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3位90後「暖男」同一天捐獻「生命種子」

2021-01-12 大河網

大河網訊(記者 祝傳鵬)數九寒天,天寒地凍,河南3位90後「暖男」因愛在鄭州相遇。1月11上午,王坤、李正陽、楊霄——三位來自商丘、南陽、許昌的90後分別在省人民醫院、省腫瘤醫院捐獻造血幹細胞,為3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的希望。

  李正陽(右)與楊霄(左)順利捐獻結束

人要有大愛 生命面前不計得失

1992年出生的王坤,來自永城市人民醫院,你也快性格開朗,是醫院外聯部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在醫院舉辦的宣傳活動中,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捐獻志願者。去年9月,接到紅十字會電話,得知與一名血液病患者HLA(人類白細胞表面抗原)配型成功後,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非常爽快答應捐獻,並開始鍛鍊身體,以最好的狀態捐獻「生命種子」,為患者送去重生希望。

王坤說,小時候,他們家4歲的鄰居患上白血病,最後不幸去世,作為老師父母都很同情血液病患者,父母知道王坤捐獻造血幹細胞救人的事非常支持。媽媽說:人要有大愛。生命面前不計得失,哪怕再出點錢,能夠救人一命,也值得!

王坤的妻子王路珊,是淮海戰役殲滅處紅色教育基地的一名工作人員,她通過網上查詢簡單了解造血幹細胞捐獻知識後,就堅定地支持丈夫的行為。她說:和老一輩革命家比,捐獻造血幹細胞是微乎其微的小事,我們都應該做,全力支持王坤把這救人的好事做好,也希望患者早日康復,家庭美滿。

捐獻中的王坤。

醫生的天職就是拯救生命

1990年出生的李正陽是南陽西峽的一名鄉村醫生。2016年5月,李正陽參加了西峽紅十字會組織的捐獻造血幹細胞血樣採集活動。去年8月,李正陽接到通知,他與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李正陽當即同意捐獻,他說:作為醫生,拯救生命是天職。經過高分辨配型檢測、全面體檢等程序後,李正陽完全符合捐獻條件,根據患者病情定於1月11日為患者捐獻造血幹細胞。

「從加入中華骨髓庫那天起,就期待著能夠幫助血液病患者重啟生命。」李正陽在介紹自己捐獻造血幹細胞的感受時說,當能夠為患者捐獻時,第一個感受就是幸運,第二個感受就是自豪,希望更多有愛心的人能積極加入志願捐獻造血幹細胞行列中來,為更多血液病患者送去希望。

夢圓18歲的成人禮

出生於1997年的楊霄,在讀高三時生日當天,跑到獻血屋捐獻了400ml血液,給自己18歲生日獻了份成人禮,獻血期間聽工作人員說,可以多抽8ml血液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捐獻志願者,他當場同意。

「入庫時我就有預感,會與患者配型成功,成為捐獻者。」楊霄說。

去年9月,正在江蘇教書的楊霄接到許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電話,說他和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詢問他是否願意捐獻,楊霄立馬答應,可以捐獻,他說18歲時的承諾終於有了可以實現的機會,他心裡有些興奮,有些激動。


相關焦點

  • 安醫大90後研究生捐獻造血幹細胞 挽救3歲男童生命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15日,經過幾天的住院準備,90後研究生劉翔國在中科大附一院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隨後,他的造血幹細胞被送往廣西,為一位身患地中海貧血的陌生3歲男孩送去重獲健康的希望。「算是圓了我救人的初心吧。」
  • 退伍軍人捐獻「生命種子」 為14歲白血病少年帶來希望
    4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腫瘤醫院,來自鄭州滎陽的愛心市民禹祥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一位14歲白血病男孩送去「生命種子」,成為鄭州市第297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熱血仁心 退伍軍人志願救人今年36歲的禹祥曾是一名軍人,2004年從部隊退伍後,他轉業到了滎陽市交通運輸局執法所。基層工作繁瑣而又辛苦,禹祥一直保持著從部隊學來的優良作風,從不言苦。2018年5月4日,在參加單位組織的一次無償獻血活動時,禹祥第一次了解並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 退伍軍人為14歲白血病患者捐獻「生命種子」
    4月8日,在河南省腫瘤醫院造血幹細胞採集室,來自鄭州滎陽的愛心市民禹祥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一位14歲白血病男孩送去「生命種子」,成為鄭州市第297例、河南省第839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今年36歲的禹祥曾是一名軍人,2004年從部隊退伍後,他轉業到了滎陽市交通運輸局執法所。基層工作繁瑣而又辛苦,禹祥一直保持著從部隊學來的優良作風,從不言苦。2018年5月4日,在參加單位組織的一次無償獻血活動時,禹祥第一次了解並加入了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入庫時沒想太多,就覺得如果能給患者多一份希望,挺有意義的。」
  • 95後小夥捐獻造血幹細胞為白血病女孩送去生命的種子
    「一般捐獻了造血幹細胞之後,多少會感覺有點不舒服,我可能是身體太弱了,反應才這般明顯。」出生於1997年的譚超1米82的個子,體重才124斤,但說起捐獻造血幹細胞後自己所承受的不適,卻顯得輕描淡寫。
  • 讓愛延續生命 湖北「90後」中醫科醫生捐獻造血幹細胞
    一年前捐獻未果成遺憾「90後」周醫生說,加入中華骨髓庫是一個偶然的機會。2015年,他第一次參與無償獻血時,就多留取了10ml的血液,放進中華骨髓庫裡,成為了一名志願者。「當時也沒想太多,雖然知道配型成功的概率很低,但我還是願意嘗試一下,如果配型真的成功了,能幫助到患者就最好了。」
  • 啟東90後婦產科醫生赴泰州捐獻造血幹細胞,為6歲患兒送去生的希望
    28日,啟東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醫生俞晨曦在泰州市人民醫院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一名6歲血液病患兒送去生的希望。他也成為啟東市第6例、南通市第53例、江蘇省第871例、全國第10675例造血幹細胞成功捐獻者。
  • 骨癌少女離世捐獻眼角膜 成功移植1位病人(圖)
    李翠的座位和床鋪已是空蕩蕩  網友紛紛點蠟燭,送別好姑娘  一名眼角膜受捐者昨完成手術,同學相約每年探望父母  記者 王悅生 蔡君彥 實習生 劉惠霞 王夏威 文圖  閱讀提示丨4月9日,21歲的河南長垣女孩兒、愛笑的90後大學生李翠離開人世
  • 上海造血幹細胞年捐獻最高紀錄被打破 今年第44位捐獻者是位白衣天使
    原標題:今年第44位捐獻者是位白衣天使  一場暖心的救人行動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展開。昨天,在血液科病房裡,東院86病房護士王穎正配合完成外周血造血幹細胞採集。不久後,她的生命種子將在22歲白血病女孩身體裡「生根發芽」,花季少女將重燃第二次生命。
  • 愛心+勇氣=播撒愛的種子,點燃生命之光
    12月19日下午,南昌縣第三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在長沙成功捐獻後返回南昌,縣紅十字會黨組書記王小琴,常務副會長塗莉萍,黨組成員、副監事長舒輝帶領著志願者們在南昌西站迎接他們的歸來,並為他頒發了榮譽證書和送上了鮮花。
  • 從1到100的生命接力 濟南11年實現1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
    12月14日,濟南同時迎來第99、第100位非親緣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在非血緣關係中,造血幹細胞配型成功的概率為十萬分之一到百萬分之一,正因為配型成功率較低,每一例成功配型,都被視為「生命奇蹟」。
  • 「血液種子」——以大愛助燃生命
    【中原經濟網訊】2020年12月23日晚8點,一份承載著骨髓移植捐獻者的「血液種子」懷著對生命的延續與希望達到了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38歲的中華骨髓庫非血緣關係志願者叔叔,為一名12歲「再生障礙性貧血」患兒冬冬(化名)義無反顧地捐獻出健康的造血幹細胞。
  • 【淮河早報】更多生命種子長成「廣闊森林」
    很快,後續的工作要接著完成,但因學校沒開學,他只能在離家最近的地方做了高分採樣、體檢這些捐獻前必做的工作。    新學期開學終於盼來了,因疫情在家待了大半年的謝文博剛進校,便接到了捐獻通知。剛剛開學,好多事還沒來得及處理,新課又要開始,他又處於大四的關鍵階段,這個時間捐獻可真不是時候。但一聽說患者是個3歲的孩子,病情危急。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這個卡我帶在身上,萬一出現什麼情況,人家看到這個卡上的信息,能及時聯繫到醫院……」今年3月份,他辦理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成為一名遺體捐獻志願者。 從去年填寫志願表開始,裴風岐原本和諧的家庭就起了「波瀾」,孩子們的反對,讓他和老伴袁桂芳始料未及。不過,經過半年的溝通,孩子們理解了父母,也作出了讓步。在濟南,像他這樣的還有一群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遺體(角膜)捐獻志願者」。
  • 第10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幹細胞移植應用澆灌生命之花
    8月6日,捐獻志願者冰冰(化名)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血液科志願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這些生命的種子將救助一名血液病患者。冰冰也成為了四川省第265例、中華骨髓庫第10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2017年,大學二年級的冰冰偶然看到當地紅十字會在學校裡組織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宣傳活動,於是抱著一半好奇一半懵懂的心態去了解了有關捐獻造血幹細胞的具體事項。當得知成為造血幹細胞的應用可以治療「絕症」,並拯救患者的生命,冰冰便馬上決定加入這個隊伍,並在當時留取了血樣,成為中華骨髓庫的一名入庫志願者。
  • 生命如花 熱情綻放 浙江造血幹細胞捐獻突破600例
    「生命種子」——毫升造血幹細胞混懸液將會在當天輸入患者體內。同日,溫州愛心人士沈華林、陶真和富陽愛心人士倪方衛也分別在溫州、杭州兩地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截止9月4日,浙江已實現造血幹細胞捐獻603例。一天之內完成4例捐獻,開創了我省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啟動以來單日最高捐獻記錄。我省第6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距離2019年9月20日的第500例捐獻,時隔不到一年。
  • 器官捐獻:一場生命的接力與延續
    同時,自2013年開始,武警總醫院大力開展了器官捐獻協調事業,對達到心腦死亡標準的患者家屬開展工作,勸說家屬捐獻患者去世後能用的身體器官,以拯救他人生命。2017年,武警總醫院器官捐獻協調組共完成捐獻協調191例。
  •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醫學博士生今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
    央廣網上海1月11日(記者楊靜 通訊員王懿輝 王廣兆) 1月6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在讀醫學博士生王一休,在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赴濟南進行造血幹細胞捐獻。多日來,他已完成動員劑注射、造血幹細胞採集等流程,並在1月11日正式完成造血幹細胞捐獻,他也成為2021年山東省首例、青島市第102例非血緣關係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正因為他的這份愛心,一位兒童白血病患者將因他的捐獻而重獲生的希望。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90後」醫學博士生今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央廣網發 腫瘤醫院提供)「我同意捐獻!」
  • 他捐出「種子」 千餘公裡外一條生命得以延續
    床邊不停運轉的血細胞分離機,讓他與一位素昧平生的3歲小孩,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繫上了紐帶。3小時後,血液離心機分離採集了他的151毫升「生命種子」——造血幹細胞混懸液,並很快送到志願者手中。當天下午,就將輸入到一位遠在重慶的3歲孩子體內,為幼小的生命注入希望。成功也成為了杭州市第2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 民警捐獻造血幹細胞 為延續生命接力
    陳星是儀徵市公安局刑警大隊三中隊隊長,也是三位孩子的爸爸,大女兒今年11歲,4歲雙胞胎女兒。  陳星大女兒陳媛羽說:「明天我的爸爸就去捐獻造血幹細胞,我覺得爸爸很勇敢很偉大,爸爸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長大以後也像爸爸一樣做一名志願者,去救人。爸爸去捐獻造血幹細胞時,我在家做好作業後照顧好兩個妹妹。」
  • 十年後,生命的種子發了芽
    11月24日,浦東新區迎來第79例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沈方青,她也成為上海市第510例捐獻志願者。沈方青是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普通教師。說到老師,總會想起「桃李芬芳」「桃李滿天下」。而選擇特教老師,就是選擇了寂寞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