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的夜與霧》:愛情中的依附往往會造成婚姻中的悲劇

2021-01-09 裝睡者

一部電影,尤其是一部帶有悲劇性質的電影,最讓人害怕看到的幾個字是什麼?有人說是"本電影由真實事件改編",我們害怕的不是電影的悲痛與荒唐,而是那樣的悲痛與荒唐,曾經在這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真實的慘烈發生過。

《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這樣一部殘忍的電影。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個慘絕人寰的案件,一名男子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與女兒之後自殺身亡,這就是震驚全國的"一家四口滅門案"。

同年6月底,導演許鞍華去祭拜死者,同時收集了相關資料,拍攝成了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1.底層人的悲劇與掙扎

電影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那個信息與網絡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大陸人對香港總是有莫名其妙的嚮往,因為那裡片土片金,富饒而發達,有人說這部電影帶著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

但是不管怎樣發展的社會,都是有底層人的存在的。李森就是這樣一個底層人,但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他可以在大陸輕而易舉的偽裝成成功者,有的時候,悲劇的發生往往來自於最初的溫情與感動。

阿玲第1次遇到李森的時候是感動的,阿玲是一個掙扎在巴蜀山川的女子,她的家庭貧窮而傳統,她是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之下的受害者,家庭的貧困與父母的不重視,讓她不得不小小年紀出來打工。

電影沒有明確的交代阿玲到底有沒有從事色情行業,但是我們可以從影片的線索之中尋找到一點蛛絲馬跡,阿玲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底層女子,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有些事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電影最明顯的一個線索就是她與李森的相遇是因性生愛。

一個是來自香港的"工程師",一個是貧困且貌美的年輕女子,一個是急切的需要擺脫原生家庭痛苦的年輕少女,一個是想要在大陸娶一個年輕貌美的妻子的中年男人,兩人一拍即合。

故事的開始似乎是帶著些許溫情的,李森給曉玲家裡帶家用電器,修房起屋,隨著曉玲的肚子越來越大,他們在同村人的祝福下成為夫婦,一切看似美好,在這樣的美好之下,隱藏著原始的粗獷的痛苦的掙扎。

故事的轉折開始於李森凌辱了曉玲的妹妹,也就是自己的小姨子。本來在這裡就可以認清李森的真面目了,但她的家人卻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裡體現的還是最原始的底層人的痛苦,對於曉玲的家庭來說,李森是一個救世主,一開始的凌駕讓他們分不清絲毫反抗的心思。

但是謊言總是要被揭穿的,沒過多久曉玲就跟隨李森回到了香港,原來這個號稱是工程師的男人,不過是生活在香港逼仄的棚戶區的普通工人。然而謊言的揭穿卻帶來更大的悲劇,家暴徹底摧毀了一個底層女子關於愛情與婚姻最美好的嚮往。

2.家暴——以愛之名的傷害

其實李森的暴力傾向在曉玲家時就已經顯露無疑了,因為曉玲的家人有一次沒有順著李森的意,李森就將曉玲家的一條狗活生生的打死了,那樣的血腥與狠厲,為電影之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那一刻李森的猩紅的眼,不免讓人想到之後他伸向自己妻子的那一把刀。

他們回到繁華的香港之後,李森接不到活,只能靠救濟金度日,而曉玲這個在鄉下一無所有的女人,卻能在大城市香港混得比他好,婚姻之中的巨大落差,常常讓他感覺抬不起頭,他急切的需要在什麼地方找回自己的自尊和那種對於婚姻完完全全的掌控感。

對一個生活在底層的男子來說,暴力似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最好方法,他需要在曉玲的身上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他毆打她、強暴她、拿出刀子刺在她身邊的枕頭,他逼迫阿玲喊著:"沒有你,就沒有我的一切。"

為了婚姻和孩子曉玲選擇了忍讓,然而暴力的滋生和肆無忌憚,往往是受暴力者的忍讓與不反抗,憤怒之下,李森將曉玲和兩個女兒趕出了門,母子三人只好逃到了庇護中心。

然而在這裡,曉玲面對詢問時卻說:"我先生姓李",在痛苦與掙扎之中,她仍維護著丈夫的尊重與體面,或許這個謙卑的女人,仍舊還愛著那個讓自己遍體鱗傷的男人。

李森和大多數家暴的男子一樣,憤怒上頭時拳打腳踢,不過多久就又轉過來認錯,信誓旦旦,誠懇異常,回過頭來卻依舊是變本加厲的拳打腳踢。

李森似乎吃準了這個柔弱而善良的女人,用愛情的名義一次次傷害,直到最後這個女子終於下定決心離開,但是她卻再也離開不了了。

"復活節的前一天,她終於咬緊牙關,決定離開她男人"然而李森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不毫不猶豫的將那把罪惡的刀伸向了曾經愛著的女子,然後殺害了自己的兩個女兒,最後血紅著眼將刀刺向了自己的身體,電影以這樣慘烈的方式結束,同生共死,這樣古老而血腥的愛情祭祀方式,在現實世界真真切切的上演。

3.愛情中的依附往往會造成婚姻中的悲劇

大多數愛情的開始往往是溫情的,他們也曾經是眾人羨慕的一對,他們取得了父母的同意,他們曾在雨中真切的表露過真心,男人幫女人擺脫了困境,女人嫁給了男人,一切看上去順理成章而又美滿。

可是故事的開始就隱隱顯露出罪惡的深淵,他們的愛情是在一種不平等的依附關係之中開始的,曉玲並沒有給予李森任何實質性的東西,而且她也給不了,而李森卻給曉玲的家庭帶去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不平等的關係發展成為後來婚姻裡奇怪卻又鮮明的階級感。

一開始李森就是凌駕於曉玲之上的,他其實是看不起來自鄉下的曉玲的,哪怕自己也不過是城市之中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這種失敗的落差感與婚姻之中的凌駕感,讓他有一種危機,這種危機感促使他必須時時刻刻徹徹底底的掌控曉玲。

愛情之中最害怕的是依附,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雖然聽上去不怎麼好,在婚姻之中,其實是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必要的,只有相互平等與獨立的愛情才能獲得尊重,彼此尊重才能使一段婚姻真正美好的走下去。

然而未曾受過教育的曉玲壓根不明白這個道理,她是不知道獨立人格存在的,甚至在向最親的人訴苦時,她甚至會覺得"哪個丈夫不打自己的妻子?"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曉玲其實是知道李森在香港有家室的,但是她選擇了一味的忍讓,他對李森的順從其實是一種害怕失去的外在表現,換一種說法就是她壓根離開不了李森,一個女人離開了男人活不下去聽上去可笑,卻也是社會赤裸裸血淋淋的現實。

曉玲其實也嘗試過求助,但她的幾次求助最後都不了了之了,社會對於家暴是一種忽視狀態的,不管是她自己還是這個社會都無法把曉玲從這種帶有依附關係的婚姻深淵之中拉出來,這才是電影真正的悲劇存在。

當時的社會環境加上曉玲自身的妥協與忍讓,最後發展為徹頭徹尾血淋淋的悲劇。許鞍華這部電影傾注了對於社會和現實以及人性的思考,到底以怎樣的方式和姿態來面對婚姻與愛情?這是值得人思考的。

愛情,不只是依附,曉玲不過是一個影子,她真實而又如影隨形的存在於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影射著現實社會的悲劇與慘烈。

相關焦點

  • 《天水圍的夜與霧》:愛情中的依附往往會造成婚姻中的悲劇
    《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這樣一部殘忍的電影。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個慘絕人寰的案件,一名男子親手殺害了自己的妻子與女兒之後自殺身亡,這就是震驚全國的&34;。同年6月底,導演許鞍華去祭拜死者,同時收集了相關資料,拍攝成了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天水圍的夜與霧》是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為藍本拍攝的劇情片。
  • 深度解讀《天水圍的夜與霧》:悲劇的釀成,不止只有家暴者一人
    今天,我們來說說婚姻中最咬牙切齒的事——家暴。不知你是否經歷過家暴,不知你是否覺得家暴離自己的生活很是遙遠,但不可否認有許多人正遭受著家庭暴力。家庭暴力,儼然成為社會話題。圍繞家暴的國產影視作品,腦海裡能想到的就有兩部。《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扎紮實實的童年陰影,一想到馮遠徵這個人就引起不適。
  • 《天水圍的夜與霧》:白襯衣下的黑胸罩
    《天水圍的夜與霧》很容易讓觀眾聯想起許鞍華早年的代表作《瘋劫》,同樣的婚姻愛情悲劇、同樣的女性視角敘事——《天水圍的夜與霧》在不經意間向我們提醒:許鞍華是為數不多的堅持到現在還在創作的香港新浪潮主將。
  • 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9)
    導演: 許鞍華編劇: 張經緯 / 羅啟銳主演: 任達華 / 張靜初 / 羅慧娟 / 覃恩美類型: 劇情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上映日期: 2009-03-22片長: Hong Kong: 122 分鐘又名: Night and Fog天水圍的夜與霧的劇情簡介
  • 《天水圍的夜與霧》 | 一場家暴變滅門的慘劇
    我以為撥開濃霧就能看到光亮找到救贖沒想到我不僅在霧裡我還在夜裡——網友 禾一最近看了一系列的小眾電影,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許鞍華導演執導的《天水圍的夜與霧》。更令人駭人聽聞的是本片改編自2004年發生在香港天水圍的真實事件。天水圍,這個被香港遺忘的角落,不僅距離城市中心遠,還是眾多底層小人民聚集的地方,政府80%的公屋都在天水圍搭建。夜與霧,看似毫不相干,但它們都能讓人看不清眼前的事物,都能讓人身處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之中。
  • 《天水圍的夜與霧》:解讀影片背後的親密關係及家庭衝突
    《天水圍的夜與霧》這是一部由許鞍華執導的劇情片,同時於2009年5月在中國香港正式上映,影片的劇本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思。雖是一部揭露家庭衝突的影片,但裡面講述的親密關係和家庭暴力又是那麼似曾相識,因此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相關思考。
  • 香港:《天水圍的夜與霧》
    發生滅門慘案的2004年,元朗領取綜援個案近3萬宗,天水圍佔了一半;天水圍的自殺率也是全港最高香港導演許鞍華在探訪天水圍後,拍攝了一部以2004年滅門慘案為原型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案情。不過片中的人物形象則是綜合了當時很多具有相同處境的人物而塑造出來的典型人物形象。
  • 《天水圍的夜與霧》天水圍一家四口滅門案真實事件改編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從《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對於平淡日子中愛的傳遞到《天水圍的夜與霧》中對於家庭暴力、外埠新娘、底層市民生態的描述,導演的視角一直在變化,但關注的核心依舊是底層的人們
  • 以《天水圍的夜與霧》為例,解讀影片背後的親密關係及家庭衝突
    《天水圍的夜與霧》這是一部由許鞍華執導的劇情片,同時於2009年5月在中國香港正式上映,影片的劇本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引人入勝的同時又發人深思。雖是一部揭露家庭衝突的影片,但裡面講述的親密關係和家庭暴力又是那麼似曾相識,因此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和相關思考。
  • 舊影感悟:《天水圍的夜與霧》
    《夜與霧》是阿倫雷乃的名作,後來日本大島渚拍攝了《日本夜與霧》,夜和霧成為人性黑暗的代名詞。許鞍華是我喜歡的導演,她的電影市井和詩意總是能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次也不例外。  媒體總是會將這些事件歸結為某個社會根由,而文學和電影,關注的是那個看不見的黑暗的區域。沒有人知道王曉玲從四川淳樸的鄉村來到繁華都市,是如何成為一個以色相來換取生活的人,這樣的故事有成千上萬。但是,王曉玲顯然不是我們概念上的「墮落者」,她有夢想,而當李森在她生活裡出現後,她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愛給了他。
  • 《天水圍的夜與霧》:看起來恐怖吧,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如果說《天水圍的日與夜》是許鞍華給香港底層小人物編織的一出童話的話,隔了一年拍攝出來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就是一場典型的給底層人物的醒世錄。它用一個真實改編的案件為切入點,在構建和解析底層居民如何應對整個經濟環境萎縮下的困頓和自我平衡。雖然,在內地觀眾看來,這種解析還是站在香港本土居民的立場上,在給自己找理由。
  • 《天水圍的夜與霧》原型,天水圍滅門慘案,男人把一家人養肥再殺
    《天水圍的夜與霧》是導演許鞍華天水圍系列的第二部,這個案件是根據04年天水圍一部真實的案例改編,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這位金姓母親來自於四川,而當年的6月底時許鞍華便去拜祭死者,並搜集相關資料,把這個案件拍成了
  • 許鞍華為我們重現了這場人間慘案——《天水圍的夜與霧》
    2008年,香港導演許鞍華在拍攝了《天水圍的日與夜》之後。在當時引起了一陣轟動,因此2009年,許鞍華的「天水圍」系列第二部《天水圍的夜與霧》得以上映。對比一下兩部電影,基本上走的都是極端。前者是展現一種人群中間難以尋覓的「善」,而後者則是著眼於在整個社會中存在的那些徹徹底底的「惡」。其實導演之前是想將這個系列的作品拍成一部電視劇的。但是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放棄了。現在看來,最後成型的這兩部電影其實更具備現實意義。
  • 周末電影之《天水圍的夜與霧》
    香港天水圍發生了一件令人慘不忍睹的血案
  • 如何破解《天水圍的夜與霧》: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介紹勒索方式多變,情感敲詐是敲詐中最薄弱的一種。香港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告訴我們大屠殺背後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香港著名街區天水圍,一年之內,這個街區發生了一場大屠殺,為了一個年輕的女人和她的兩個孩子,兇手殺死了受害者然後自殺了,不料,兇殘的兇手不是別人,正是這個家庭的主人,兩個孩子的父親和年輕女子的丈夫。
  • 《天水圍的夜與霧》:父母懦弱,自我虛榮,婚姻的不幸早已註定
    圖片:源自網絡關於2009年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悲情電影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根據真實事例改編」,這部電影的原型是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的滅門慘案,比起童年陰影安嘉和,任達華老夫少妻的組合,必然會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李森懷疑王曉玲出軌,為了看管住妻子,他每天守著妻子上班的茶餐廳,一坐就是一整天。
  • 《天水圍的霧與夜》:扭曲而陰暗的人性,這部電影呈現得淋漓盡致
    許鞍華2009年的電影《天水圍的霧與夜》由任達華和張靜初主演,講述了一個大陸女孩和香港男人結婚後發生的悽慘故事,更可悲的是,這個故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今天我就來講講這起事件。金淑英和李柏森的事被改編成了一部電影,叫做《天水圍的夜與霧》許鞍華導演,任達華與張靜初主演,很值得一看。
  • 豆瓣日曆 2020年11月25 日《天水圍的夜與霧》
    今日主題影片:《天水圍的夜與霧》。 《天水圍的夜與霧》(英語:Night and Fog)是2009年許鞍華導演的電影,其同系華語電影還有《天水圍的日與夜》,不過電影風格各異。故事內容是以倒敘法講述一宗在香港新界天水圍發生的家庭倫常慘劇。
  • 2004年震驚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改編電影,《天水圍的夜與霧》
    創作背景2004年,天水圍發生了一起慘絕人寰的「一家四口滅門慘案」,一名男子殘忍的殺死妻子及兩個女兒後自殺身亡,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