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熟悉日本古代史,最簡便的方法是打遊戲戰國無雙什麼的,或者看大河劇。
日本NHK每年出品一部五十集左右長度的大河劇,是雷打不動的傳統。有點像影視化的歷史教科書。
《真田丸》是2016年度大戲,主角是有「日本第一兵」之稱的真田幸村。
編劇是以喜劇兼群戲擅長的三谷幸喜。不同於傳統大河劇那種拖沓狗血的路數,三谷筆觸自帶幽默解構,給真田幸村這位戰國末期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帶來幾分跳脫自由。真田幸村
真田幸村,日本戰國時代出名智將真田昌幸的次子,本名真田信繁。他哥哥信幸是家中長子,因為昌幸自己兩位長兄早早戰死,為求吉利,喚長子信幸為源三郎,喚次子信繁為源次郎。沒錯,真田昌幸就是這樣思路精奇,永遠不按牌理出牌。
真田昌幸~~~~全劇第一內心戲豐富人物
雖然說源次郎才是《真田丸》全劇第一男主角,但在前三十八集其父昌幸沒死之前,他的風頭基本都被幾個老一輩戰國人物搶光了。年輕的他,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個歷史的旁觀者。
但其實,這才更接近歷史的真相不是嗎?
哪兒有那麼多從出場到落幕都集萬千矚目於一身的「主角」?
站哪個隊呢?~~~~抽籤決定?
真田昌幸論排兵布陣,是公認的第一流人才。但如果把戰國末期的時局比做牌桌的話,他的手氣太差,不僅總摸到差牌,下注的眼光也是衰到極致。
原本好端端輔佐一代戰神武田信玄的兒子勝賴,可惜戰二代用人眼光不行,內部總出叛徒,昌幸各種戰術建議都不被採納,勝賴最終被織田信長打敗,地盤也丟了,人心也散了,只好剖腹。勝賴歿。
家主身死,真田昌幸只好帶著一家老小回到家鄉信濃。在這裡,他連個大名都沒混上,只是當地武士們國眾的頭兒,一邊要防著不服自己的武士們鬧事,一邊還要在緊鄰的兩大家族上杉和北條之間尋求平衡。
兩大家族都不是吃素的,都希望真田昌幸俯首稱臣,一跺腳,昌幸投靠了最大的大佬織田信長,沒想到,本能寺大火熊熊燃燒起來了。織田信長歿。
織田一死,群龍無首,甲信地區變成了德川和北條家爭奪的一塊肉,而真田家的領地就被這兩個大名夾在中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真田昌幸斷不能讓家族在雙雄爭霸中成為犧牲品,為了真田家的生存,他讓弟弟充當了類似雙面間諜的身份,刺殺上杉大將,引嫌疑向北條。他自己陽奉陰違,先借北條力量驅走織田生前安置在甲信地區的重臣,又挑唆上杉出面和北條相鬥,可惜上杉恪守道義不願出戰。昌幸一計不成,又借德川家康對抗北條。此番種種苦心經營,為的就是給真田家族爭一個在甲信地區的話事權。
真田昌幸,被豐臣秀吉概括為「表裡比興之人」,這個評價類似於兩邊倒的牆頭草。但綜合戰國末期那個時代,豐臣秀吉此言,對昌幸為人褒義大於貶義。
一切為了家族!真田昌幸這隻老狐狸每每坐在棋盤前,手捏核桃,沉思謀劃的神態,又好笑,又令人肅然起敬。
這就是亂世裡稍有抱負之人苦苦掙扎的真實寫照。屢敗屢戰,屢戰屢敗。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一直到豐臣秀吉死後,昌幸敏銳覺察到即將天下大亂。他果斷地把膝下兩個兒子分在兩個陣營:長子信幸娶了德川家康重臣、戰國第一猛將本多忠勝之女松姬,所以,信幸去輔佐德川家。次子信繁在大阪近身服侍豐臣秀吉多年,和豐臣家遺孀茶茶,權臣石田三成交好,所以,昌幸決定和小兒子領兵,站在石田一方。犬伏一別,從此父子三人,一方投東軍,一方投西軍,各屬兩大陣營,戰場上兵戎相見,再無火塘邊把酒言歡之日。
雖然真田父子主持的第二次上田合戰贏了,但關原合戰的戰場上,石田一方輸了。德川家康佔據上風。真田父子作為戰敗一方,僅保住了性命,被放逐偏遠荒涼的九度山。昌幸最終死在這裡,臨死前他心心念念的主公,是武田信玄。那場戲真讓人淚目,垂死病中驚坐起,鐵馬冰河入夢來。
真田昌幸,扮演者草刈正雄是日美混血兒,帥了一輩子
另一對搶走男一號風頭的是德川家康和豐臣秀吉。
「烏龜」德川的能忍耐,不善打仗擅長跑路的喜感,每次出場都吸引眼球。「猴子」秀吉中年時獨攬大權的意氣風發,獨斷專行,晚年時越發昏聵暴虐,臨終時的苦掙與不甘,小日向文世演出了一代關白從盛年到衰年的年齡感轉變。
生在武士家身為次子的源次郎,原本的人生路就是老實本分輔佐兄長信幸,在各位兵多將廣的大名之間縱橫捭闔,為家族保全一塊得以繁衍生息的地盤。就如他的叔叔信尹那樣,為了家族利益,成為兄長手中一把刀,時而投靠強者,時而背叛朋友,一生都是棋盤上一枚棋子,被大勢所裹挾,身不由己,忍辱偷生,隨波逐流。
源次郎和叔叔真田信尹
當年少源次郎說「我的理想是和叔叔你一樣」時,得到的回答是「不要做我這樣的人。」
上杉景勝
被當做人質送到上杉家,目睹家主上杉景勝恪守仁義,寬厚待人,源次郎心嚮往之。哪知道好景不長,景勝被迫「上洛」,親身去大阪表示臣服於豐臣秀吉。他把源次郎留在大阪,並留下一句話「不要做我這樣的人。」
大阪城,源次郎作為豐臣秀吉身邊的馬回眾,親眼看到豐臣位升關白後日趨驕縱專橫,身邊逐漸眾叛親離的嬗變。
「我是豐臣秀吉。」~~~~人生若只如初見
他只是一個旁觀者,看到惡女茶茶如何一步步上位,像一把鋼刀離間豐臣秀吉身邊無數親隨故交。
惡女茶茶
他只是一個旁觀者,看到石田的忠誠並沒有遏制眾叛親離的發展勢頭。
低情商的石田三成
他只是一個旁觀者,看到野心勃勃的北條氏政起兵造反,被豐臣秀吉帶領全國大名圍城,開城投降後吃一碗平生最心愛的茶泡飯,決意剖腹自殺。
愛吃茶泡飯的北條
北條臨死前一段戲寫得極好,他那幾個老對頭都來了,德川家康,真田昌幸,上杉景勝。都是打了一輩子仗互有輸贏的人,這個時候反而齊心勸北條不要自殺,要給自己留一條生路。昌幸說的話最妙:「你想死就死吧。但活著接下來可以看到更多精彩的事情呢。」
但心高氣傲的北條還是選擇去死。在此之前圍城歲月時他怕敵人來刺殺,不敢洗澡,為遮掩身上臭氣,重敷香粉,故作輕鬆,踢蹴鞠嬉戲。人生艱難,全靠演技。
源次郎一直都是一個歷史的旁觀者。包括和父親一起選擇站隊,與其說他為了信守對逝去的豐臣秀吉所做的託孤承諾,不如說他是為了守住自己摸索出來的身為武士的信義之道。
接下來,兵敗,在兄長的努力下保全性命,放逐九度山十四年。
這十四年,是失意,是蟄伏,是潛龍在淵,是臥薪嘗膽,是尋找內心那個真實自我的必經之路。
九度山歲月,窮困潦倒,要靠販賣真田結賺錢養家
在維持了十四年的太平後,德川家康年過古稀,既然已歲月無多,那就必須要為後代剷除眼中釘豐臣氏。所謂開戰理由可以說簡直無賴——豐臣氏所鑄大鐘的銘文中有一句「國家安康」,幕府指責其中將「家」和「康」分開寫,是在詛咒家康將身首異處,有加害之心——這理由顯然非常荒唐,但正因如此荒唐,也算從另一個角度傳達了家康的決心:老子並不是來講道理的,這次就是要滅了豐臣家。
面對兵臨城下的德川大軍,豐臣政權開始了最後的掙扎,先是向各地大名廣發文書,然而沒有一個大名敢於出面支持。無奈的豐臣秀賴和母親澱殿(即「茶茶」)只得拿出豐臣秀吉留下的巨額財富,開始向全日本的浪人們廣發英雄帖,此舉得到了十分積極的響應,大批浪人應徵而來,很快大阪城就匯聚起了十萬「烏合之眾」,這些浪人有不少只是為錢而來,也有一部分則是關原敗將,這次是為了向德川軍復仇。
已經更名為真田幸村的源次郎,重返歷史舞臺的中央。他抱著必死決心回到大阪,率領一眾浪人武士,建造防禦工事真田丸,帶領三千赤備軍迎戰德川家康大軍。
大阪冬之陣,大阪夏之陣,勝也好,敗也好,都改變不了豐臣家覆滅的命運。其實,自己輔佐的茶茶母子幾斤幾兩,一堆豬隊友拖後腿,真田幸村心裡自己應該有數吧。他只是為了自己而戰。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路德川軍開始向著本陣靠攏,真田軍被圍死,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進攻,傷亡愈發慘重,真田幸村自己也已體力殆盡,渾身是傷,最後帶領殘兵退入安居神社據守,終被德川軍攻克,真田幸村戰死,享年四十八歲。壯烈戰死,應該是他暗暗期望的人生歸宿。
真田家長子真田信幸藉助嶽父本多忠勝的力量,為保護真田家做出了巨大努力。為表達對德川的忠誠,信幸捨棄了父親的「幸」字,改名「真田信之」。他沒有辜負父親的囑託,他保全了真田家族,並成為一方大名。真田信之先後侍奉了德川家四代,和他同時代的人都一一逝去,他頑強地活著,活過了所有人,熬過了亂世,一直活到九十三歲,安然離世。
哥哥如熒熒燭光,綿綿不絕。弟弟如絢爛煙花,燦爛後歸於死寂。兩種人生際遇,兩種應對亂世的活法。
「處於不定塵世中,誰人能知來日兇,我輩之事造化弄,猶如萬物逝匆匆,莫要記懷淚滿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