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民族,永遠生生不息;一個偉大的國家,從來勇往直前。「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這便是面對疫情衝擊時不屈不撓的中國,這便是面對風險挑戰時同心同向的中國人民。擁有這種精神的國家和人民,有什麼困難不能戰勝?
「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概括偉大抗疫精神,深刻闡明偉大抗疫精神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連日來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5個詞,20個字,一個個畫面,一幕幕場景,鐫刻著一個民族的堅韌不屈,烙印著一段歲月的盪氣迴腸。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民族精神支撐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而不絕、縱橫上萬裡而不散,讓中華民族穿越烽火硝煙、走過篳路藍縷,鳳凰涅槃、浴火重生。戰洪水、防非典、抗地震、化危機……每當遭遇風雨危難,總有這樣一種精神,在大難中生根,在苦難中磨礪,在艱難中成長,激勵我們不斷奮起、勇毅前行。它向我們昭示,同困難作鬥爭,是物質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對壘。一個矢志復興的偉大民族,必須不斷激活那蘊於血脈的精神力量,以精神的力量激發克難的勇氣,催動前行的腳步。
中國是最早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突襲的國家,也是最早與之展開正面交鋒的國家。如果在各國橫向對比,中國在醫療資源等多方面的稟賦其實並不佔優,甚至在抗疫防疫的現實條件上還存在諸多不利因素。而我們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勢頭,更成為全球第一個突圍戰疫並實現經濟復甦的國家,很大程度就在於,在黨中央的統攬全局和果斷決策下,全國上下步調一致,億萬人民攜手並肩,展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凝聚成不屈的民族意志。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決定了我們「生命至上」的價值依歸,相較於一些國家奉行「群體免疫」將民眾推向「自然法則」,我們果敢擔當、豁得出來,不惜一切代價全力護佑每一個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決定了我們「舉國同心」的團結偉力,相較於一些國家借疫情謀選票,渲染對立、相互攻訐,我們萬眾一心、同甘共苦,把個人冷暖、集體榮辱、國家安危融為一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強大感召決定了我們「捨生忘死」的頑強意志,相較於一些國家「富人先檢、政要先撤」的所謂「人生」,我們臨危不懼、捨生忘死,各條戰線的抗疫勇士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決定了我們「尊重科學」的實踐品格,相較於一些國家「政客說了算、科學靠邊站」的滑稽鬧劇,我們秉持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天下一家的文化追求決定了我們「命運與共」的道義擔當,相較於一些國家斷供「退群」、滿世界搶囤物資的自私行徑,我們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發起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在國際坐標的鮮明對照下審視,中國戰疫的勝利,是「中國力量」的勝利,「中國擔當」的勝利,更是「中國精神」的勝利,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勝利。
鬥爭越是艱險,精神就越顯偉大。「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這是一種面對困難時無所畏懼的信念,也是一種經風歷雨時勇往直前的行動,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一偉大精神的見證者、參與者、踐行者。「武漢必勝!湖北必勝!中國必勝!」這是疫情發生以來,響徹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磅礴聲音。「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這是一份份摁滿紅手印的請戰書所寫下的鏗鏘誓言。從重症病房爭分奪秒的救治到城鄉社區挨家挨戶的排查,從工廠車間加班加點的生產到科研實驗室夜以繼日的攻關,從每家每戶高度自律的「宅居」到海外僑胞微光成炬的支持,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沒有後退只有衝鋒,沒有妥協只有戰鬥!必須打贏,一定能打贏,這便是面對疫情衝擊時不屈不撓的中國,這便是面對風險挑戰時同心同向的中國人民。擁有這種精神的國家和人民,有什麼困難不能戰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抗擊疫情中鍛造的精神風貌、涵養的精神氣質,必將成為我們駕馭複雜局面、戰勝困難挑戰的精神財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眺望「桅杆尖頭」,此時此刻,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人到半山」的艱險。對於今天的中國來說,向民族復興的每一步邁進,都是一次知重負重的艱難攀爬,都是一次披荊斬棘的闖關奪隘。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拿下脫貧攻堅最後的堡壘,奪取全面小康最終的勝利……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秉持在戰疫中鍛造的信念,弘揚在鬥爭中淬鍊的精神,我們必將在新長徵路上徵服一個個「婁山關」「臘子口」,奪取一個又一個新的勝利。
不久前,集納66封書信的《戰「疫」書簡》出版發行,封面印著這樣一句話:「致敬從未被苦難馴服的我們」。一個偉大的民族,永遠生生不息;一個偉大的國家,從來勇往直前。致敬偉大抗疫精神,傳承偉大抗疫精神,迎難而上、勇敢應對、敢戰能勝,我們必將在淬鍊中書寫新的歷史、迎來新的輝煌。
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 張砥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