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最好的關係,是價值對等
電視劇《三十而已》馬上大結局了,劇情已經進入尾聲,對於許幻山的出軌,全網的憤怒達到了高潮,小三林有有死纏爛打就是不走!網友每日盼顧佳快點發現,手撕小三,趕緊離婚。
終於,昨晚劇情到了高潮,結果等到的只是一個巴掌,一場三人對峙,一張機票,林有有就這麼毫髮無損的走人了,顧佳和許幻山反而因為這場出軌幾乎一無所有了。
林有有在機場臨走前,坦誠地說自己很佩服顧佳,想要活成她的模樣。
「你是我一直想成為的那種女人,如果沒有許幻山夾在中間,我想我們還有可能成為朋友。」
彈幕齊刷刷說:不可能!!!
其實的確不可能,首先不說許幻山就沒想真的離開顧佳,拋棄自己的兒子,和林有有雙宿雙飛,就說等林有有活到30歲,也不會成為顧佳,因為顧佳活得有底線,而林有有沒有。
同樣是做小三,不得不提劇中「被小三」的王漫妮。
王漫妮在遊艇上遇到了瀟灑多金的梁正賢,在他買豪車買奢侈品的瘋狂追求下,王漫妮看到了自己階級躍升的希望,她天真的以為自己終於遇到一個可以給自己麵包,還能給自己愛情的男人。
這種假象讓王漫妮的底線一降再降,就算對方一開始就說了自己是不婚主義者,就算知道了對方有一個談了7年的正牌女友,王漫妮還是抱著自己和對方是真愛的想法,跟瞎了一樣的不聽閨蜜勸阻,鐵了心就要飛蛾撲火,寧願辭職,寧願「被小三」也不放手梁正賢,毫無尊嚴。
直到秉持著戀愛開放關係的梁正賢,正式提出讓她和那個七年女友一南一北,互不幹涉,她才發現在這段愛情裡,她收穫了渴望的金錢、品味和上層社會的生活方式,但是根本沒有獲得愛情,甚至連自己的尊嚴都失去了。
被愛情打擊到崩潰的她,守住了自己的最後底線,和梁正賢分手以後,決定離開上海,回到鄉下老家休息療傷。
生活中像林有有、王漫妮這樣為愛而瞎的女孩有很多,戀愛的時候為了對方將自己的底線一降再降,直到對方想要分手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一無所有。在這種失敗的愛情中,受傷的女孩們就一定是無辜可憐的嗎?
思小妞在《我們要贏的,是自己》一書中給出了答案。遇到渣男的愛情,多數是因為我們自己沒有擇偶的底線和標準,導致自己擇偶不佳,意識到對象不佳以後,還繼續調低自己的底線和標準,包庇對方,最後愛情失敗。
心理學中有一個著名的破窗效應:當一個建築物的窗戶被迫以後,沒有及時修復的話,那麼這個建築的窗戶會不斷的被打破。這和我們愛情中的底線一樣,如果一開始我們沒有底線和標準,就會成為破窗,逐漸失去自己。
在劇中,梁正賢是個富豪渣男,打著「不婚主義」的幌子,一直不和女友趙靜語領證結婚,同時到處拈花惹草,騙取單身女性的感情。一旦新鮮感過了,他想要甩掉這些女孩的時候,就讓趙靜語出面,去把那些玩膩了的女人趕走。
趙靜語知道梁正賢渣,可是她這七年,住著梁正賢的豪宅,刷著梁正賢的黑金卡,過著富太太的生活,如果沒有了梁正賢,她不知道自己還能幹什麼?至少目前趕小三這份工作她做的很好啊。趙靜語就是在梁正賢的這種感情漩渦中越陷越深,不斷降低自己的底線和標準,忍受著梁正賢的隨心所欲,最終成了附屬品。
有人說,趙靜語看上去有能力,有氣度,如果努力一點,很可能成為第二個顧佳,但是其實不可能,因為顧佳有底線,而她沒有,所以她註定成不了顧佳。
在現實的感情中堅守自己的底線和標準很難,感情會影響我們的理性判斷,所以才會出現那麼多哭著挽回、一忍再忍哭著原諒的故事,而縱容背叛,就是愛情最卑微的樣子。
但是,我們要明白,真正的愛情不是為了對方無線的降低自己的底線,愛你的人會讓你知道他的底線,也清楚明白你的底線,想要不被傷害,就要懂得堅守自己的底線和標準,愛自己,才能贏得愛情。
作者給出了3個方法,可以幫助大家解決這一問題。
1.設置底線和標準,避免自己遇到「渣男」
2.讀懂愛情的三觀,選擇最適合的戀愛對象
3.勇敢為愛行動,相互付出的愛更長久
大多數人多次遇到渣男,往往是因為自身在愛情中失去了自己,沒有設置自己的底線和標準。
就像劇中的王漫妮一樣,遇到梁正賢前,她可以理性地抵抗住各種各樣的誘惑,可是在遇到梁正賢以後,那些底線和標準都不在了,就算知道自己被小三了,依然不願意和梁正賢分手,還將梁正賢的出軌美化成「我遇到了真愛,他是愛我的,我也是愛他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清高的王漫妮,狼狽被甩是註定的。
愛情是感性的,但在愛中設定一個標準和底線,會得到更好的愛情,避免自己真的遇到「渣男」。
作者在書中是這樣定義好狀態的:保持生活積極向上的趨勢。無論是物質的充盈,還是在遭遇困難和問題時揣著一顆積極的心,我們應該讓自己的生活少一些頹喪,只有螺旋式上升的生活才是有意義的。
過去我們之所以把選擇伴侶看成是終身大事,很大程度上和安全感這件事有很大關係。其實,安全感自己給最靠譜。
一個人的優秀與美好除了自身努力之外,還需要有人能看到,懂得欣賞,當自身足夠優秀的時候,自然會吸引欣賞你的人,你不需要去奢求某個人的愛情,自然會有牢靠的愛情找到你。
一些明顯的惡習不能有,比如家暴、出軌、好賭、酗酒等;還有一些隱性的惡習也要當心,比如過於虛榮、懶惰、消極負面,喜歡推卸責任、刻薄、損人利己等。
無論一個人多壞,都能找到證明自己是好人的理由,他完全清楚你的弱點和心軟,也許他可以和你保證下一次不會再犯,再次取得你的信任,可是最後,讓你傷心的結果不會變。
表妹在大學時候談過一個男孩,長得非常帥,是那種走到路上都會吸引很多女孩目光的類型。但是男孩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特別喜歡玩遊戲。表妹幾次三番因為遊戲和男孩鬧分手,男孩害怕失去表妹,承諾再也不去網吧了,每天準時和表妹在學校食堂一起吃飯,在操場一起散步,陪表妹一起去自習室學習,表妹覺得他是真的改正了。
但是事實上,在那些和表妹說著在宿舍沒有出去的時間裡,還是去了很多次網吧,有好幾次在學校門口,表妹都碰到了剛剛從網吧出來的男孩,表妹雖然很生氣男孩騙她,還是由於心軟,原諒了他,直到男孩因為太愛玩遊戲,掛科太多留了一級,再到學分修不夠自動退校,表妹這才明白原來改變一個人這麼難。
有句俗話說得好「狗改不了吃屎」,一個擁有惡劣習慣的人,應該儘快離開或者根本就不要在一起,因為讓他改變,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
以前覺得真愛無敵,門當戶對什麼的都太勢利,長大後才明白,門當戶對的伴侶未必幸福,但不門當戶對的伴侶真的很難幸福。
同事小時有一段令人羨慕的愛情,男孩和她從大學開始一直在一起,畢業以後留在同一個城市進入同一個公司一起工作,小時的家境沒有男孩那麼好,家裡有個弟弟還在上學,每個月工資還要幫家裡還債,但是男孩從來沒有嫌棄過她,對她確實是無微不至,每個月的工資都是兩個人共同花,我們都以為他們會修成正果的時候,兩個人卻分手了。原因是男方家的媽媽看不上小時的家庭,覺得小時的家庭不能為自己的兒子帶來任何的好處,反而還可能拖累自己的兒子,剛開始男孩還會和家裡抗爭,可是隨著時間流逝,男孩漸漸也受不了這種壓力,偷偷背著小時和老家的其他門當戶對的女孩相親了,這段愛情,也就這麼結束了。
感性的愛情,遇上理性的現實,男孩可以養得起小時,但是真的養不起小時背後的那個家。就像作者在書中說:相愛是一段長久的旅途,荷爾蒙帶來的激情褪去後,只有各個方面的匹配才能撐得起共同的生活。
作者在書中說:愛情裡的「三觀」不是常規意義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是金錢觀、性愛觀和學識觀。
(1)金錢觀:愛情中,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去正確使用金錢
對於金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有的人習慣儲蓄,喜歡看帳戶裡的錢越來越多,有的人喜歡喜歡消費,覺得會花錢才會掙錢。
當兩個金錢觀完全不同的在一起的時候,矛盾自然就產生了。劇中王漫妮和前任姜辰分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王漫妮和姜辰在一起時,王漫妮在奢侈品店見到了太多有錢的男人,漸漸地她覺得自己現在的男朋友不上進,掙錢太少,不能給她買她想要的東西,於是兩人分手。三年以後,聽說了她因為梁正賢的這個渣男的事情崩潰以後,還上門來照顧她。此時的姜辰已經是一個咖啡店的小老闆了,為了安慰她,姜辰帶她去逛菜市場,王漫妮覺得前男友都是小老闆了還要親自來採買,太辛苦了,但是姜辰覺得這種生活才有奔頭。
這種享受人間煙火氣的男孩贏得了很多觀眾的好評,覺得這才是居家好男人,但是卻沒有讓王漫妮覺得好,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金錢觀相差太大,註定不會複合。
(2)性愛觀:性不只是關乎肉體的事情,更是人性的反應
性愛是一件需要兩個人合作完成的事,涉及到合作就不可能完全順暢、絕對平等,此時,伴侶是否在乎你的感受,是否願意為你製造愉悅,是否尊重你的需求和要求,都能體現這個人的人性。
就像劇中梁正賢和王漫妮對峙時,梁正賢說自己一直推崇的是開放式關係,並且希望王漫妮也可以接受這種關係,繼續和自己在一起,但是王漫妮秉持的是一夫一妻的觀念,對梁正賢的這種要求感覺噁心。從梁正賢的性愛觀可以看出,他並不是一個良人。
(3)學識觀:一個人擁有的世面、閱歷、見識決定兩個人能否聊得來
學識,既可以狹隘地指我們在學校接受的正統教育,從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也可以包含一個人擁有的世面、閱歷、見識,學識觀決定兩個人能否聊得來、聊得久。
我大學時的好友本身是英語專業的,大學期間被社體專業的男孩子追,一開始好友並不同意,覺得社體專業的男孩子本身學習差距就很大,自己最喜歡的地方是圖書館,而對方最喜歡的地方是訓練館。可男孩子對好友實在是太體貼了,所有偶像劇裡演過的橋段,幾乎都被他執行了一遍,好友的戀愛經驗也不是很豐富,最後被感動,於是答應交往。
畢業以後兩人在同一個城市工作,同居在一起好友才發現:她喜歡畫畫,男孩嘲笑她日子太閒裝畫家;她喜歡周末去電影院享受大屏幕帶來的舒適,男孩覺得在家看也很好……他們就過著這樣「雞同鴨講」的生活,最後的結局自然是分手。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對愛情有自己的定義,對愛情的經營之道有自己的方法,在愛情裡,如果金錢觀、性愛觀、學識觀三觀不合,愛情就很難長久。
你認為愛是什麼?是無怨無悔地犧牲奉獻?是一位懂你的靈魂伴侶?是兩個結合在一起但是又保持各自獨立的人?
作者認為愛,應該是行動出來的!一個愛你的人,至少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為你有所行動。
(1)精神方面:心甘情願為你涉足未知的領域
在愛情裡,雙方如果沒有共同語言,聊不到一起,別說七年之癢了,估計新鮮勁一過,7周就像各奔東西。所以,在愛情裡,精神方面是需要加倍呵護的。
一個不愛你的人,在發現沒有共同以後,要麼會把你定義成一個無趣的人,要麼會說你們是兩個世界的人,然後拍拍屁股說拜拜。一個愛你的人呢,一定會創造和你的共鳴,讓你們在精神上也同步。
我媽樓下有一個和我家有10多年交情的阿姨,她倆每次遇見一見面,3句話就能說到他兒子的婚姻大事上去,他兒子當年保送到北大,研究生繼續往上讀了量子物理。有一次過年遇到了,我沒話找話地問了一句量子物理都學些啥呢?這下可好,他說了一堆我聽不懂的詞,聽到第三句,我就把大腦自動關閉了,心想這得啥樣的女孩才能和他在一起啊。再後來回家聽說他結婚了,是一個英語專業的女老師,懷著一顆八卦之心我上門拜訪這對新婚夫妻,去的時候他們正在看BBC的紀錄片,他老婆拉著他問東問西,就像個新生嬰兒一樣好奇,而他呢,很耐心很幸福地一個個回答,每次回答過後,他老婆都充滿崇拜地看著他。他的手邊,放著一本英文版的紅樓夢,我好奇的問他為什麼看這本書,他說:「你嫂子她喜歡紅樓夢,尤其是這個版本,所以我找來讀讀。」
看,一個愛你的人,就算自己不懂不會,也願意為你去涉及你的精神領域,嘗試學習新知識,只因為那是你喜歡的。
(2)細節方面:把你的方方面面都裝進心裡
都說細節見人品,其實細節更能見真愛。因為你在乎一個人,所以恨不得把他的方方面面都看在眼裡,裝進心裡。
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提出過一個概念:愛情三角理論。他認為愛情由3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激情,是愛情中的情慾成分,是情緒的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承諾,指維持關係的決定、期許或擔保。
仔細看這三個定義,你會發現激情、親密和承諾都是無法恆久的因素,難道因為不是恆久的,我們就不愛了嗎?或者有所保留的愛?當然不是。
馬德說:真正推動愛情的,不是濃烈的愛,而是瑣碎的光陰。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愛來源於生活的細節。
比如過馬路時他怕你跟不上牽起你的手,點菜的時候刻意避過你不愛吃的菜,睡覺時床頭柜上的一杯水,冰箱裡永遠放著你愛吃的零食和飲料。
最好的愛情,都在細節裡。
(3)未來方面:將你納入到未來藍圖裡,才有為你奮鬥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說:真正的愛情不僅是貪圖一時之樂,更要「但願人長久」,而長久的未來是需要雙方為彼此的情感帳戶裡充值的。
如果你的另一半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打遊戲或者買東西上,你還會相信你們的愛情有未來嗎?
上大學時,宿舍裡幾乎都有男朋友,但是每個男朋友的風格都不相似,冰冰的男朋友是最浪漫的,不管大節小節都會給冰冰送禮物,恨不得每次宣告全世界「冰冰你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惹得一片人羨慕。
但是臨近畢業,冰冰心裡沒有什麼安全感,總是問對方: 「你對我們未來有什麼打算?」而那個男孩,永遠只有一句:「走一步看一步吧,計劃趕不上變化。」問得多了把他問急了,還怪冰冰給他的壓力太大,沒有給他留空間。她成為了宿舍唯一一個分手的女孩。
其實,我們並不是要求另一半在未來一定要事業有成,關鍵是如果沒有任何計劃和目標,就不會有為之奮鬥的行動。
我們必須明白,在未來的藍圖裡,你在另一半的心裡有多重的戲份,他就有多少動力願意為你努力。
《我們要贏的,是自己》作者告訴我們:在愛情中失意時,很多的人會陷入自怨自艾的狀態,感慨遇人不淑。但當我們知道人生失意是一種常態,學會習慣和適應它的時候,把更多的注意力從自怨自艾轉移到反思自身和成長的時候,圓滿的愛情也會如約而至。
就像亦舒曾說:人一生只配給得一具皮囊,與之廝混糾纏數十年,軀殼遭到破壞,再伶俐的精魂也得隨它而去,不能單獨生存,看穿了這一點,女人學會先愛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