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地大何以宅家?這部科幻片拍出了「流浪地球」的另一種形式

2020-11-18 騰訊網

今天給大家簡單說說一部小成本科幻電影,丹麥與瑞典合拍的這部《安尼亞拉號》(Aniara),小成本科幻片(2000W克朗,約1400W人民幣),堪稱反向「流浪地球」。在這個宅在家的日子裡觀看,別有一番韻味。

電影改編自瑞典諾貝爾獎得主哈裡·馬丁森(1904-1978)1956年的科幻詩歌《安妮拉》,原著很文藝,有中譯版,有興趣的可以讀一下,前提條件是你對詩歌感興趣。

電影的故事起因是這樣:

人類因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質毒害而無法居住,被迫乘坐飛船離開,遷移其他星球,其中一艘移民船發生小概率事件,失去動力,飄向了無邊宇宙。乘員也束手無策,只能聽任飛船在渺無盡頭的茫茫太空中漂流,面臨未知的命運。

電影有一些地方沒有涉及:比如救援為什麼沒有來,生存物資的達成條件、乃至社會的階級觀念等,電影繞開了這些物質文化基礎,片中物質能撐多久、還是完全可以自給也沒說.

該片重點在於討論人文,並給出了一個假設條件:

★飛船上自給自足了一套生態系統,生活物資足夠充足(只要有人工作,可以循環食用藻類等綠植,但可能不怎麼好吃)

★飛船體積也很大(電影顯示,安尼亞拉號大致等同於帝國殲星艦級別,甚至還要更大)

★有著不少的娛樂設施和活動(展示有舞廳、健身房、遊戲廳等等,甚至還有與人類大腦建立連結,可以讓人」做美夢「的精神輔助系統「Mima」)。

那麼,你會把這裡當成永久的監獄還是今後的生活家園?

星艦文明

誰說只有東方有著故土情結,全世界其實都一樣,我們可以給地球裝上發動機推走,那麼《安尼亞拉號》裡巨大的移民飛船,從某種程度上有完全可以替代地球的可能性,也就是傳說中的「星艦文明」.

在包括《星際迷航》等科幻作品裡很常見,最近幾年的科幻片裡,也有《太空旅客》、《太空生活》這樣的類似主題的電影。

在劉慈欣作品中,《三體》《死神永生》也有體現,其實《流浪地球》也是一種形式星艦文明。

只是原著年代還沒有形成「星艦文明」的概念,所以該片刻意突出人類在浩瀚宇宙的渺小,困在宇宙飛船上的人類,是自我的終身監禁.

尤其是當精神寄託的「Mina」系統崩潰後(其實是AI自殺了,理由是「感受到了人類的悲觀」),象徵信仰的坍塌,自然性和社會性兼備的人類不同的發展結果。

電影以一名職員、飛船精神輔助系統的指導員為視角,還塑造了她的蕾絲伴侶,這對女同夫婦二者給出了不同的答案。頭一年憋得難受一度消沉,只能沉迷於精神寄託的系統mina(可以理解為嗑*藥),使得第二、三年人們比較放飛自我,幾年之後精神寄託的系統下線沒多久,就誕生了新的信(邪)仰(教),從精神追求轉變肉體歡愉。

隨著時間的推移,希望一點點的渺茫,有現實主義者對當下生存環境的接受,也有悲觀者的不斷崩潰,直接體現在主角對待他們出生在這裡的新生兒身上:究竟是星艦文明初代人類,還是在降生在監牢裡的孩子?二者觀點截然相反。

新秩序

其實該片有個跟《流浪地球》很相似的地方,就是對待社會等級的問題,很多人疑問在如此環境下為什麼沒有重新建立秩序,形成一個新的社會?而是依舊維持著固有等級,比如本片中的艦長,出事兒之後依然是艦長的功能,並沒有擔任統治者,也暫時沒人取代他,飛船上的秩序依然有條不紊。

本片其實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對「希望」的保留,因為所有人壓根沒有將這裡當成家園,而是寄希望於回家,所以一直保持著最初的狀態。但時間長了可就不一定了,該片主要故事線也就保留到了飛船漂浮24年之後,給了一個鏡頭,堅持活下來的人基本佛系了。

就像劉慈欣的《流浪地球》,電影裡並沒表現,但原著後半段的主題,就是發現所謂「騙局」,促使新的秩序的建立(當然結局是比較諷刺的),這樣的設定有點像2009年瑞士科幻電影《太空運輸》的主題:

地球不適宜居住,人類已經移民到了木衛五,主角在一艘的貨運飛船上值班,發現騙局,原來根本沒有什麼木衛五,有一座空間站裡面裝著都是的休眠人類。

休眠的地球人,腦袋裡連接著晶片,他們的生命只剩下意識,意識裡他們已經到了「土衛五」,是一個有陽光、雨露、森林、草地的虛擬世界。所以地球上的人類,都在永久做夢,大家逃避現實,都生活在MARTIX裡。。。

最終,主角選擇喚醒了人類,讓他們面對現實,重建地球。。。象徵著新秩序的誕生。

無論是《流浪地球》原著還是《太空運輸》,在這個全新的生存空間裡,建立新秩序的原因是在於希望喪失,舊秩序才毀於一旦,這是科幻電影常見的設定手法。

但《安尼亞拉號》並沒有涉及到這一點,電影始終在強調「希望,是這個年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包括5年的節骨眼上還捕獲了被認為是「燃料棒」的宇宙探針,回家的希望大增,群情振奮,當然最後也是然並卵。

隨後電影的處理手法,希望的喪失,一切又回歸原樣,乘員大多還是安如雞,又陷入「活著真沒意思」的情緒中,有個細節,船長再次講話的時候,鏡頭展示這位割腕自殺未遂。。。

那麼,當象徵領袖的船長死去後,會不會有新秩序的誕生呢?電影並沒有表示,但我想應該也不會有,電影悲觀的情緒情緒決定了大多數乘員都屬於慢慢等死類型。

所以該片在科幻層面上並不突出,甚至有意迴避了一些人之常情的規律,該片就是一個文藝片,而且是悲觀壓抑的文藝片。

悲觀基調

以現在的眼光,電影主題其實比較老套了,無非是滄海桑田、人類微不足道的觀點,該片還是代表了上世紀50年代人類對太空探索的典型觀點,浩瀚的宇宙,人類何去何從,很哲學的問題。

在全片的悲觀基調下,這就很像著名的悲觀大師叔本華的「生存意志論」:

「人的全部活動都受生存意志的支配,理性及表現形式也只是意志和欲望的表現。」

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片中飛船上新誕生的邪宗教為什麼以享受肉體歡愉為主了,終究舊的信仰消失後,精神寄託極度空虛,新的信仰誕生,取而代之的是肉體上的寄託,無論是精神還是肉體,都是意志主導,為了填滿生存欲望的溝壑。

就像叔本華那句名言「每一部生命史就是痛苦史」一樣,電影整體基調還是很文藝且悲觀更哲學,人類就是宇宙的灰塵,渺小而孤獨,女主的室友——那位胖天文學家,簡直就是叔本華的化身,各種消沉活不下去。

星星都離我好遠,沒有一顆願意陪我。。。

章回體式故事推進,讓孤寂情緒越來越強烈,24年後是最後的主線故事,人類早已佛系。最後的結局,直到600萬年後啊,安尼亞拉號終於飄到了天琴座星系,影片畫面表示,飛船來到了一顆宜居星球,但飛船內部一片漆黑,內部乘員早已滅亡多年,只剩下灰塵。

塵歸塵,土歸土。

這樣的收尾,讓人想到喬治·威爾斯科幻小說《時間機器》的主題:

在遙遠的未來,人類的精力、激情、創造力會日漸退化,社會結構的瓦解和已有文明成果的喪失,人類都退化為爬行動物,最終三千多萬年以後,地球生物僅剩下藻類。

這是電影的悲觀基調,但反過來說,假如樂觀點話,或者乾脆作為飛船生態系統的一份子,任由人類「野蠻生長」,人類有沒有可能在這個有著完整生態系統的飛船上繁衍下去呢?

有一部電影叫做《深空失憶》,科幻B級片,但其中提供的創意值得參考:

同樣也是移民飛船,飛行途中值班技師得知地球已經滅亡,他們是僅存的人類,於是面對6萬冬眠的人類,這位開始扮演上帝的角色,新的秩序誕生,他設定好程序,喚醒一批又一批人類開始搞事情,自己休眠了。結果每隔一段時間就醒來一部分人,提前甦醒的人類只能在飛船裡生活,最終演變出了小型人類社會。

而且在數代繁衍過程中,人類逐漸變異,文明乃至語言都退化,變成了怪物。最終一千年後,主角等人被喚醒,開始與這幫變異人類大戰。結尾比較諷刺,原來他們早就到了目的地,飛船掉在新行星海裡100多年了,所以主角戰勝變異人後,莫名其妙的就在新的星球開啟了新人類的元年。

電影雖然有些無釐頭,但也算一種積極的參考,人類作為自然生物,雖然渺小微不足道,但終究還是自然的一份子,生存欲望是一種本能,而不是一味的消沉下去。在活生存本能面前,理性終究還是要戰勝感性。

在現實面前,人與之抗衡的不是命運,而是自我。電影結尾600萬年後的希望雖然遙不可及,但還是出現了。《安尼亞拉號》是悲觀基調的,但也有著十足的諷刺意味,何以為家?天大地大四海為家啊!

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獻給居家的諸位,了解一下電影中他們的「宅」在飛船裡的日常和結局,對比當下,畢竟:

只有信念還在,宇宙再大,也不會覺得孤獨。

相關焦點

  • 天大地大何以宅家?文藝版「流浪地球」的另類結局
    關於春節檔的記憶,似乎還停留在那部堪稱開啟中國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由於太陽即將毀滅並且吞噬整個太陽系,人類不得不在地球上修建巨型推動器,試圖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關注的亦是人類被迫在宇宙中流浪,尋找新家園的故事。
  • 這部10年前的末世科幻片,簡直就是驚悚版《流浪地球》
    豆瓣8.0分的《流浪地球》,放到佳作如雲的歐美科幻中恐怕要降分不少,因為《流浪地球》能做到的別人在10年前就已經做到了,比如這部2009年的科幻片《深空失憶》。《深空失憶》是一部科幻驚悚片,豆瓣7.4,在科幻電影榜是屬於冷門佳作,這個評分顯然跟《流浪地球》不在一個標準線上,而是在跟《異形》系列的對比上歸屬於小眾的Cult片。
  • 從《三體》到《流浪地球》 中國科幻片終於起航
    《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曾帶著籌備中的這部電影去美國特效公司工業光魔交流。但是在這間美國頂尖特效公司的報價單上,一個7至15秒的高難度鏡頭,至少需要12萬美元,最高則達到了28萬。最後,《流浪地球》的特效75%由中國團隊完成,剩下的部分由維塔工作室、Base FX、Pixomondo以及Dexter等公司接手。
  • 吳京上太空,科幻片《流浪地球》偏寫實
    雖然有吳京的加盟,但導演表示,這部影片並不是一般意義的動作片。由郭帆執導、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日前曝光了一支30秒的貼片預告。《流浪地球》講述了在太陽即將毀滅之時,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許多巨大的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據新京報記者了解,影片正在進行緊張的後期製作,檔期將於近期公布。影片背後有怎樣的製作故事,新京報獨家專訪導演郭帆,揭秘這部科幻作品。
  • 《流浪地球》後再去科幻片?其只不過是一次豪賭?
    科幻片一直都是中國電影業的短板,直到去年《流浪地球》的上映,才讓很多網友覺得好像看到了國產科幻片的未來。為什麼中國拍不出很好的科幻片?技術是一方面,原因更多在於很多投資人都不願意去拍這樣的片子,畢竟投資人都是以盈利為最終目的的。
  • 科幻片《流浪地球》成為2019年爆款《上海堡壘》你看好嗎?
    隨著郭帆執導改編自劉佩慈科幻小說,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的科幻災難片《流浪地球》獲得了2019年最受關注的影片,在上映8天後突破了了20多億的票房成績。科幻片也將成為2019年爆款!
  • 《流浪地球》影評
    《流浪地球》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依靠太陽為生的地球也面臨滅亡。面對絕境,聯合政府帶領全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出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將地球推出太陽系,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故事。我有幸觀看了這部影片並被深深吸引。
  • 把科幻片拍的奇幻又搞笑,這部國產網絡電影做到了
    被《環太平洋》、《變形金剛》、《哥斯拉:怪獸之王》這樣的視覺爆米花大作狂轟濫炸之後,對於五毛特效特別敏感的國內觀眾,早已容不下《流浪地球》視覺水準之下的科幻電影了。
  • 《流浪地球》:講講這部高光電影幕後的故事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這部電影,開啟了中國的科幻元年,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代表著中國電影進入了工業時代。與美國好萊塢的科幻電影對比,這部電影在拍攝過程中面臨著資金不足,設備不夠完善,中西方文化表達衝突等許多問題。
  • 《流浪地球》唯一看過的國產科幻片,記憶不深,唯有……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
  • 《流浪地球》,硬
    其中,科幻片《流浪地球》憑藉多平臺高分成為賀歲檔一匹不容小覷的黑馬,很多人就此拍桌:「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難道中國之前就沒有一部科幻片嗎?別說,《黑貓警長》《霹靂貝貝》以及《快樂星球》還真有科幻元素,但能夠配得上「硬科幻」稱號的還是少之又少。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我們的科幻片還是小學生,一片蠻荒有待耕耘
    郭帆有不少人將《流浪地球》的上映看做「中國科幻元年」的誕生。在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這部被寄以厚望的影片終於要跟觀眾見面。
  • 《流浪地球》抄襲日本科幻片?真相在此
    《流浪地球》是今年春節檔的第一口碑電影,上映十四天,票房已突破36億。《紐約時報》報導,《流浪地球》標誌中國電影新時代的到來。獨立影評人雷蒙德·周評價,這如同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好萊塢著名科幻片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微博轉發導演郭帆的微博並祝福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
  • 《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即將上映!內含豆瓣高分科幻片單!
    文 | 張楓敏中國科幻電影未來的發展樣態將集中體現於「軟科幻」改編自劉慈欣同名小說的《流浪地球》講述了在2075年,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不得不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它的票房也高達46.86億,打破了同類型票房紀錄。
  • 陳思誠被曝要拍科幻片,演員招募已開啟,和《流浪地球2》競爭?
    機構還特別提到,陳思誠副導演團隊專程從北京過來選演員,籌備期就在全國範圍內篩選演員,看來陳思誠這次依舊野心不小,而從演員招募年齡和科幻題材這兩個關鍵元素上,不免讓人聯想到現如今以46.18億總票房排在第三位的《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許多影評人和觀眾將《流浪地球》的上映稱作是中國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同時也將《流浪地球》稱為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須通過「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另尋家園的故事。所謂「硬科幻」是指運用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硬科學為基礎,通過嚴格且專業的計算和推演,描寫新技術和宇宙探索為人類命運與未來帶來改變的科幻作品。
  • 《流浪地球》爆火,尬吹還是真強?
    這個春節檔最大的話題電影不是寧浩黃渤、不是韓寒沈騰、甚至不是星爺寶強,而是科幻片《流浪地球》!截止2月9日發稿前,《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13億,一躍成為春節檔的最大「黑馬」,預計國內最終票房51億。網友驚呼:中國終於拍出了優質的科幻片,我們等這一天,已經十年了。
  • 科幻片《流浪地球》爆火,影片背後有哪些有意思的科學設定呢?
    《流浪地球》一切從零開始,為了給觀眾呈現出完整的世界觀,劇本總共寫了數十稿,加起來上百萬字,開機前完成了160分鐘的動態故事板。圖源:網易財經此外,《紐約時報》更是髮長文報導並介紹了這部電影,表示「中國電影工業終於躍入「太空時代」,並大讚《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工業黎明的新開端。
  • 劉慈欣大讚《流浪地球》電影:難以置信的中國科幻大片
    作為劉慈欣的最高代表作,《三體》遲遲不能搬上大屏幕令人扼腕,不過大年初一(2019年2月5日),劉慈欣的另一經典作品《流浪地球》將在電影院和大家見面。陣容方面,本片由郭帆執導,青年演員屈楚蕭扮演男一號劉啟,吳京特別出演,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等也鼎力加盟。
  • 科幻片《流浪地球》36.55 億元內地票房排第二:超越《紅海行動...
    IT之家2月17日消息 今天凌晨0點01分,@電影流浪地球 官方微博宣布,《流浪地球》國內票房已經破36億元,而根據最新貓眼專業版數據,《流浪地球》國內票房已經達到了36.5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