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的上海,夜是深沉的。下班後的人們匆匆往家裡趕,晚上7、8點的地鐵已經變得空落落。
進入5月的上海,夜是鮮活的。夜市重開,兩杯冰啤碰撞出清脆的聲音,一份小龍蝦帶動火辣辣的情緒。
特色小吃、海鮮、燒烤、西餐、啤酒,虹口區「花園夜坊」的美食陣營上線,吸引了產業園區內眾多消費者和附近市民前來品嘗。這裡曾是老工業廠房,而後成為綠色產業聚集區,如今又變身魅力十足的夜市。本報記者 孫中欽 攝
點綴著彩燈的木製涼棚在夜色下顯得童話又溫暖,這是萬科廣場打造的臺北-上海雙城市集,從五一持續到月底,進出廣場的市民忍不住在這裡逛逛。這裡平時會不定期舉辦主題市集。本報記者 周馨 攝
80後山西人王士平來上海已近20年,從事現場氣球製作也有十一二年。因為疫情,前兩個月幾乎沒有收入,現在疫情緩和,接的活也開始多了。他心態平和,時不時免費給小朋友做個氣球小狗、氣球瓢蟲。他說別看免費送不賺錢,但是大家開心就會帶來人氣;有了人氣,生意自然也會好了。本報記者 周馨 攝
昨天晚上,華燈初上,晚風吹走了白天的悶熱,帶來空氣中的烤肉香味。上海著名的「韓國街」,虹泉路上的首爾夜市迎來不少市民。「出來放鬆放鬆,這段時間在家裡憋得太久了。」吃著烤肉的小李和朋友約好,下班後就往這裡趕,吃吃逛逛一晚上,時間過得特別快。
「首爾夜市」四個白色大字高掛在「韓國街」虹泉路的上空,韓式網紅餐車和供食客用餐的韓國小吃店透明帳篷沿街擺開,令人仿佛置身於首爾街頭……首爾夜市成為閔行購物節夜經濟板塊的一大亮點。本報記者 張龍 攝
90後韓國小夥樸先生來上海半年了,之前聽朋友說上海不錯,於是決定和朋友在首爾夜市合夥開起了一家烤肉店。五一假期,店裡天天爆滿,讓他對未來充滿期待。本報記者 張龍 攝
錦江樂園夜市和花園夜坊也熱鬧起來了,「好吃不貴」是它們最吸引人的地方。前者主打閩南小吃,後者更有上海味道。錦江樂園夜市適合「逛吃逛吃」,左手拿著大腸包小腸,右手舉著去冰的奶茶,深吸一口就是初夏的味道。花園夜坊是魔都夜市的新成員,美食陣營卻很豐富,小龍蝦是當之無愧的「夜宵之王」,燒烤、西餐、啤酒也各有擁躉。
重開後的錦江樂園夜市,在原有中國臺灣、成都、上海小吃的基礎上,調整引進了閩南、中國香港等地的新口味。閩南特色小吃「蛋滿灌」首次入駐,攤主林海洋說蛋滿灌是廈門紅了十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煮蛋的水溫很有講究。本報記者 王凱 攝
158坊的人氣就更高漲了,熱門酒吧、網紅餐廳都有人在排隊等位。酒吧裡,打碟的DJ伴著音樂搖晃身體,吧檯的調酒師雙手翻飛,燈光略暗,音樂勁爆,搖擺的舞姿釋放白日的壓力。如果你想靜靜地聽會兒音樂,那就去爵士酒吧坐坐,藍調迴轉,適合微微眯著眼欣賞。
購物節期間,百聯金山購物中心內,由各種特色展品搭臺展銷的夜市攤主吆喝聲此起彼伏,吸引不少顧客前來。燕窩攤主王浩一邊吆喝,一邊現場直播,讓更多市民了解燕窩知識及如何鑑別,積極推銷自己的產品。夜市期間,線上線下聯動銷售,比以前月營業額增加了40%。本報記者 陶磊 攝
BFC外灘中心和大學路的夜市,更適合有點潮、有點文藝的年輕人。今晚就有一場爵士音樂表演在BFC的廣場上演,值得你趕去享受這場聽覺盛宴,再到40 餘個美食攤位上尋找最愛的世界風味。相比之下,大學路的夜市會更「草根」一點,年輕的手工藝者帶來他們的作品,周邊開店的小老闆自彈自唱,似乎他們並不在意賣出什麼,而更想享受夜市的自由,結交更多的朋友。
隨著夜幕降臨,大學路沿街的店鋪逐漸點亮燈光,學生、白領、創客們匯聚在這裡。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這裡也恢復了熙熙攘攘的人氣。首席記者 劉歆 攝
華燈初上,楓涇路上的BFC外灘金融中心周末集市內,一個個攤位匯集成一個人氣回歸的熱鬧夜市。這裡各種美食、飾品、文創等新奇好物吸引不少年輕消費者紛紛前來「打卡」。楊建正 攝
有人愛動,自然有人愛靜。喜歡夜讀的人們終於可以重回深夜書店了。唯美的空間,暖色的燈光,光與影的交錯中,是迷人的藝術氣息。在鍾書閣徐匯綠地店裡,有帶著孩子在這裡看書的小夫妻,也有從晚飯後就一直呆到深夜的年輕人。「白天我是屬於世界的,而夜晚世界是屬於我的。」大概每一個在深夜書店靜靜看書的人,都想從這裡找到自己的精神世界。
每當夜晚降臨,不少年輕人吃過晚飯便來到鍾書閣徐匯綠地店選書、看書,書店又恢復了往日的人氣。為了配合「五五購物節」,今天起至月底,書店還推出近300種少兒圖書五折優惠促銷活動。本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就是上海的夜,它重新回來了,既是熱鬧的,也是安靜的,既是煙火氣的,也是文藝範兒的,叫人如何不愛它?
愛上海,就是愛它的24個小時,既有白天的活力,也有夜晚的迷離,平常日子裡自有那份魅力。
本報記者 張鈺芸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