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個人包場看了《我是路人甲》,而且沒花錢。散場的時候掃地大媽咧著嘴對我笑,搞得我好像佔了天大的便宜,很不好意思。
從技術和藝術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沒什麼可值得稱道的,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好幾個微電影堆砌起來的一部勵志片,畫面、剪輯、配樂什麼的,都沒有電影的質感,CCAV6的那句「打開電視看電影」反過來,就是對這部電影的觀感的最好描述。
這一點我早就預料到了,所以我看的時候就傾向於多了解一些片場的運作方式,像演員的召集啊、篩選啊、女演員的潛規則啊什麼的,這些影片中都有涉及,但對於運作規則方面的事情點到即止,沒深入展開,套用陳奕迅《無人之境》裡的歌詞,「只想反應,不想說明」。
那這樣蜻蜓點水的展示,意義何在呢?來襯託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這裡面的年輕人個個都像腦子燒壞了的機器,狂喊著「夢想」往「戰火硝煙」裡面衝,而其實那裡面是一片爛泥地。我不想評判這樣的夢想值不值得,但我知道宮鬥劇抗日劇都是些沒有營養的垃圾。
所以觀看過程中我一會兒左腿翹到右腿,一會兒右腿翹到左腿,有點不耐煩,巴不得影片早點結束,也就談不上「笑中帶淚」了。
——你大可以早點走啊,幹嘛非要看到最後呢?
我想知道萬國鵬和王婷最後的結局。
我覺得這個叫王婷的姑娘挺好的。她不漂亮,也不性感,但是從她出現開始,她就有一種氣息一直在吸引著我。生活中出現這樣的女孩子,她會成為我目光的焦點。
事實上這部影片裡面的女角色都有類似的特質,她們可能懂得的東西很少,但都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並且對自己認定的東西非常執著。
導演安排了一場袁詠儀和影片的兩個主要女角色的談話戲,大致講述了男人在演藝之路上的艱辛和轉變,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女人的付出和犧牲。
導演也給飯店老闆(上述這場戲裡面其中一個女角色的老公)安排了一場戲。這個男人老實、教條主義而且古道熱腸,他堅持了很多年的演員夢但仍未實現。在那場戲裡,他被一串拗口的半文不白的臺詞逼瘋。付出所有、受盡傷害的妻子對他不離不棄,把他接回家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回家路上,我一直琢磨這些女角色的形象怎麼這麼眼熟呢?後來我想通了,她們和彼得海斯勒的書裡面的中國女孩子很像,雖然現實很殘酷,但她們都奮不顧身的投身其中,並對未來充滿感性而不盲目的樂觀。
所以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如果要說有什麼形而上的意義,那就是女人在逆境和苦難之中比男人有更強的韌勁,她們能保持身上可貴的品質始終不變,而男人則相對沒那麼堅強,有很多因素容易導致他們做出改變,其中就有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它堂而皇之,最具威力。
影片的結尾,富二代的轉變缺乏鋪墊,有些突兀,不過萬國鵬把王婷追回來,這一點讓我很開心。我覺得導演是一個充滿人性關懷的人。因為在夢想面前,愛情是一種更加珍貴的東西。夢想的光環往往是被賦予的,很有可能在不同的語境下它有不同的意義,在商朝可能是助紂為虐,在近代可能是批鬥大學教授,彼時火樹銀花,過後滿地狼藉,但是愛情不管在什麼朝代、什麼環境裡,都是神聖而美好的,女朋友的一個擁抱,勝過腦殘粉絲的一萬聲歡呼,更何況你的夢想只是在垃圾宮鬥劇和神棍抗戰劇裡出演一個白痴可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