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4月27日,紅磡體育館正式在香港這片土地上誕生。
恢宏的四面舞臺在等待它的主人,1萬2千5百個座位也在等待著觀眾。
同年5月5日,香港第一代歌神許冠傑成為第一個踏進紅館開唱的歌星。
這一天,對樂壇而言,對紅館而言,都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因為許冠傑的橫空出世,成功將粵語歌曲從市儈帶向了流行。
而後譚詠麟、張國榮在80年代爭霸,
四大天王在90年代壟斷所有頒獎典禮,
謝霆鋒抱著吉他,
鄭中基耍著無賴,
陳奕迅扮著浮誇。
港樂風靡兩岸三地,
在街頭巷尾傳唱著。
紅館也不再寂寞,一眾歌手,你方唱罷我登場,紛紛入主紅館。
因為對香港歌手而言,能在紅館開唱是演唱生涯中最榮光的事。
紅館也成了一塊試金石,
檢驗著香港歌手的綜合實力,
因為不是什麼人都可以踏上紅館的,
實力、名氣缺一不可,
因此很多歌手都被拒之門外。
與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一眾能攻進紅館的巨星們開始玩起了新的挑戰,
在紅館開唱對他們來說不稀奇了,
真正稀奇的是能否連開,能連開多少場?
於是張國榮89告別演唱會告別了33場,
黎明95那一夜我們在霓虹燈下起舞演唱會起舞了26場,
劉德華96反轉紅館倒轉地球演唱會倒轉了20場,
…………
那麼誰才是紅館連開記錄的天花板呢?
答案是80年代的王者,90年代的至尊,00年後的元老,樂壇校長譚詠麟。
89浪漫演唱會,一遍過38場。
除了演唱會外,香港每年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也都是在紅館舉行。
自84年開始,在這個頒獎典禮上,
誕生了一位位最受歡迎男女歌手,
看到了一位位天王天后捧起獎盃,
留下了一首首金曲傳唱至今不衰,
紅館這個舞臺,演繹了太多精彩的盛況。
校長深情哼著愛在深秋,哥哥忘情舞動著monica,
丹尼想不通一生到底何所求,梅姐觀望遠方似是故人來,
林子祥以一首十分十二寸徵服了全場,
張學友憑一首分手總要在雨天正式成為香港第二代歌神。
四大天王被命名後,更是很快就席捲了全國,內地第一批追星族也是在這個時候誕生的。
在這個舞臺上角逐獎項的同時,
留下了太多經典歌、經典人、經典時刻,
80、 90年代的紅館之戰,宛如神仙打架。
這是港樂最好的的時代,
時至今日依然令人神往。
生在那個年代的歌迷是幸福的,
因為他們跟紅館一樣,
都是港樂輝煌時的親身見證者。
2000年後,臺灣歌壇異軍突起,
周王林羅引領了一個新的潮流,
內地歌壇也在奮起直追。
此消彼長之下,港樂就暗淡了許多。
2000年後,2010年後,
紅館依舊不缺港星開唱,
但在一眾身影中,
卻罕見新生代,
紅館的常客,始終還是80、90年代的歌手。
新生代歌手即使能攻進紅館,
場次也只是為數不多的一二場,
紅館的各項記錄也始終由老一輩港星保持著。
勁歌金曲到現在每年都還在頒獎,
但自2000後,已開始星光黯淡,
很難再有歌手紅到人盡皆知,
很難再已金曲唱到大街小巷。
90年代末在頒獎典禮打醬油的陳奕迅,
到了2000後搖身一變,成了香港第三代歌神,
也成了香港最後一位巨星,
新人、新歌則不值一曬。
都說香港電影沒落了,其實港樂何嘗不是?
苦苦支撐著香港樂壇,真正能掀翻整個紅館的還是那批老將。
樂壇前浪雖然沒有被後浪取代,卻終敵不過時間和意外。
黃家駒再不能抱著吉他高唱光輝歲月,
張國榮在文華酒店縱身一躍令無數歌迷神傷,
梅豔芳將生命中最後的時光獻給了她熱愛一生的舞臺
…………
他們都不在了,
帶給我們無數回憶的他們,
留給樂壇無數經典的他們,
都不在了。
這不只是歌迷之殤,更是港樂之殤。
歲月更是把無情刺刀,
作為紅館記錄保持人的譚校長已經開起了入行40周年演唱會,
場數也是銳減,找不到上個世紀的意氣風發。
2018年,號稱常青天王的劉德華在紅館開到14場時,也因為失聲唱不下去了,
不得已不中止演出,一度淚灑舞臺,向觀眾致歉。
這更像一個時代的落幕,
一個巨星雲集、金曲無數的時代的落寞。
原來兒時的他們已經老了,
號稱年年25歲的校長竟已70高齡了,
不老的劉德也奔向60了
……
正如一句歌詞所唱:
聽著忘情水長大,看著偶像都變老了。
只是,他們再找不到接班人了,
香港歌壇已然後繼無人。
縱觀港樂的起起伏伏,
紅館始終巋然不動屹立在這裡,他是港樂由興到衰的見證者。
而港樂的沒落,是每個人歌迷都不願見的,
但也是不得不接受的殘酷現實。
那些締造經典的老將們,
雖然現在還有很多在活躍著,
但再過10年、20年,
他們唱不動了,跳不動了,
我們還能聽什麼,看什麼?
巨星俱往矣時,港樂再無接班人!
紅館就此寂寞,歌迷就此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