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支付已經發展成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使用的場合和群體也是越來越多。現在人們出門在外,甚至連錢包都不再需要帶,一部手機就夠了。而也正是如此,在日常的交易活動中,我們往往花錢的時候也沒有太大的感覺,因為不再使用貨幣,而是一串串的數字。
這樣的情況,使得花錢的時候,很難有最真實的體驗。即便貨幣出現了貶值的情況,也很難快速地察覺到。但是不可否認的一點,通貨膨脹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因為最近這三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迅猛的三十年,甚至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我們錢的價值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買包子為例,過去100元能買到100個,現在能夠買到90個就已經實屬不易了。
以一萬元為例,三十年前和現在,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萬元戶」發展成為了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那些有錢的人。而且當時的「萬元戶」基本上都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存在,他們成為同村,乃至同城的「紅人」。
而現在呢?「萬元戶」的說法已經不再存在,甚至擁有百萬都很難被稱為富豪。一萬元在2020年能做什麼?在一線城市裡,大概連一平米的房子都買不到。三十年的迅猛發展,讓同樣是一萬元的存在,卻沒有了過去的價值。
那麼30年前,和現在究竟差距在哪裡呢?
從GDP角度來看,差距就比較的大。1990年,我國的GDP生產總量共計9萬億元人民幣。甚至連現在的零頭都沒有。所以那時候的1萬元,自然價值也更不同。2019年,我國的GDP生產總量共計99.09萬億,即將突破百萬億大關。按照9萬億和99萬億的比值,三十年前的1萬元,是不是就等於現在的11萬元呢?一起來研究一下吧!
因為除去GDP的變化以外,很多商品的價錢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價的上漲,能不能從另一個角度,證明30年前的一萬元價值是多少呢?以房子為例,1985年的時候3000元就可以在上海市購買一套房子。而現在在上海購買一套房子,500萬都不能夠任意挑選。按照0.3萬和500萬的比值,1萬元拿到今日價值1666萬元。但是明顯,沒有這麼大的差距。
我們再以其他內容為例,看看彼此的差距。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國的居民人均存款大概為800元。而在2019年的數據中,我國的居民人均存款已經達到了5.86萬元。這樣的比值為:1:73.25。換而言之,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73.25萬元。
所以,三個不同角度得到了三個差距很大的答案。30年前的一萬元究竟價值多少,也很難說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有人認為沒有太大的變動,有人卻覺得差距千倍。但是如果非要選擇其中的一個,但是如果非要選擇其中的一個,以居民人均存款為例,恐怕比較實際,畢竟拿在手中的才是實際的,房產的價值再高也得變現才可以。也就是說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73.25萬元,你贊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