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子就打破了網友們的認知,這也太太太多了吧,多就算了,還拍的這麼爛?
緊接著,一則關於投資電視劇受賄的舊聞又被搬了出來,涉及作品又恰好是周冬雨主演的《春風十裡,不如你》,更神奇的是周冬雨工作室還是出品人之一,然後事情就變得魔幻起來。
我先來給大家理一下這個投資受賄是是一個什麼情況,受賄人陶燕是浙江衛視總編室主任,她有意投資電視劇《春風十裡,不如你》,所以就去找製作方A說明了情況。
但是A那裡已經融資已滿,不再需要錢了,而陶燕身份特殊,是藍臺的一把手,所以就又給她加了10%的股份,希望以後能得到她的關照。
陶燕沒這麼多的錢,於是又找到了另一家影視傳媒公司B說借1200萬來投資,B說我幫你以你的名義進行投資,收益全是你的,希望以後能多多關照。
陶燕表示同意,最後項目收益2320w,但B因經營不善,給不了那麼多,最終只給了陶燕488w,陶燕也收下了。
結果相當於B投資1200w收穫2320w,陶燕空手套白狼,從B手裡拿到了488w。
如果僅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的話,貌似拍影視劇還是挺賺錢的,那麼大家知道影視劇是怎樣賺錢的麼?
演員又是如何進行分成的?是否真的能夠單片拿到過億?
先說一部影視劇的製作成本。一般來講,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包括線上費用、線下費用、後期製作、其他開銷四部分。
線上成本就是參與電影主創人員的所有費用以及相關費用。其中包括了導演、編劇等的薪酬,劇本等IP的授權費用、以及主演的片酬。
線下成本相當於是對線上成本的一個互補,大致包括拍攝中的場務、水電、服道話、出行和生活成本等。有時候,群演、客串、龍套也會計算在內。
後期成本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後期製作,包括剪輯、配音等。注意,這項開支也是很大的,舉個例子,片中的插曲和bgm都是要授權的,涉及到了名家名曲也是一個很大開銷。
最後就是其他成本,這類就比較亂,簡單來說包括演員、工作人員的保險,影片製作保險等。有時也包括後期的宣發營銷費用。
一般來講,線上成本為總預計開銷的16%到26%,也就是演員的片酬佔總預計成本的26%以內,這麼來看,這部分開支是不是不算太多?
舉個例子,一部電影製作成本如果是1億的話,兩位主演來分,去掉線上成本中的其他開支,或許每人只能拿到幾百萬,是不是又刷新了大家的認知?
這也太太太少了吧。
所以實際情況下不可能這麼分,想要提高片酬比例就得壓縮其他各項開支,比如說服化道、各種特效、場地費等等。
這也就是爛片多的原因了,本來該花在特效和妝容上的錢全部用在了發工資上,結果也只能拉綠布和運用五毛特效了。
電視劇製作成本也類似,但會精確到每集身上,很多時候國產電視劇都是又臭又長,因為短劇真的不賺錢。
最近最火的電視劇應該就是《隱秘的角落》了,只有12集,有網友評論到,你知道我有多久沒看過這樣的國產劇了麼?
事實上,很多國產劇都在注水拍攝,本來一部優秀的ip或是劇本能承載的容量或許只有12集,但製作方為了獲利往往會刻意的拉長到四五十集,這樣就很容易搞爛。
和電影不同,電視劇是不能進影院的,這樣也就沒了票房收益,獲取收益的方式只能靠品牌贊助、平臺購買等方式實現。
也就是說,當平臺購買價格越高時,製作方就能夠利益最大化,當一集出售價格固定後,總的集數越高,總收益也就越大。
早期的時候,單集電視劇出售價格能達到千萬,其實這也是多平臺互相競爭的結果。因為每個平臺都想爭取獨家版權,以此來換取流量,然後就開始哄抬物價。
可以這麼理解,優愛騰平臺的虧損源於他們的作,演員片酬的高居不下,也是它們給抬上去的。
很快三家平臺就都發現了這一問題,決定不再單獨購買版權,而是三家聯合起來共進退。要買一起平攤,要價太高就誰也不買。
這樣來看,雖然短期內迫使一部影視劇的售價降低,但是千篇一律的內容顯然不符合各個平臺的發展和規劃,於是好日子很快就到頭了,恢復了往日的模樣。
但是他們想到了新的解決辦法,自製。
自製劇也是一條很成熟的產業鏈了,優愛騰三家都有屬於自己的書城以及自己的籤約作者,這樣原始IP就有了。
然後大量的舉行各類選秀,吸收優質藝人,順道培養自家藝人,這樣演員也就有了。
一般情況下,新人出道的方式都是找一名頗具名望的資深演員搭戲,成了,就名正言順的出道。不成也能混個眼熟,但事實上,很多都是活成了我們所說的&34;。
確實是這樣,自家平臺,自家藝人,自然會受到流量的傾斜。
但這只是一種理想情況,培養一名優秀演員太難了,發掘一個優秀IP也太難了。
因為各種政策問題,很多內容現在都沒有辦法去寫,即使能寫,也難以原模原樣的拍出來,所以想要藉助一個大的IP還得去找一個老的作品。
比如說是鬼吹燈系列,已經十多年了,仍然是影視劇IP的搶手生意。
這樣就導致優質內容仍被外界控制,所以好劇還得照樣去買,好IP也得照樣買。名氣大的演員依舊要去請。
浙江、江蘇等八大衛視和優愛騰爭鋒的局面照樣進行著,最瘋狂的時候單集電視劇出售價格達到了上千萬,單部電視劇價格數億。
2016年,華策影視出品以《三生三世十裡桃花》等為代表的五部電視劇累計售價17億。2017年,以《談判官》等為代表的5部作品累計售價接近25億。
面對演員越來越大的胃口,製作方也逐漸的承受不住,沒辦法,你要的太多了,繼而又開始了一輪新的抵制。
2018年,愛奇藝總裁還特意再次的提出了這一現象,倡導各平臺和衛視聯合起來,共同反對這種不良風氣。
同年,範冰冰陰陽合同事件被扒皮,政策在對策面前顯得特別無力。對此,有關部門也是雷厲風行的進行了一場改稅行動,並且對娛樂圈制定了一個新的限薪令。
強調投資超過500萬的網絡劇、超過100萬的網大都要進行詳細的信息備案。其內容包括節目播出平臺、實際投資、演員片酬等。
不僅僅是限制電視劇和電影的演員片酬分配,該條例還對綜藝節目的嘉賓加以限制。廣電規定,綜藝節目全部嘉賓總片酬不得超過節目製作成本的40%,主要嘉賓不得超過總嘉賓片酬的70%。
以往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些綜藝節目嘉賓片酬高的都很離譜,之前有媒體爆料,《中餐廳》某嘉賓的片酬達到了5000萬每季,後限薪令實施,節目組進行了追回。
跑男中,很多明星的出場片酬也都維持在三五百萬每期到三五千萬每季之間,後限薪令實施,一些老人開始流失,不再參演。
即使是這樣,仍然還有對策。
知名影評人譚飛在一次採訪中透露,當下很多有號召力的明星都會要求製作方在作品中給自己&34;,比如說是&34;&34;等其他職位來進行獲取另一部分酬勞,以此來彌補片酬。
愛奇藝CEO龔宇表示,現在已經比幾年前好太多了,演員的單部作品片酬已經能控制在5000萬以下了,以前最高的時候是1.5億。
所有演員片酬都是這麼高麼?顯然不是,任何行業都有頭部。
《隱秘的角落》中,朱永平的飾演者張頌文的演技被網友們嘖嘖稱讚,節目播出後,很多人去張頌文的微博下留言說您的演技在北京值一套房。
講道理來說,張頌文的確是一個演技派,按照以上我們對演員片酬的認識來看,即使他達不到千萬的頂流,單部劇百萬不為過吧?辛苦幾年房子總是會有的吧。
可事實是或許張頌文過的還不如一個社畜。
張頌文老師在採訪中表示,自己入行已經超過二十年,其中有十年以上的年收入是不足2萬的,別說是買房了,租房都得選擇在郊區。
但張頌文老師分的很清楚他表示,自己是一個演員,收入在行業中有99.5%的人和自己都相差無幾,只能去做一個分母。而那0.5%者為藝人,與自己無關。
確實是這樣,現在的情況基本上都是找老戲骨來給流量小生作為配角,限薪令後,片酬壓縮,又把大頭都給了流量小生,結果到了這些老戲骨身上的或許只有一個零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