦永遠都不止是屬於其中一方的。
電影分化了幾個視角,一個是以中國志願軍出發,刻畫以如何渡橋為主的犧牲,另一方面,也刻畫了關於美軍炸橋為主,卻也是因為自己戰友的犧牲而失去理智的原因。
所以我想起在我看《八佰》時它確實有帶給我一份不適感,說到底也是因為作為飛在天空中的國際社會,他們在以犧牲來妄圖論一場戰爭的對錯時,其本身就是顯得十分冷血並且殘忍的。
他們把這一切變成了可以評判的,但很顯然戰爭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因為無論是作為一個人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或是美國人他們本身的犧牲都是事實發生的,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去制止戰爭,並且去審判在這期間毀滅人性的罪惡。
那麼我們去探索韓戰的前因後果,很顯然會比糾結於一次短暫的勝利要現實的多。
二戰之前,幾乎整個非洲都還是英法殖民地,二戰之後,民族主義思想高漲,也開始讓國家獨立自主的意識越來越強。
所以對於當時處於分裂的南韓和北朝來說,吞併彼此統一朝鮮半島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但朝鮮依附蘇聯,韓國依附美國,他們都希望得到背後老大哥的支持,也才能真正的有恃無恐。
所以雖是一場小國之內戰,其背後牽扯的卻是實打實的大國利益糾葛,而對於美蘇爭霸來說,雙方實力相當才更不敢輕易將戰爭擴大,所以他們都會儘可能將一切保持在可控的範圍之內。
那麼當時的中國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塊想要收割在自己麾下的香餑餑,可泱泱大國,長期的戰亂確實讓中國整體實力受損嚴重,而抗日戰爭最終能取得勝利,其實也還是因為中國尋求了蘇聯的幫助。
也因此後來中蘇之間籤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原本如此,中蘇之間的關係也該越來越好才是,但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當時蘇聯考慮的卻是如何讓中國成為他的附屬,而中國經歷如此多的變故,也早已意識到獨立自主的重要性,這也就讓中蘇之間不知不覺埋下了一個隱形炸彈。
當然這點隔閡顯然美國也是看得到的,所以當時也為中國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示好的臺階,企圖用這種曖昧的態度緩解中美的關係。
這樣一份表面和諧實則暗藏殺機的局面最終在朝鮮出兵之後被打破,可以說戰爭的開端確實是朝鮮先挑起來的,也因為準備充分,讓朝鮮很快侵佔了韓國首富。
美國當然不能坐視不管,於是一方面在聯合國做了各種小動作,另一方面派出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阻止中國解放臺灣,並且以「須採取緊急軍事措施,以恢復國際和平與安全」為由,組建了一支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進入了韓國。
美國當時,其實有幾方面的考慮,畢竟朝鮮敢發動戰爭,背後一定有人有所指示,而和中國撕破臉皮,其實也有部分原因在於中國獨立自主意識的強大已經讓美國明白到這不再可能是一個會任人宰割或動搖主權意識的國家。
但確實美國也並沒有想過將這場戰爭擴大,畢竟二戰結束不久,要是因此而讓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對哪個國家而言都是無法承擔的代價。
所以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是曾下達明確命令聯合國軍不得跨越韓國和朝鮮的分界線的,但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違背了命令,他的特立獨行給了他盲目的自信,並且認為這一次是可以統一整個朝鮮半島的。
而當他跨過38線之後,對中國的威脅一下子凸顯了出來,當時收復臺灣受阻,而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如果朝鮮被滅,那麼對於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來說,一但爆發衝突,中國將面臨三面受敵的困境,因此,中國也斷不可能坐視不管。
但出兵還是不出兵,對當時的中國而言也絕對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因為蘇聯不願意與美國爆發正面衝突,從最開始承諾會提供一切武器支持,到後來變成僅僅空軍支援以及最後甚至連空軍支援都一再推脫,都讓毛主席他們明白,我們靠不了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而在另一方面,美軍部隊裝備精良,是如今的中國解放軍怎麼也趕超不上的,但最後毛主席等人還是決定出兵,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其實也是多方面考慮之後的結果。
中美雙方雖然實力懸殊,但在當時看來,朝鮮多山的地勢佔據了一定的優勢,況且中國的後援更容易,而美軍的後援橫跨整個太平洋,無論怎麼看,美軍也不可能真的將戰爭擴大,所以這註定是一場局部戰爭,而中國也註定在這場戰爭中不會吃虧。
當然因為雙方都不退縮也讓這場戰爭打的很焦灼,在後來所通報的具體傷亡數字裡,雖然可能並不完全準確,卻能讓我們在其中清楚看到戰爭的殘酷性。
「2014年10月29日,中國大陸民政部、總政治部清查確認,將儘可能多的士兵列入烈士後,得到抗美援朝烈士為197,653名,衛生勤務保障戰線共救治傷員838,417名,其中傷員383,218名,治癒歸隊217,149名。」這是我國給出的數字。
而美國方面公布的傷亡數字是:「根據美國韓戰老兵紀念碑上數字,聯合國軍總共死亡628,833人,受傷1,064,453人,失蹤470,267人。其中美軍死亡54,246人,受傷103,284人,失蹤8,177人」。
一個人代表一個家庭,而在這場戰爭的犧牲背後,則是千千萬萬個破碎的家庭,正如電影《金剛川》裡,張譯所飾演的張飛,胳膊沒了一條,腿被炸飛了一條,卻依然在一瘸一拐之後戰鬥到最後一刻,誰不怕疼,誰不怕死?但在那一瞬間,渴望結束戰爭之後的勝利讓每個人只能勇往直前,甚至想著哪怕最後只有一個人能回家,也能代表著千千萬萬的亡靈。
電影以金城戰爭為故事背景,或許很多人知道這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卻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在當時韓國總統李承晚直到最後也是拒絕在停戰協議上簽字的,這樣的愚昧,其實代表了無數個以狹隘的利益來忽視人命的犧牲的魔鬼。
戰爭永遠是我們都該儘可能迴避的,從來不會因為一場戰爭最後勝利了就如何,那些犧牲換來的代價,從來沒有一個國家或是哪一個人能承擔的起。
犧牲了多少英烈?還有多少沒找到的骨骸在不知名的地方等著回家?我們又如何給他們的家庭或是他們的後代一個交代?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面對的問題,也是作為一個主張戰爭的人最該反思的部分。
但我們永遠叫醒不了一個裝睡的人,正如如今臺灣問題,那些可以輕易被洗腦的青年人,堅信他們以為的正義,殊不知臺灣問題存在的本身,那以分割叫囂著平等自由,一直就是一場巨大的歷史恥辱。
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曾編著過一本《韓戰》,文中寫道:中國軍隊的這種勇敢戰鬥精神和堅韌性,到底來源於什麼呢?那大概不單純是強制和命令。可能是因為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帝國主義的憎惡,堅信現在進行的這次戰爭是「正義戰爭」,這些都滲透到了中國軍隊官兵的心靈深處,不,是已經滲骨髓之中。
銘記戰爭的烙印,永遠不遺忘歷史,是如今我們唯一能做的,2014年開始,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會迎接一批英烈的遺骸回國,這是一場跨越六十多年的等待與期盼,也代表了那份精神的延續。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義無反顧成為一名中國軍人,異國他鄉的亡魂,以祖國,以人民為己任,那些我們無法想像的犧牲,是他們將那份信念刻也進了每個中國人的骨子裡。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電影《金剛川》
撰文/深海裡的星,歡迎關注,以文字傾聽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