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尤其是一部帶有悲劇性質的電影,最讓人害怕看到的幾個字是什麼?有人說是"本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我們害怕的不是電影的悲痛與荒唐,而是那樣的悲痛與荒唐,曾經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真實的慘烈發生過。
《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這樣一部殘忍的電影。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個慘絕人寰的案件,一名男子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與女兒之後自殺身亡,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一家四口滅門案"。
同年6月底,導演許鞍華去祭拜死者,同時收集了相關資料,拍攝成了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1.底層人的悲劇與掙扎
電影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那個信息與網絡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大陸人對香港總是有莫名其妙的嚮往,因為那裡片土片金,富饒而發達,有人說這部電影帶著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
但是不管怎樣發展的社會,都是有底層人的存在的。李森就是這樣一個底層人,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他可以在大陸輕而易舉的偽裝成成功者,有的時候,悲劇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最初的溫情與感動。
阿玲第1次遇到李森的時候是感動的,阿玲是一個掙扎在巴蜀山川的女子,她的家庭貧窮而傳統,她是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之下的受害者,家庭的貧困與父母的不重視,讓她不得不小小年紀出來打工。
電影沒有明確的交代阿玲到底有沒有從事色情行業,但是我們可以從影片的線索之中尋找到一點蛛絲馬跡,阿玲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底層女子,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有些事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電影最明顯的一個線索就是她與李森的相遇是因性生愛。
一個是來自香港的"工程師",一個是貧困且貌美的年輕女子,一個是急切的需要擺脫原生家庭痛苦的年輕少女,一個是想要在大陸娶一個年輕貌美的妻子的中年男人,兩人一拍即合。
故事的開始似乎是帶著些許溫情的,李森給曉玲家裡帶家用電器,修房起屋,隨著曉玲的肚子越來越大,他們在同村人的祝福下成為夫婦,一切看似美好,在這樣的美好之下,隱藏著原始的粗獷的痛苦的掙扎。
故事的轉折開始於李森凌辱了曉玲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小姨子。本來在這裡就可以認清李森的真面目了,但她的家人卻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裡體現的還是最原始的底層人的痛苦,對於曉玲的家庭來說,李森是一個救世主,一開始的凌駕讓他們分不清絲毫反抗的心思。
但是謊言總是要被揭穿的,沒過多久曉玲就跟隨李森回到了香港,原來這個號稱是工程師的男人,不過是生活在香港逼仄的棚戶區的普通工人。然而謊言的揭穿卻帶來更大的悲劇,家暴徹底摧毀了一個底層女子關於愛情與婚姻最美好的嚮往。
2.家暴——以愛之名的傷害
其實李森的暴力傾向在曉玲家時就已經顯露無疑了,因為曉玲的家人有一次沒有順著李森的意,李森就將曉玲家的一條狗活生生的打死了,那樣的血腥與狠厲,為電影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那一刻李森的猩紅的眼,不免讓人想到之後他伸向自己妻子的那一把刀。
他們回到繁華的香港之後,李森接不到活,只能靠救濟金度日,而曉玲這個在鄉下一無所有的女人,卻能在大城市香港混得比他好,婚姻之中的巨大落差,常常讓他感覺抬不起頭,他急切的需要在什麼地方找回自己的自尊和那種對於婚姻完完全全的掌控感。
對一個生活在底層的男子來說,暴力似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好方法,他需要在曉玲的身上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他毆打她、強暴她、拿出刀子刺在她身邊的枕頭,他逼迫阿玲喊著:"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一切。"
為了婚姻和孩子曉玲選擇了忍讓,然而暴力的滋生和肆無忌憚,往往是受暴力者的忍讓與不反抗,憤怒之下,李森將曉玲和兩個女兒趕出了門,母子三人只好逃到了庇護中心。
然而在這裡,曉玲面對詢問時卻說:"我先生姓李",在痛苦與掙扎之中,她仍維護著丈夫的尊重與體面,或許這個謙卑的女人,仍舊還愛著那個讓自己遍體鱗傷的男人。
李森和大多數家暴的男子一樣,憤怒上頭時拳打腳踢,不過多久就又轉過來認錯,信誓旦旦,誠懇異常,回過頭來卻依舊是變本加厲的拳打腳踢。
李森似乎吃準了這個柔弱而善良的女人,用愛情的名義一次次傷害,直到最後這個女子終於下定決心離開,但是她卻再也離開不了了。
"復活節的前一天,她終於咬緊牙關,決定離開她男人"然而李森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不毫不猶豫的將那把罪惡的刀伸向了曾經愛著的女子,然後殺害了自己的兩個女兒,最後血紅著眼將刀刺向了自己的身體,電影以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同生共死,這樣古老而血腥的愛情祭祀方式,在現實世界真真切切的上演。
3.愛情中的依附往往會造成婚姻中的悲劇
大多數愛情的開始往往是溫情的,他們也曾經是眾人羨慕的一對,他們取得了父母的同意,他們曾在雨中真切的表露過真心,男人幫女人擺脫了困境,女人嫁給了男人,一切看上去順理成章而又美滿。
可是故事的開始就隱隱顯露出罪惡的深淵,他們的愛情是在一種不平等的依附關係之中開始的,曉玲並沒有給予李森任何實質性的東西,而且她也給不了,而李森卻給曉玲的家庭帶去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不平等的關係發展成為後來婚姻裡奇怪卻又鮮明的階級感。
一開始李森就是凌駕於曉玲之上的,他其實是看不起來自鄉下的曉玲的,哪怕自己也不過是城市之中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這種失敗的落差感與婚姻之中的凌駕感,讓他有一種危機,這種危機感促使他必須時時刻刻徹徹底底的掌控曉玲。
愛情之中最害怕的是依附,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雖然聽上去不怎麼好,在婚姻之中,其實是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必要的,只有相互平等與獨立的愛情才能獲得尊重,彼此尊重才能使一段婚姻真正美好的走下去。
然而未曾受過教育的曉玲壓根不明白這個道理,她是不知道獨立人格存在的,甚至在向最親的人訴苦時,她甚至會覺得"哪個丈夫不打自己的妻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曉玲其實是知道李森在香港有家室的,但是她選擇了一味的忍讓,他對李森的順從其實是一種害怕失去的外在表現,換一種說法就是她壓根離開不了李森,一個女人離開了男人活不下去聽上去可笑,卻也是社會赤裸裸血淋淋的現實。
曉玲其實也嘗試過求助,但她的幾次求助最後都不了了之了,社會對於家暴是一種忽視狀態的,不管是她自己還是這個社會都無法把曉玲從這種帶有依附關係的婚姻深淵之中拉出來,這才是電影真正的悲劇存在。
當時的社會環境加上曉玲自身的妥協與忍讓,最後發展為徹頭徹尾血淋淋的悲劇。許鞍華這部電影傾注了對於社會和現實以及人性的思考,到底以怎樣的方式和姿態來面對婚姻與愛情?這是值得人思考的。
愛情,不只是依附,曉玲不過是一個影子,她真實而又如影隨形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影射著現實社會的悲劇與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