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31日紅白歌合戰上,堺雅人和長澤雅美打情罵俏的畫面還記憶猶新。一轉眼,他倆主演的大河劇《真田丸》已經播出大半年了。
《真田丸》海報從某種意義上說,《真田丸》是NHK放手一搏的作品。而它的成與敗,也成為了今天日本電視圈的一個縮影。
《真田丸》是日本放送協會(NHK)從1963年開始的年播古裝電視劇系列(也就是俗稱的「大河劇」)的第55部。
該片的時代背景為大河劇最愛的日本戰國時代。它以主人公真田信繁(堺雅人 飾)為核心,講述了從織田信長去世到德川家康一統天下這一歷史時段,戰國群雄之間的橫縱聯合。
堺雅人飾演主人公真田信繁。該劇劇名並沒有按照大河劇的偏好直接使用主角真田信繁的名字,而是用了「真田丸」這一語帶雙關的名稱。
一方面,真田丸在歷史上是信繁在1614-1615年的大坂之戰中,為迎擊德川軍進犯而在大坂城南修建的堡壘的名稱,這與全劇的高潮相呼應。
另一方面,「丸」字在日本常被用來命名船隻。「真田丸」隱喻了真田一族作為夾在一眾大國之間的小國,在戰國亂世中的艱難航程。而這,也暗示了本劇結局的悲劇性。
《真田丸》劇照目前,《真田丸》已經播出了青春編(第1到13回)和大坂編(第14到31回)兩部分的內容。前者將焦點集中在這位 「日本第一戰士」的家族背景和成長經歷上。後者則展現了信繁是如何在與豐臣秀吉等大名的交鋒中,一步步成長為一個有情有義的勇士的。
而從8月24日播出的第32回開始,故事將加快節奏向大坂之戰這一影響日本歷史進程的戰役推進。
對於《真田丸》,NHK可謂使出了渾身解數。
在選角上,電視臺放棄了以往愛走的偶像路線,而啟用了演技派的雅人叔。
劇本上,NHK在2004年的《新選組》之後,時隔12年再次把三谷幸喜請來編寫全劇。
三谷幸喜此外,NHK還調動了全臺的力量來為本劇做宣番。兩位主演堺雅人和長澤雅美不僅上遍了NHK的各類談話節目,連旗下的旅行節目和紀錄片也根據《真田丸》每周播出的內容來採編相關環節。
NHK這種賭上「身家性命」的舉動也是出於無奈。相比於這兩年晨間劇的火爆,大河劇的收視率持續低迷。
2015年被眾人一致看好的、井上真央主演的《花燃》,其收視率更是破了大河劇的最低紀錄。該劇收視從2015年4月跌下兩位數之後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並最終在年末以平均12.4%收場。
《花燃》海報再往前看的話,2010年由福山雅治主演的《龍馬傳》之後,就再也沒有一部大河劇的年平均收視率可以上20%的了。
《龍馬傳》海報由於堺雅人和三谷的黃金組合以及NHK的傾巢出動,至少到目前為止,《真田丸》的「復仇」還算比較成功。
該劇第一集收視率就有19%,第二集突破了20%,到9月為止,基本沒幾集低於15%。這一好成績甚至還讓網上傳出了「堺雅人因為滿意《真田丸》收視,已經同意出演《半澤直樹》第二季」的謠言。
但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滿意《真田丸》的好成績。一些日本的劇評家和歷史研究者紛紛批判該劇偏離了真實的歷史。
這類批評其實在三谷幸喜編寫《新選組》的時候就曾出現過。當時三谷按照青春小說式的手法來刻畫新選組成員們的成長曆程,受到了許多人的質疑。
史實固然重要,但電視劇作為大眾娛樂產物,它要吸引的是儘可能大的受眾群體。反過來,像2011年的《江~公主們的戰國》和2012年的《平清盛》這些比較忠於歷史細節的大河劇,又被批判過於無聊和黑暗。真可謂眾口難調啊。
《新選組》海報這一矛盾背後,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是:NHK作為依法享受國家財政補貼的公共電視臺,為何如此在意收視率?
事實上,仔細觀察NHK這兩年在日本的發展情況,也就不難理解這一舉動了。
從2014年開始,安倍政府對NHK這一公共機構的監管日趨嚴格。通過指派臺長、修正贊助金制度等方式,政府試圖強迫NHK服從行政指令。另一方面,日本民間對於NHK強制上門徵收接通費等一系列做法的不滿由來已久。
在剛剛過去的東京都知事選舉上,甚至有候選人來自「保護國民不受NHK騷擾黨」。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位行政立場和提議都十分片面的候選人,最終竟然得到了2.7萬多張選票。普通民眾對NHK的反感,可見非同一般。
《真田丸》劇照在此背景下,NHK急於找到新的理由來為自己的存在正名。而以提高收視率為代表的深化市場化的操作,則成了一條最為方便的途徑。
只是就目前來看,NHK所做的還是把錢投到演員和服裝舞美等外在環節上。
如何真正在拍攝手法和敘事方式等更為重要的環節作出有效突破,可能是大河劇這種馬拉松式的電視形式,能夠再次發揮光芒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