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大河劇的題材再度回到了戰國時代。2016年大河劇《真田丸》中,號稱「日本第一強兵」的真田幸村(信繁)首度成為大河劇主角,劇集前半程描繪信繁之父昌幸帶領真田一族在戰國烽煙亂世中,以有限的實力,憑藉才智周旋於諸雄之間,艱難生存,其間甚至不乏反覆無常,背棄信義之手腕。信繁也在對父親敬畏交加的矛盾中不斷成長,尋找自己所信奉的義理。
名導演&編劇三谷幸喜執筆感召力驚人,堺雅人為飾演真田幸村執意放棄了《半澤直樹2》,配角陣容也搞起明星轟炸的策略,草刈正雄、大泉洋、長澤雅美、高淳子、黑木華、木村佳乃、松岡茉優和吉田羊組成真田一族;戰國諸勢力中也不乏內野聖陽、小日向文世、遠藤憲一、鈴木京香和竹內結子等大牌身影。劇集前半部頗有三谷的標籤風格,「畫風」全然不同於近年來大河劇或熱血或煽情的風格。三谷不時對戰國大人物進行幾近漫畫式的調侃,而大量笑料放在命運無常的戰國亂世之中,又常常透出一絲黑色幽默卻又不失熱血的底色。劇中昌幸在信濃豪族中的對頭室賀正武「閉嘴!黃口小兒」的臺詞更是一度成為流行語。然而隨著真田一族其後在時代浪潮中不得不面對一系列更加悲壯與無奈的戲劇性抉擇,可以想見,劇集風格將逐步加深其悲劇性,這在室賀正武之死的一幕中已經初露端倪。而信繁也將一步步認清自己的道路,懷揣揚家族之名於天下的雄心,迎接他最後也是最燦爛的戰役。
進入21世紀之後,大河劇仿佛進入了垂暮之年,收視率江河日下,連續五年下跌,2001年的《北條時宗》的收視率降至18.5%,與最高峰的《獨眼龍政宗》及《武田信玄》的接近40%相比,簡直是慘遭腰斬。為扭轉頹勢,2002年的《利家與松》開始,大河劇開始嘗試變革,該劇啟用人氣偶像反町隆史(飾織田信長)與松島菜菜子(飾阿松)夫婦共演,至於劇情上也距離史實甚遠,對主角前田利家個人的美化十分明顯,歷史上他側室成群,劇中就改成只有阿松一個妻子。
改走「偶像化」、「野史化」路線的《利家與松》的收視率回升至22%。可惜這只是曇花一現,「大河劇開播五十周年」的《平清盛》(2012年)的收視率簡直慘不忍睹,居然只有12%,2015年的《花燃》也好不到那裡去,以相同的收視率與《平清盛》一道忝陪末座。
真田信繁與豐臣秀吉(小日向文世飾)。三谷幸喜執筆的本劇有著強烈的喜劇色彩。
今年的《真田丸》重新回歸到正史路線。這從主角的名字就看得出來,編劇三谷幸喜表示:(真田)「幸村」之名不見於戰國文書,故而「信繁」之名將貫穿始終,而且「真田十勇士」之類虛構的人物也不會出現,這樣對歷史的負責態度對於老牌大河劇粉絲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而《真田丸》的第一集片頭就用 3D地圖第一次直觀地展示出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天下布武」的強大實力,而這個地圖得到了光榮(KOEI)公司的大力贊助——就是電子遊戲《信長之野望14》裡的3D地圖,這種直觀化的展示也增強了觀眾對於故事的代入感。
這並不是三谷幸喜第一次擔任大河劇的編劇,2004年的《新選組》同樣由他執筆(《真田丸》主演堺雅人正是當年出演《新選組》「山南敬助」一角而受到關注的)。當年的《新選組》雖然收視率一般(17.4%),但劇情帶有大河劇中罕見的輕喜劇元素,這一特點在《真田丸》更是被發揮得淋漓盡致。第一集裡,面對織田氏的大兵壓境,武田家的重臣穴山梅雪慷慨宣誓:「孤乃御一門眾筆頭(家族頭領),孤在武田乃安」,說完投靠德川家康去也。另一位重臣真田昌幸(真田信繁之父)則說:「淺間山不噴發,武田家則安泰」,結果轉眼就給出了淺間山大噴發的鏡頭……至於第五集中德川家康在「本能寺之變」後令人忍俊不禁的逃亡,也可以說是徹底顛覆了大河劇中那個老奸巨猾的腹黑高手的形象。
面貌一新的《真田丸》最終能否在收視率上打個漂亮的翻身仗現在還不得而知,但史實上的真田家與劇中的遭遇一樣悲催卻是確鑿無疑的。雖然在劇中,真田昌幸被一口一口尊稱為「安房守」,聽起來很唬人,但實際上真田家只是信濃諸多「國人眾」(地方豪族)之一。雖說其地盤不小——包括信濃的小縣郡的本領真田鄉及隔壁的北半個上野,但實際上,一直到現在,群馬縣(上野)北部都是欠發達的地區,更別說四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了。天正年間的北上野,也就沼田和巖櫃算是倆比較像樣的城(或許也可以算是沼田城的支城名胡桃城),其他地方基本上就全是山了,連個砦都沒有。而上野北部山區連個像樣的地方豪族都沒有,所以來自信濃的真田家佔了兩個據點,看上去卻好似是佔了整個北上野。
按照日後江戶幕府年間的標準,石高(糧食產量,大名、武士封地或祿米的基準)在1萬石以上,承擔軍役250人就可以稱為大名,可想而知作為「國人眾」的真田家勢力是何其弱小。當時的真田家甚至連大名的資格都不具備,卻要在所依附的武田氏覆滅之後面對四面八方的有力大名,北面的上杉氏,東面的北條氏,南面的德川家,哪一個真要起了吞併之心,都不是真田氏的軍力所能硬扛的,夾縫中的生存的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考驗著真田昌幸的處世智慧與手腕。為了在亂世中存續,真田昌幸不斷地改變姿態,轉換效忠對象,以致被日後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稱為「表裡比興之人」(表裡不一,為明哲保身反覆投靠)。
不過,真正使真田家聲名鵲起的是兩次上田城之戰。1583年,真田昌幸在上田盆地臨近千曲川的伊崎山築起新的居城,是為上田城。1585年,真田昌幸在此以2000兵力擊破德川家康的大將大久保忠鄰率領的7000大軍,真田軍以死亡四十人的輕微代價殺掉德川軍1千多人,其中大久保忠鄰三個兒子全部陣亡,戰死有名武士300多人。直到半個世紀後,大久保家族的人寫書還稱真田家為恐怖的一族。十五年之後,整個日本分裂為東軍西軍兩大陣營,真田昌幸再施手腕,自己與次子信繁加入西軍,長子信之則加入東軍。兄弟父子同室操戈固然無奈,卻也是保全真田家的唯一辦法——無論東西軍哪方獲勝,真田家都有人站在勝利者一邊。戰端一開,又是在上田城,真田昌幸以區區2500士卒,將德川秀忠率領的3.8萬大軍牢牢釘住,使之未能趕上決定日本命運的關原大戰。然而西軍在關原的失敗,使得上田城的奮戰成為無用功,戰後真田昌幸、真田信繁父子被流放到九度山,1611年7月,真田昌幸抱憾去世,享年 64歲。
雖說兩次上田城之戰的勝利其實應該算在真田昌幸頭上,但在當時世人眼裡,真田信繁畢總歸是「兩次擊敗德川家」的名門之後。到1614年,一直處心積慮尋找消滅豐臣秀吉之子秀賴的德川家康終於覓得機會,把「國家安康」解釋成「將『家』、『康』斬斷」,用這種卑劣的文字獄藉口挑起大阪之戰,不甘坐以待斃的豐臣方廣招天下浪人,在九度山的真田信繁成功擺脫監視,懷著「有朝一日必取兩代將軍之首,揚真田之名於天下」的信念進入大阪,成為豐臣方眾人倚賴的柱石。
不過,信繁主張出城野戰的思路未被認可,最終豐臣方以「籠城」死守應對德川從全日本調集而來的三十萬大軍。而在大阪城「南三之丸」南面建造的防禦城堡「真田丸」則是信繁戰術上的得意之作——這座被稱作「真田丸」的扇形城砦位於大阪城南,三面挖掘了壕溝,樹立了雙重的柵欄,城中設置了箭塔、望和樓閣,每一點八米就開了六個槍眼,成為一座堅固的防禦工事。「真田丸」在1615年初的「大阪冬之陣」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使得前來進攻的德川軍損兵折將兩千多人,以豐臣方守城獲勝而結束的「真田丸」攻防戰也是「大阪冬之陣」中最激烈的戰鬥。
但使真田信繁真正名揚天下的是不久後的「大阪夏之陣」,捲土重來的德川軍有十五萬之眾,而豐臣軍只有五萬,由于堅固的城牆(包括「真田丸」)在此前的和議中已經損壞,豐臣軍只得野戰以求勉強一戰。1615年5月7日,德川、豐臣兩軍一南一北,與大阪城南的天王寺——岡山口一帶展開決戰。真田信繁率領 3500名紅盔紅甲的騎兵,突破德川軍的層層阻擋,如烈焰一般撲向德川家康的本陣,迫使家康倉皇后撤,據說家康在窘迫之時甚至想到切腹。但老奸巨猾的家康在逃跑時下令放倒了帥旗,使得豐臣軍無法找到他的位置,終於使得真田信繁的衝擊功虧一簣。到下午4點左右,真田軍在數量佔絕對優勢的德川軍圍攻下全軍覆沒,真田信繁戰死,時年 48歲。雖然他最終未能扭轉大阪之陣的戰局,但為自己贏得了「日本第一強兵」的讚許,求仁得仁,死得其所。
如您喜歡本圖文請轉發朋友圈,感謝廣大讀者的支持。
推薦閱讀:
遲到的送別
真實與虛幻——渺生見滄海
伍迪·艾倫:我想銷毀我的大多數電影|最新訪談
【日劇】《小小食雜鋪》:去日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