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一座城
門方東
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離開這座城市的腳步越來越近了。人,往往是在離開或失去後才察覺內心裡的不舍。或許是有了老家小鎮的對比,在此離別之時,發現自己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不是因為「戀上一個人,愛上一座城」,是這座城市的優雅和恬靜打動了我。
性格頗具些神經質,喜靜也喜動,斷斷續續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十多年,意識裡與小城總有些格格不入。直到五年前,舉家搬到縣城小區居住,才發現並不是自己當初的感覺。其實有些時候,是因為身邊的人和事的影響,迫不得已,順應了世俗,走進這座城市。在常人眼裡或許是「人往高處走」的意味,而自己卻始終認為每一次遷徙,丟掉一些舊物雜物,會得以輕鬆。但丟掉思想意識裡固有的一些東西,總有些許痛苦和憂傷。
曾工作的地方在縣城老區關帝廟街一隅,每日來往穿梭於林蔭茂密的關帝廟街,北進便是幽靜之始,南出便是繁華之處。短短百米的街道中,卻藏匿著孕育縣城歷史文化的孫武祠、南宋大殿,古樸典雅而濃重。隨勢而建的月河公園,雖然地域不大,卻是四季綠意蔥蔥,亭臺樓閣,小山流水,一應俱全。小街盡頭紅色立柱、四角翹起的古樸長廊下,時而響起的清脆鳥鳴,為這優雅的環境更添幾分意境。忽高忽低,抑揚頓挫的二胡伴隨著鬢角泛霜的大爺有滋有味的吟唱,生活隨意而悠閒。小街兩旁的國槐樹年歲已久,五月時節,槐花開放,一街清香,滿地金黃。曾幾時徜徉在關帝廟街、月河公園,流連忘返。一進優雅,一出繁華,適合了自己動靜皆宜的性格,原以為會在此處長相廝守。
在縣城安家的時候是夏季,或許是初來乍到的興奮,或許是年齡越來越大的原因,睡眠時間越來越少。每天清晨四五點甚至更早,都會被唰唰的掃地聲音叫醒,固定的時間,同樣的節奏,剛開始確實有些反感,因為這聲音打擾了我的睡眠。後來我遇到了那位掃地的大叔,五短的身材,黝黑的臉龐,憨厚的笑容,竹枝做的掃帚上面又接上了長長的編織袋絲線,是為了擴大清掃面積,保證清掃更快更乾淨。從小區外圍到小區各棟樓之間的通道,都是他的責任區,難怪他每天起的那麼早。時間長了,卻發現,這唰唰的清掃聲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聲音。靜悄悄地黎明,沒有動人的樂譜,沒有光鮮亮麗的舞臺,有的只是灰暗的角落,粗糙的雙手,揮舞的掃帚,卻譜寫出人世間的滄桑與感動。這唰唰的掃地聲中我聽懂了一個老人對生活的執著與熱情,對未來的無限期望。
生活就是度過每一個平常的日子,最喜歡去小區西門的菜市場,即便是不買東西。偌大的露天市場上,從下午三點左右就開始聚集買賣的人群。蔬菜水果,實用家什,海鮮魚貨,應有盡有。行走於人群、商販之中,各式買賣的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混雜在一起,衝擊耳膜,濃濃的人間煙火味由外而內,將自己的思想和記憶慢慢激活,進而融入進去,回歸生活的本真。當提著想要的瓜果蔬菜等貨品,滿載而歸之時,才感覺到這些買賣人付出了怎樣的辛苦,日出而作,夜幕而歸,生活還在繼續,願他們心隨人願,依然有個好光景。
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跟二寶騎車徜徉穿梭於城區路邊的步道上。每個天氣晴好的周末,都會帶著二寶沿著步道漫無目的騎行。炎熱的夏天,可以全程行走在林蔭之中,也可以從道路的任意一角進入街邊步道,每一處街頭都有一處別致的景色,都包涵著樂安古城的底蘊,彰顯著的小城的平靜和從容。經常去的是位於城市中心的五村遺址森林公園,地方不大,方圓幾百畝的樣子。踏入其中,本來毒辣的陽光頓時被鋪天蓋地的綠色林蔭所遮掩,因為炎熱而發昏的腦袋,頓時被清涼一點點化解。不想騎車快速走過,下車徒步,一步步慢慢走來,享受清涼,用心體會。沿步道南行,兩邊偶爾有茂密的樹木向中間伸展,將本來平坦舒緩的步道,遮擋的彎彎曲曲,在將要無路可走的時候,卻又柳暗花明。環形的步道圍起的樹木,有的筆直高聳,有的樹冠龐大,綠意蔥蔥,彼此緊緊相連,錯落有致,偶爾射進來的陽光,落在地上,像是斑駁的碎片,風一吹,一蹦一跳像是玩耍的孩童。透過叢林,依稀看到翠綠環抱中還有一處廣場花園,輕柔的音樂伴隨著翩翩的舞者,一招一式,衣袂飄飄,與這寧靜的環境融為一體。與二寶隨意坐在公園連椅上,平時活潑亂動的他,此時似乎也被這少見的恬靜而感染,眨著眼睛,看著周圍的一切。生活不易,忙忙碌碌,不要讓急於奔走的軀體與靈魂拉的太遠,短暫的停留,等一等落後的靈魂,這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狀態。
這城市的步道就像綠色血脈,彼此相通,讓這城市生機勃勃。沿著護城河邊的綠色步道,南行離開城市中心。只要走,路就會沒有盡頭,綠色如影相隨。漸漸地,路邊的風景猶如小河慢慢舒展成為綠色大海,視野變得豐富起來。這城市因為有了孫武湖水系而變得靈性而動感,大大小小的湖水環環相連,像天然氧吧滋潤著城市的心臟,又像系在城市的一條腰帶精心呵護著這裡的人民。沿護城河邊徒步行走,微風徐徐,路邊的樹種有了更多變化,但只是桃樹就有許多種,有的桃樹品種灌木樣子,葉子小而繁密,果子如小棗大小,卻是大桃子的樣子,甚是可愛;有的桃樹葉子稀疏,樹木高大,秋來果實密密麻麻,果大周正,壓低了枝頭垂在路邊,讓人忍不住伸手採摘。這護城河卻不是死水,因為水系相通,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因而河水清澈,岸邊蘆葦叢生。偶爾一處,會有木質長廊伸展到水面深處,如同棧橋,卻又曲折迂迴到岸邊。岸邊蘆葦從中,青石之上,偶爾會有頭戴鬥笠的漁者,悄然垂釣。孩子總喜歡去看看釣魚人身邊的水桶裡有沒有魚,一旦看到桶裡遊動的小魚,便會驚叫著,讓我一同去看,惹著釣魚人臉上泛起善意的笑容。
「小朋友,你喜歡小魚嗎?爺爺送你兩條。」釣魚的老爺爺看孩子站在水桶旁邊久久不願離開,便撈出兩條小魚裝進盛有河水的塑膠袋送給了孩子。孩子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卻見釣魚的老人把桶裡的魚都重新倒進了河裡。起身收拾釣竿等漁具,沿著小路,步履蹣跚地走遠了,斜背在身上的戲匣子中的京劇唱腔一板一眼,「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頓時,我對老人肅然起敬。「爸爸,爺爺的魚都跑了!」二寶卻不明白老人為何把小魚放歸自然。「魚只有在這大河裡,才會自由自在,開心快樂!」二寶似懂非懂,行走一段路程,忽然非要拉著我將塑膠袋裡的兩條小魚放回護城河裡。「爸爸,我也要這兩條小魚開心快樂!」兩條小魚似乎精通人語,在水面打了一個旋兒,搖起歡快的尾巴,遊向深處,孩子開心地笑了。這河水、樹木、花草、魚蟲,或散步或垂釣,流連忘返的人們,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城市的變遷隨著記憶增長,喜歡一個城市,總有一點讓人感動而沉醉。冬去春來,城市的風景隨著四季更迭變換,勤勞的人們承載著城市的白天和黑夜,大大小小的故事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重複演繹,這個城市因而充滿生機和活力。人們前行時,你的、我的、他的,或是鏗鏘有力,或是緩慢柔和,或是焦急倉促的腳步聲,便成為這個城市的脈搏和律動。
離開意味著新的開始,應該拋棄憂傷,帶著快樂出發,讓心靈一直行走在這座城市的風景裡,因為理解,愛上這座城。
作者簡介
門方東,七零後,愛好鄉土文學。閒暇之餘,喜歡用文字記錄過往,講述真情故事。
稿源:《孫武湖畔》
編輯:李彩霞
組稿:韓春梅
壹點號草根文學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