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王蕊 胡梟峰
我們叫蛋蛋,是雙胞胎,本來我們應該住在兩棟豪華公寓中,但很不幸,我倆似乎迷路了,實在找不到回家的路,只得在一個陌生又不舒適的環境裡住下。時間一長,我們兄弟倆生長發育受限,活力也逐漸喪失。直到有一天,我們的爸爸找到了醫生,他想要找回我們兄弟倆,醫生說爸爸病了,給他做了手術,我們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這個故事,實際是由「隱睪」引發的,這種新生兒發病率在1%—4.6%的病是泌尿生殖系統常見的先天性疾病,但由於缺乏相關常識以及病恥感,很多人直到成年才正視這一問題,卻往往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
今天,我們呼籲大家:打破病恥感,身有不適要及時就醫。
一則新聞報導,無意揭開21年的隱疾
白天在家自學,晚上散步休閒, 21歲的江西小夥小李(化名)生活又回到了正軌。5月6日,他剛剛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接受了浙江省首例自體睪丸移植手術。
在家人眼中,小李一直都是個乖乖仔,成績優異的他去年已保送至浙江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就在滿心期待未來之時,今年1月,小李的生活卻被一則新聞打亂,他回憶當時看到一篇關於隱睪的新聞,仔仔細細看完後,他感覺自己似乎也「中招」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新聞裡講的『陰囊空虛』這些症狀,我都有啊,但我一直不覺得這是種病。」小李說,十幾歲的時候,他就發現摸不到自己的「蛋蛋」,青春期以來也沒有過一次遺精,早些年,當他鼓起勇氣把身體情況告訴父母時,兩人並沒有多少詫異。「你從小就是這樣啊,正常的。」
父母的一番話略微打消了他的疑慮,而隨著男性發育的第二性徵幾乎都正常出現,他的心中也更加確信:自己是有睪丸的,不然也不會發育,而且睪丸不在陰囊內就是種正常現象。「我人也沒有不適,所以從來沒覺得這是個問題。」
直到今年初看到這則新聞,小李才匆匆趕到當地醫院做了檢查,結果被確診為雙側隱睪症。「就像一道驚雷,一時不知所措。」
尋醫無果,準博士查文獻「求助」醫生
由於疫情的影響,小李一家直到4月初,才趕到廣州某大醫院就診。經過檢查,醫生卻沒有帶來好消息,原來小李的兩顆蛋蛋「捉迷藏」一樣藏在了腹腔裡,他被診斷為雙側腹腔型隱睪症,需要接受「雙側睪丸下降固定術」,手術難度非常大,極有可能摘除睪丸。這樣的方案,小李接受不了,醫生建議他們前往具有睪丸自體移植能力的醫院。
從小就是個學霸的小李,求醫之路也顯得不同尋常。他開始瘋狂查找文獻,直到看到浙大一院男科中心副主任金曉東主任醫師發表在《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等雜誌上的文章,了解到金曉東是治療成人隱睪的專家,在治療隱睪,特別是雙側隱睪、腹腔型隱睪等難治性病例上有豐富的經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4月18日,小李忐忑地給金曉東副主任發出了一封「求助」郵件,令他沒想到的是,半天時間不到,金曉東副主任就給了他回復。「就像在黑暗中又看到了微光,別提有多高興了。」整理好行裝,幾天後,小李在父母陪伴下來到浙大一院就診。
自體睪丸移植手術,逃離21年的蛋蛋回家了
在對小李完善各項檢查、進行全面評估病情後,浙大一院泌尿外科組織了大討論。
泌尿外科主任謝立平教授、副主任沈柏華主任醫師、副主任姜海主任醫師等專家充分發表了意見,謝立平教授總結後,提出診治方案:小李確診為「雙側腹腔型隱睪症」,常規開放手術很難將隱睪降入睪丸內,計劃通過腹腔鏡探查,尋找隱睪,游離精索,如精索長度足夠,直接將睪丸下降並固定於陰囊內;如精索長度不足,可藉助顯微鏡行睪丸自體移植。
謝立平教授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如果把睪丸比喻成一個瓜,它上端的精索就可看作一條蒂,大多數隱睪患者如果精索足夠長,通過腔鏡就可以將睪丸下降並固定到陰囊中,但如果隱睪位置過高、精索長度不足,就需要將瓜連同蒂一起「拔除」,給它們挪個窩,「移植」到陰囊內。
5月6日,金曉東副主任主刀開展這場手術。左側睪丸通過腹腔鏡,非常順利下降並固定在陰囊內,而右側睪丸由於位置過高,精索長度不夠,只能把精索離斷,解剖出腹壁下動靜脈,藉助顯微鏡外科技術,再將腹壁下血管系統與精索血管系統吻合,使其成功降入陰囊。
手術非常順利,術中見移植的睪丸顏色良好,術後一周複查超聲顯示雙側睪丸血供良好,這說明移植睪丸成功存活!
小李術後與金曉東副主任(左二)合影
發病率2%,抓住最佳手術時間
睪丸,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蛋蛋」,能產生精子,是男性生命的種子庫。健康出生的男嬰,睪丸在正常發育過程中會從腰部腹膜後下降至陰囊,如果沒有出現下降或下降不全,陰囊內沒有睪丸或只有一側有睪丸,稱之為「隱睪症」。
新生兒隱睪的發病率在1.0%4.6%,大約有一半的隱睪患兒在出生後6個月內可以睪丸自行降到陰囊,6個月後隱睪就很少發生自發性下降。因此,隱睪手術的最佳的時機是6個月到1歲這段時間,如果錯過手術黃金期,會對睪丸的自身發育以及生精功能造成嚴重影響。但由於大部分隱睪患者睪酮的正常分泌,男性在青春期的第二性徵發育全都正常,也正因如此,這種疾病易被忽視。
隱睪不治危害大,術後生育功能有希望
陰囊是兩個「蛋蛋」生長的最佳環境,它們最討厭的就是高溫環境。但隱睪患者由於睪丸長期留在腹腔內或腹股溝管裡,生精細胞受體內「高溫」的影響,容易造成男性不育。
另外,由於生長環境的改變以及發育上的障礙,隱睪發生腫瘤惡變的機會大約是正常位置睪丸的30~50倍。而在心理上,隱睪會打擊患者自信心,造成自卑感。
成人隱睪患者的睪丸基本不產生精子,即使性功能不受影響,但對生育功能有很大程度的影響,手術不僅可以使睪丸回歸正常位置、增強患者的自信心,也為提高他們生育可能性奠定了基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中心做過30多例雙側成人隱睪手術,術前所有患者無精子,隨訪顯示約10%的患者在術後產生精子,有生育能力。」金曉東副主任介紹,絕大多數隱睪患者術後如有生育意願的,可根據睪丸發育情況,進行顯微取精聯合試管嬰兒技術,成功率可達50%。
提高意識,一個動作就可早發現
其實,隱睪並不是不可治療,關鍵是要早發現、早治療。
增加對隱私部位的常識認識是首要的,很多人會因為「難為情」等原因,一直拖著不去就診,這樣的病恥感在身體健康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像小李這樣,由於本人和家人相關常識的缺失,直到21歲才發現這個隱疾,不得不說 「心真大」,也一定程度上延誤了病情。
而在臨床上,「心大」的還真不止這一個,金曉東副主任介紹,前段時間還遇到過一個睪丸腫瘤的20多歲患者,腫瘤已經像一個籃球大小,嚴重影響了日常出行,他拖到不能再拖了才來就診。所以說,個人和家庭的健康意識非常重要。
隨著衛生健康水平的提升,很多地區在寶寶出生後都會進行詳細的新生兒疾病篩查,也很容易發現隱睪的問題。當然,父母要尤其關注,其實日常用手輕輕摸一下就能很及時發現問題,如果新生兒出生6個月後發現隱睪,一定要及時就醫。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