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霍終究躲不過,看完胡歌主演的《南方車站的聚會》後,在複習周的一個午後,還是看了霍建華、馬思純領銜主演的《大約在冬季》。
分隔兩地的戀人,思念之情給了齊秦創作靈感,於是齊秦僅用了15分鐘的時間,為王祖賢寫下了這首量身定做的歌曲《大約在冬季》。
這首歌曲是八十年代流行一時的臺式作品,雋永而深植人心的情歌,華語流行樂壇最經典的浪漫約會。
不僅委婉動聽而且流傳度廣泛,無論旋律、歌詞、還是創作背景,《大約在冬季》都是一首讓人動容的歌曲。
這首歌唱惜別深情,嘆相會無期,把戀人離別在即的那份依依難捨的複雜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歌中說不完的別離悽迷,唱不盡的真情之意,讓人為之感動。
說完音樂,還是來聊聊電影
《大約在冬季》是由王維明執導,黃志明監製,饒雪漫編劇,馬思純、霍建華領銜主演,魏大勳、張瑤、林柏宏、文淇主演,齊秦特別出演的愛情電影。
該片講述的是北師大才女安然與臺灣男生齊嘯在1991年齊秦演唱會上邂逅相識相愛,這段熱烈的愛情卻屢屢因為誤會、變故和時代原因遺憾分離的故事。
該片於2019年11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安然一角是馬思純拍戲以來年齡跨度最大的角色。
饒雪漫覺得「齊嘯」這個角色非常適合霍建華,只有他才能把「齊嘯」這個角色演得更加飽滿。
而電影中也有不少專門為他設定的臺詞,比如「有些人見三百次都沒用,有些人見三次就夠了。」
影片共拍攝七十多天,輾轉北京、天津、臺北、洛杉磯等多地,還在工體復刻了當年「狂飆」演唱會的場景。2019年4月19日,該片宣布殺青。
它的的創作觀念是背離的,其電影美術和故事都過於虛假,讓這部電影充滿了上個世紀電視劇的質感,無法有效對接今天觀眾的情感。
而且,為了展現一種懷舊感,電影設定的幾個橋段,比如後海漫步,小飯店吃滷煮,唱片店買CD,都因為一種濃濃的擺拍感讓人感到這部電影更像是一部加長版的廣告。
因此,所設定的青春愛情的失落也好,1990年代的懷舊氣氛也好,都可以說變成了電影空洞無聊的多角戀的背景板。
從某個角度來說,《大約在冬季》和曾經流行的瓊瑤電視劇是一個創作思路。前任男女朋友沒能結婚,情感讓後代來繼續的情節設定實在一種缺乏想像力的狗血劇情。
在給少年人看的快餐小說裡也許可以被接受,一旦這樣的故事被投放大銀幕,虛假也被放大,而也無法得到更成熟觀眾的認同。
劇情俗套,馬思純+霍建華+魏大勳的配置,竟然演了一個給渣男洗白的故事,還講了兩個多小時。對白煽情,
什麼「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一切命運都是最好的安排」等充滿年代感的雞湯對白,滿屏亂飛。為了賣情懷,硬要讓主角在齊秦演唱會相遇。
齊嘯(霍建華飾),一個讓女主角安然魂牽夢縈幾十年,結婚生子也依然忘不掉,中年離婚後還約人家在演唱會玩「手捧玫瑰」告白的臺灣攝影師。
因為喜歡齊秦,二人在一場演唱會相遇。安然錯把門票丟失,坐在門口手足無措。
齊嘯一句:「我朋友沒來,票送你」,為一段孽緣埋下了種子。當時,齊嘯已有女友,且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如果有人質疑,「只是送一張票,又怎麼了?」
那你可錯了!
日後,齊嘯回憶初次見安然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這樣的女孩,一旦愛起來,該有多麼熱烈。」
可見,齊嘯第一次見安然的時候,腦子裡就有了歪念頭。
自演唱會分別後,命運又讓二人再次相遇,關係迅速升溫。她陪他拍照,他送她回家。
她陪他看電影,他給她買心儀偶像的海報。他用一句「有些人見三百次也沒用,有些人見三次就足夠了」,讓她徹底淪陷。
不過,真正讓我生氣的,是影片竟然為渣男洗白。
影片將齊嘯離開安然的原因,歸咎於時間、空間、環境,歸咎於他的「無可奈何」「無能為力」。
編劇為了讓他離開安然,甚至連「你弟弟欠債不還,我們讓他不好過」的狗血戲碼都用上了。
可這最終都是齊嘯的個人選擇啊。
一個四肢健全,頭腦清醒的男人,為何總在緊急關頭犯慫?
一段戀情裡,如果兩個人不能坦誠相待,這又算什麼戀愛?
一個男人的擔當和責任去了哪裡?
單獨說說女主角安然,以及她的飾演者馬思純。因為影片對女主角的塑造,依然是敗筆。這個敗筆無關人物性格,跟經歷相關。
安然(馬思純飾),北師大學生,畢業後輕鬆擁有鐵飯碗。工作幾年,覺得枯燥無味,辭職轉型秒變內地最火女主持。
編劇把她塑造的過於理想化,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顯然是一個只存在於青春小說中的女性。
用文藝情懷強行懷舊,為絕世渣男洗白,這波操作我無力吐槽。我承認電影的布景很復古,仿佛讓人回到以往的時光,但同時我是真的無法接受無病呻吟式的劇情。
歌曲,《大約在冬季》是傾訴齊秦對王祖賢的「放不下,忘不掉。」
電影,《大約在冬季》是粉飾渣男如何讓痴女「剪不斷,理還亂」。
如果說,當年這首歌能紅,是因為它「精、氣、神」兼具。
那麼,電影只剩下「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