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採訪中,主持人問高亞麟:你覺得中國演員的片酬高嗎?
高亞麟回答「這個事好像不用問我,跟全世界比比就行了,中國的演員片酬已經就是傲然全球了,許多人拿的片酬比世界影星都高,當然你當明星就去唄,會演戲嗎?」
高亞麟大家都知道,是著名演員,就夏東海那個角色已然成為經典,同時也是編劇,還是導演,更是製片人,《人民的名義》就是人家當總出品人和總製片人的大手筆。作為這一行的全棲明星,對這個行業的了解肯定沒得說。
作為一部正劇,《人民的名義》豆瓣評分高達8.3分,將近30萬人的評價中,五星好評就佔到了38.2%,4星好評43.2%。本劇沒有小鮮肉,基本都是徵戰螢屏多年的老戲骨,要是沒有黃毛的攪局,恐怕評分還要上一個臺階。許多觀眾讓黃毛坏了胃口,掃了興致。當然也有報導說,一下子整這麼多老戲骨來這麼一出群英會,老百姓常說的神仙打架,根本不可能,許多人都是奔著任務來的。這個我們無從考證,但是無論如何都抹殺不了本劇的成功,而這些成功就來自於老戲骨們對於角色的詮釋。
作為演員、編劇、導演、和製片人,這些任何一個頭銜,對於天價演員的吐槽都是可信的,但是高亞麟將這些畸形現象都推給演員本人,這就有點推鍋的嫌疑。
首先要明白天價演員是怎麼來的,畢竟現在是市場經濟,市場決定價格是最根本的規律。也就是說天價演員的 價格來自於買方和賣方共同推波助瀾下產生。
從影視製作市場的角色分配來說,製片方才是市場方,而演員方才是產品方。市場需求什麼樣的產品,產品方才能生產什麼樣的產品,流量明星大流行,是因為製片方需要這樣的明星,需要他們的顏值需要他們的人氣。一部戲不是靠演員來塑造角色,而是靠流量來塑造角色,演員僵硬的一笑,粉絲就哭瞎雙眼,演員軟弱無力的一招花拳繡腿,粉絲就感覺排山倒海天旋地轉,電視製作方根本不用特效,因為特效就在粉絲的心裡。摳圖對口型都不要緊,只要流量在,這些都不叫事。這是最為真實的寫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讓製片方看到了捷徑可走,一部爛劇,有一個小鮮肉就百病皆除,自己就可以坐在家裡數錢玩。何樂不為呢?為什麼要費盡心思弄劇本,磨演技?
很明顯為什麼中國影視行業會出現這樣的價格倒掛現象呢?其實還是來自於製片方的追求,對於許多影視劇組來說,選演員不是看演技,是看流量,你出那麼高的片酬不是買人家的演技,明知道他的或她的演技不值這個價,但是你就是願意出,為什麼?因為那些鮮肉身上帶著流量,你選擇流量是因為你對自己有了解,僅憑你自己的東西不能徵服市場和觀眾,那麼只有通過流量這個渠道來填補作品的大坑。說白了片酬虛高還是要製片方來背這口大鍋。因為如果你自己不去追求流量明星,而是按照自己的人物標準選演員,定角就看演技。自己不偏離一個真正的道,作為被動一方的演員方有怎麼會坐地起價呢?許多本應該屬於處理品的演員又怎麼會成為熱銷品呢?
製片方本來是消費者,是上帝的視角,據說吳京在拍《戰狼》的時候,就做了一回上帝,直接pass掉高價鮮肉流量明星,最終人家還是取得了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的寶座。這是製片方的一種自信。但是這是少數派。大環境是什麼?是製片方表面哭爹喊娘片酬高,私底下卻和小鮮肉眉來眼去。甚至不惜動用技術資金籤約小鮮肉,拆東牆補西牆粗製濫造糊弄觀眾。玩具布老虎上場拍動物世界的數不勝數。其實說白了就是無論是演員方還是製片方都有一個共識:流量的世界裡,傻子多得是!
所以演員天價這個鍋真的不應該演員來背,他們在這個過程只是一個產品,他們就像一個蘋果、橘子一樣等待別人的選擇,別人掏錢時他們不會大聲呼喊:我不值這個價。真正決定他們價格的是那些投資的金主,而最終買單的是觀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