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在世界珠寶聯合會會長的宣布中,2020世界珍珠大會在諸暨山下湖世界淡水珍珠博物館拉開帷幕,世界又一次被中國大地孕育的奇妙寶藏所震撼。
「雲上珍珠節」讓全世界珠寶愛好者聚焦諸暨,為未來珍珠的發展前景作出規劃。這是國產淡水珍珠面向時尚,面向科技,面向全世界的一個全新起點。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運用珍珠的國家之一,和珍珠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的大禹時期。
「南海魚草,珠璣大貝」,《海史·後記》中描繪的江南水鄉,孕育出被大禹譽為上貢佳品的「珠璣大貝」。或許這就是如今諸暨珍珠的遠祖。從那時起,淡水珍珠已經和中國的千年風採融為一體。
"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
」以金者為之銑,以蜃者為之珧,以玉者謂之矽。」
"江浦茫茫月影孤,一舟才過一舟呼,舟舟過去何舟得,採得珠來淚已枯。"
"應法師雲。正雲末尼。即珠之總名也。此雲離垢。此寶光淨。"
在《詩經》《爾雅》以及更多詩篇的傳唱中,這種來自江川大河的珍珠成為了被帝王尊崇的奇妙寶物。它獨特的光澤,細膩溫軟的質地,讓古時崇尚神明的華夏人以為,這是上天對順應自然的恩賜,是土地對辛勤勞作的禮物。
淡水珍珠的色彩豐富,淡雅的白,俏皮的粉,活潑的橙,端莊的紫……
它們與海水珍珠銳利的光澤不同,溫潤得像是美人出浴的肌膚,又透露著才子滿腹經綸的風度翩翩。或許就是江南水鄉溼潤氣候,讓淡水珍珠也散發著溫柔似水的氣質。
左上圖來源於微博@船人老姚
左下圖來源於百度
右圖來源於微博@秭顏顏哥兒
淡水珍珠的古典美與國潮風格相容,在如今漢元素流行的當下,淡水珍珠的佩飾更是顯露出自身的優勢。淡水珍珠的細膩光澤,宛若大家閨秀的一顰一笑,縱使無華服相襯,依然優雅知性,端莊得體。
左圖為明萬曆益莊王墓萬妃棺出土耳環
右圖為當下飾品 圖片來源於微博@瞳莞漢服
多數淡水珍珠由於無核生長,形狀並沒有海水珍珠那般圓潤,大部分淡水珍珠腰線發育明顯,大部分甚至稱得上奇形怪狀。因此淡水珍珠在圓珠領域吃盡了苦頭。
隨著遵循自然的思潮在設計圈中大火,自然生長的淡水珍珠也走上了巴洛克珍珠我行我素的道路。
時髦,野性……也許曾經和珍珠搭不上邊,但如今走出國門的淡水珍珠用琳琅的首飾告訴你,殘缺不是錯誤,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無核養殖,是指在培育的時候,通過植入了母蚌的自身組織(外套膜小片)來刺激分泌珍珠質,珍珠質聚集形成珍珠層,最終層層包裹形成珍珠的過程。
無核養殖是淡水珍珠最為普遍的養殖手法,但是這樣養殖出來的淡水珍珠,形狀各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並不為市場看好,所以大部分無核淡水珍珠是為了供給珍珠粉的生產。
這種珍珠是中國浙江佳麗珍珠公司經過了七年的研究培育,研發出的大顆粒正圓淡水珍珠。與普通無核淡水珍珠相比,它生產的過程更為複雜。
公司效仿海水珍珠的養殖方法,在淡水環境中,向珍珠的母貝中插入核模具,母貝受到外來異物的刺激開始分泌珍珠質一層一層的包裹模具。
當然,除了有核能讓愛迪生珍珠更加圓潤,通過在養殖過程中給珍珠母貝食用特殊物質,就可以讓愛迪生珍珠獲得獨特的顏色。紫羅蘭色,古銅色……這給人們選擇珍珠作為服飾搭配增添了新的可能。
中國,作為淡水珍珠生產大國,產量佔世界產量的95%。養殖淡水珍珠為首飾服裝行業提綱了大量的原材料,獨特的形狀為設計師提供了發揮的空間。在近幾十年,養殖淡水珍珠得到了飛躍式發展。
珍珠母貝從之前的褶紋冠蚌,到後來的三角帆蚌,珍珠的品質得到了明顯提升。
隨著科技的進步,淡水珍珠養殖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淡水珍珠早已經不是人們一開始認為的「養不大的孩子」。在世界淡水珍珠博物館中展出的珠王,便是淡水珍珠養殖技術提高的見證。19.8mm的直徑,即使在海水珍珠中也是極為罕見。溫潤的光澤,瑩白透亮,可謂是無價之寶。
通過有核再生技術,延長了珠蚌的壽命,使循環養殖成為現實。研究珠蚌的生長規律,讓珠蚌產量從12、13粒,增加到30粒,最後穩定在25粒,完成了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山下湖也從養殖基地,到貿易中心,直至今日成為世界珍珠大會的永久會址。如今的中國淡水珍珠,以自己獨有的姿態驕傲地屹立於與世界東方。
世界淡水珍珠博物館貝殼與珍珠的雕塑
圖片來源於微博@陳辰Jessica
也許你會感慨國產淡水珍珠親民的價格,但這不是廉價,而是中國江川的饋贈,更是科學技術發展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科學,使美不再遙遠,也讓自然的饋贈——有機寶石成為了國人的自豪。
本文圖片收集於網絡(已標註來源)
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