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凌晨北京下雪了,雖然不是很大,但起碼地面上有了明顯的積雪。所以決定送完老婆大人上班後直接奔赴頤和園,看看能否拍拍雪後的頤和園,順便繼續我的鏡頭測試和實拍。今天登場的是蘇聯製造的Jupiter-8 50/2 L39旁軸用標頭。
運氣還算可以,到達頤和園的時候天氣放晴了,難得看到遠處的玉泉山塔在似乎雪山的映襯之下這種景色!不過地面上的積雪已經基本被打掃乾淨或者是融化了,只有樹枝上積雪還勉強在不斷上升的氣溫中做著最後的掙扎。
等到了智慧海的時候,這裡的積雪已經變成了地上的積水,不過倒是正好可以拍幾張積水中的倒影!
我看到的資料稱,這枚Jupiter-8 50/2鏡頭是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仿製德國蔡司Zeiss Sonnar 50/2鏡頭而來的。蘇聯當年生產的J-8 50/2共有兩種接口,分別是Kiev/Contax口,和LTM口 (英文Leica Thread Mount的縮寫,通常又被稱為L39螺口),我今天測試的這枚就是L39口的。
該鏡頭的鏡身大致可以有黑色和銀色兩種,其中銀色的通常為早期鏡頭,後期的則基本就是黑色了。上圖中可以看到鏡身上的產地用英文標明了為蘇聯(Made in USSR),USSR是英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的縮寫。
這款J-8 50/2應該是目前能買到的最便宜的Sonnar結構的旁軸鏡頭了,L39口的大約在300元左右,Kiev口的因為通用性差一些,價格應該還會更低一些。從前、後鏡片表面的顏色來看,這枚J-8 50/2鏡頭肯定是有鍍膜的,但應該不是多層鍍膜。因為蘇聯多層鍍膜的鏡頭上通常會用MC(應該多層鍍膜Multi Coating的縮寫)進行標示。
這枚J-8 50/2鏡頭為三組六片,光圈值為F-F22,共八檔,最近對焦距離為1米。
原裝鏡頭蓋上的標誌,應該是當年蘇聯克拉斯諾戈爾斯克光學機械廠(Krasnogorsk Mechanical Plant,簡稱KMZ)生產的的標誌。
前面已經說了,我測試的這枚Jupiter-8 50/2鏡頭為L39後口,所以通過L39轉Next轉接環轉接到Sony A7上使用。
相機自然還是那臺Sony索尼微單A7了,實拍時設置為A檔光圈優先模式,手動峰值對焦。近景為最大光圈F2,遠景則是F8。因為是中午前後測試的,當天北京的天氣非常好,所以大部分情況下ISO我都設置在了50。
此次拍攝以雪景為主,所以根據「白加黑減」的測光原則,將曝光補償增加了1/3檔,而之前我都是完全用相機的內側光的。根據拍攝主體的實際情況,部分圖片拍攝的為黑白圖片。黑白照片是在相機中直接設置為拍攝黑白圖片,並非先拍攝彩色後轉為黑白的。
我的想法是我只實拍,但不會給出我對某個鏡頭的評價。因為所有的評價,都是帶有個人主觀性在內的,容易對他人產生可能的誤導。所以,具體的評判,各位還是自己根據圖片自己做出吧。當然也有可能各位覺得我拍的照片實在是太爛了,我只能說聲抱歉,那是因為我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並不是某個鏡頭的問題。
作者: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