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

2021-12-28 木星頻道

又是有段時間沒覺得一部劇「好棒」了,所以標題就用劇名吧。

 

差不多是三天時間裡看了六集,到了第六集時覺得氛圍感太好了。之前開播的兩周半,我的朋友圈已經對這部作品非常推崇了,甚至有朋友說會反覆看。不過我的朋友圈一直屬於在看劇這個事情上比較小眾的圈子,所以當看到這個劇儘管收視率不高,但在微博上話題度卻很高時,其實挺意外的。

 

畢竟,類似的質量比較高的韓劇,像《melo體質》、《青春時代》這樣的劇,播的時候也很小眾,而且不怎麼出圈的,對比之下《那年我們》的人氣值算是很高了。意外,意外,不知理由的意外。

 

我想來想去,可能跟崔宇植和金多美有點關係,畢竟都是忠武路演電影的,除了這點,跟兩人有特別知名的作品《寄生蟲》、《梨泰院CLASS》有關,我甚至不覺得跟《魔女》有關。

 

說說這個劇的觀感。

 

第一集比較沒感覺,跟它的劇情設定有關,畢竟是比較小眾的從「拍攝紀錄片」開始,所以劇情難免有點絮絮叨叨,沒有那麼強烈的吸引力,但好的地方就是韓劇太會拍這種小清新題材了,不敢說每個地方都一定做到90分以上,但搞個80分以上真是輕輕鬆鬆。鏡頭語言、音樂語言、情緒語言,一定都是非常嫻熟和恰到好處的。所以,看完第一集後因為比較忙,我就停了沒那麼急著往下追。

 

期間,好多人來問我,有沒有看這部劇啊?推薦你看這部劇呀。我就有點意識到,原來這劇還挺紅的,本來我看著收視率,覺得它還是在小眾圈子裡會比較有人氣的,大眾很難,沒想到還挺出息的。

 

期間2-5集,我覺得最好的是崔宇植偶爾的情感轉換、金多美的臺詞、金聖喆一貫的穩定性和OST真好。那天看到崔宇植的一組劇照,就是第六集裡他去畫畫的毛衣造型,還跟群裡說,崔宇植看起來可真是人模狗樣的(褒義的)。

 

一直到第六集,我終於覺得——大好。

 

編劇把國延秀為什麼在五年前非要和崔雄分手的理由,拿捏的死死的,副標題「傲慢與偏見」,也是精準的夠夠的。

 

人與人之間難以真正的「感同身受」,哪怕是在一對交往五年非常相愛的人身上,也是一樣的。所以,夢想僅僅只是每天就照這樣下去不要任何改變的崔雄,是完全無法理解優秀的國延秀的夢想,僅僅是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就好了。這種難以理解,就好像小紅書上每天曬自己富裕的生活的人,永遠無法理解大山裡的人為了每天10塊錢的收入要怎樣拼命才行。你要說這距離就猶如天與地,也不為過。

 

這就是生活特別殘酷的一面。

 

好在我總是說,韓劇本質上美好的一點是,你別看它現在題材多樣化,拍很多現實題材,懸疑驚悚之類的,但人家本質上的定位自己還是在「拍童話」,所以《那年我們》這樣的故事裡,即便選擇了那麼殘酷的一個分手理由,國延秀還是遇到了黃金完美男友崔雄,並且他哪怕事業發展了還是沒有變心。

 

才會讓大家都覺得說,這酸酸甜甜的酸爽感,這好似虐戀的感覺,怎麼就那麼好看呢?

 

好劇本就是這個樣子的啦,其實它是個童話,但你不覺得它是懸浮著的愛情故事,反而覺得居然能夠跟自己產生共鳴。

 

嗯,這就是跟目前的國產愛情劇之間,也有著天與地一樣差距的優秀愛情韓劇的表現。

 

現下跟大家一起追平了,那就可以開始每集一起追了。

相關焦點

  • 那年我們十九歲
    記得那年剛升入大學,我們都還未滿十九歲,學9樓的519宿舍,這盤磁帶被反反覆覆地播放。那是生命中多麼年輕、純粹、美好的日子,歲月還長,人生的道路還未真正開始,我們的青春正燦爛。河北涿州軍訓,工經系女生留念519的六個姐妹,各有各的性格、特點。
  • 馬兆駿 - 那年我們十九歲
    藝人: 馬兆駿語種: 國語唱片公司: 滾石唱片發行時間: 1987年12月01日專輯類別: 錄音室專輯 專輯曲目:01 那年我們19歲02 心存感激03 今夜我將擁你入夢 04 撕下面具 05 我住在十四層樓的第七層樓 06 我最愛的你 07 上海公園 08 多情的你 09 人人為己 10 明天你用什麼心來愛我那年我們十九歲詞曲:馬兆駿
  • 那年,那夏,最難忘,那年我們十八歲
    幾年來我一直放大了它的苦澀,狠狠地讓它成為塵封的夏天記憶那年那夏,最難忘 。那年我們十八歲,所有的淚水與美好釋放。經歷了,我們成長了,收穫了。當畫面定格在那一幕時,又回憶起高中的時光,現在才赫然發現我遺望了很多,那些流淌在心底的記憶,全部都被遺忘在大腦的某個角落,不是遺忘,只是塵封,塵封那些不想再見的人或物。
  • 李安,逝去的「那年我們19歲」
    那個我們記憶中曾經如此深刻的名字:馬兆駿!(馬爺1988年專輯《心存感激》,收錄歌曲《那年我們19歲》) 馬兆駿可說是臺灣民歌時期創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包括:《木棉道》、《我要的不多》、《微風往事》、《風中早晨》,還是就是那首著名的《那年我們十九歲》,對於70後來說,這首《那年我們十九歲》幾乎就是那個白衣飄飄的青春年代印記。
  • 王菲:匆匆那年, 我們要相互虧欠, 我們要藕斷絲連
    一首匆匆那年,夕爺完全是為王菲而寫。「如果過去還值得眷戀,別太快冰釋前嫌,誰甘心彼此無掛也無牽,我們要互相虧欠,我們要藕斷絲連。」林夕的詞總是美得有點殘酷。或許曾經年少輕狂、不諳世事的我們在自己的歲月長河中失去了太多,錯過了太多,忽視了太多;而這些卻是在未來就算傾其一生也再找不回來,求不得的一現曇花。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會有匆匆那年,有些人,出現在你的生命裡,在別人看來你幸福的時候,幫你走出孤獨的困境。在我們孱弱的少年時代,總會純真和爛漫的想像過去用心保護點什麼,一個夢想,一個信仰,或者說是一個女孩。
  • 青春不散場,那年我們19歲
    這個故事發生在80年代的北京,故事的主人公用自己的經歷為我們演繹出一段難忘的青春歲月。它關於夢想、關於創業、關於奮鬥、關於思考,他們用走過的青春故事告訴我們怎樣才能不辜負人生。19歲的青春只有一次,那些以夢為馬、鮮活無比的日子,也許已經烙印在過往的記憶中,然而青春時代的肆意張狂,成長中的命運交錯,早就在那時為我們書寫了一個現在。
  • 《後來的我們》:那年的劉若英,唱哭了後來的我們
    原來這麼多年,我們一直是「燈下黑」。我們流淚,是因為那年的劉若英,唱哭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啊......也許當年表白的時候是真心的也許當年許下的承諾也是真的但當時間改變了我們我們也要學會翻過付出那一頁真心地祝對方幸福我的思念,你知道不知道?
  • 魯文: 那年我們十八歲
    中午快下班的時候,我的髮小、同學閨密、最好的朋友趙樹偉來到單位找我,向我通報她明天可以到自來水公司辦公室上班了,那年月,這個面積不大的煤城已經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好多考不上高中大學的孩子,當時根本就沒有工作崗位,國家為了安置好這些六零後
  •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青春過後凜冬將至
    不同於眾多的青春影視劇,《那年青春我們正好》的故事雖然也是由青春的熱血高校開啟,但更多的將筆墨放諸於後青春時代的愛火再燃,但無奈的是,青春幾乎是人生最亮麗的一抹緋紅
  • 【薦讀】《後來的我們》:那年的劉若英,唱哭了後來的我們
    原來這麼多年,我們一直是「燈下黑」。我們流淚,是因為那年的劉若英,唱哭的是我們自己的人生啊......當愛在靠近時......也許當年表白的時候是真心的也許當年許下的承諾也是真的但當時間改變了我們我們也要學會翻過付出那一頁真心地祝對方幸福我的思念,你知道不知道?
  • 魯山縣五星級:那年那夕民宿,我們嚮往的小院
    如今,我們住慣了高樓,你也未曾料到,此生會因為小院而有諸多意外的驚喜。你的小院,裝滿你飽滿的一生。餘生,想要一個院子。有你、有我,看花開花落,一輩子……是呀,這是一個多麼夢想化的生活。竇越陽把簡單的日子過成了詩,我們的夢想被她變成了現實。她在不經意間把這些愜意的生活,發到了朋友圈,她的朋友圈就炸開了鍋。懷揣著各種想法的人們,蜂擁而至。要親自來看看自己夢想的家園。
  •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主題曲是什麼(歌詞、MV、演唱者)
    《那年青春我們正好》主題曲:《只是沒有如果》(演唱者:張靚穎、王錚亮)  點擊觀看:《那年青春》主題曲MV 劉詩詩鄭愷虐戀  歌詞請看下頁~>  由猛獁工作室製作,張思麟導演,劉詩詩、鄭愷領銜主演的都市青春勵志劇《那年青春 我們正好》將於5月10日在兩大星級衛視浙江、東方強勢登陸,青春接檔《歡樂頌》。
  • 那年我們追的小說,中古篇:慶餘年、無限恐怖、匆匆那年、星辰變
    第三部:《匆匆那年》匆匆那年九夜茴的作品,2007年發表於晉江。這些年晉江真是不了不少好作品,IP價值極高。這本書原名應該是叫做《匆匆那年——80後情感實錄》的,記錄的就是80後的當年,後來由於電影和歌曲《匆匆那年》太火,所以就乾脆把後綴去掉了。
  • 17歲那年的雨季,是屬於我們的美好年紀
    無所畏懼經歷亦是勝利,平凡、青澀、懵懂正是17歲的我們該有的態度。17歲,年少無知的年紀;17歲,無所畏懼的年紀;17歲,青澀無味的年紀;17歲,奮鬥拼搏的年紀;17歲,單純善良的年紀。而我曾經的17歲,我在做什麼?不老男神林志穎的一首《十七歲的雨季》,表達了我們對過去的一切美好回憶。
  • 《那年我們》崔宇植就是團寵無疑了
    近日,由崔宇植、金多美等主演的韓劇《那年我們》正在熱播中。
  • 那年今日 Today,緬懷他時我們該得到什麼……
    今天是清明節,在我們祭奠逝去的親人時,總要回憶他們生前與我們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然而,有些人,雖然並不是我們的親人,但是他們所做的貢獻,所留下意義卻值得我們永遠紀念。1968年4月4日著名的美國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被人刺殺,年僅39歲,當時他正前往該地區支持為爭取同工同酬而罷工的黑人清潔工人。
  • 他一直是我們十七歲那年共同的期許
    或許說到他我們腦海裡第一反應是「十七歲那年的雨季,我們有共同的期許……」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故事,曾經在聚光燈全部聚集在不老男神林志穎身上的時候,他註定成為我們80後90後如今的回憶。(圖片來源於網絡)「一炮而紅」可以詮釋他的成名之路,當年被星探發現在1992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主打歌《十七歲的雨季》風靡全國,可是據悉在他十歲那年參加遙控車比賽獲得了當時全臺灣亞軍
  • 是我們自己毀掉了初戀? ——談電影《匆匆那年》
    點擊標題下「ijingjie」可快速關注我們《境界》獨立出品【靈光掠影】摘要對初戀失敗,《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歸之「女孩永遠比同年齡男孩成熟。」《致青春》則解釋為事業與愛情不可兼得,都強調當事人無能為力,而《匆匆那年》則大聲喊出:「你們活該!是你們自己毀掉了自己的青春與愛情。」更殘酷,更有勇氣,也更振聾發聵。
  • 《匆匆那年》這部電影沒有結局,而我們的青春會有結局嗎?
    《匆匆那年》裡的人和事可以恰如其分的安拓在我們身上,我們同樣是80後,雖然比陳尋、方茴、沈曉棠、喬燃、趙燁、林嘉末他們可能小几歲,但我們經歷了這樣一個同樣的時代
  • 十七年那年,在我們最喜愛的河邊,與死神擦肩而過
    我們村在長江支流巴水河的上遊,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我們村邊蜿蜒的流淌。清淨的河水和乾淨的沙灘,是我們小時候的樂園。夏天,我們在裡面遊泳,捉魚。晴朗的夜晚,我們全村的男女老幼,夾著被單到沙灘上睡覺、納涼。白天沙灘經過曝曬後,蚊子、蒼蠅都跑光了。所以躺在沙灘上,清風徐來,沒有蚊子侵擾,是天然的避暑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