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博·戲——青年健兒傾心古代體育文物展
【聚焦青運會】
正在福建博物院舉辦的「博戲——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展」10月19日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眾。參加第一屆全國青運會的部分青年健兒在這裡領略了中國體育文化的源遠流長。年輕的運動員們對這些「上了歲數」的體育古董非常感興趣。他們用眼光撫摸著體育的歷史,興致勃勃地討論著展品,驚嘆於古代體育運動所散發出的恆久的文化魅力。
本次展覽匯集了全國各地博物館和博物院220餘件文物,主題是追溯我國體育的起源,主要展品涵蓋史前體育、西周射禮、戰國兵器、漢代百戲、魏晉養生、唐宋運動、明清武術等方面。在展廳裡,既可以看到蹴鞠(足球)、擊鞠(馬球)、捶丸(類似於高爾夫球)等經典的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形態,也可以看到射箭、摔跤、武術、圍棋等體育運動在古代民間的發展歷程。
「我國傳統體育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身體文化活動形態,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面對一張張年輕的面龐,福建博物院研究員林丹作了形象的介紹。
在展廳中,有一塊不起眼的石碑,這是在福州屏山出土的唐代福州球場山亭記碑,為刺史裴次元於唐憲宗元和八年在福州修建馬球場時所立。碑文上記載了這個馬球場從選址到竣工的全過程,還描寫了當時福州的風物景觀,是極其珍貴的文物資料。
「這個唐代的馬球場面積有兩個足球場大小。」林丹介紹說,馬球當時不僅是一項娛樂活動,還是軍事訓練項目。「現代體育的發展是多源頭的,源自於生活、生產和戰爭,中國古代體育也是現代體育競技發展的重要源頭。」
「真想不到我國宋代就有足球了,不過它的名字叫『蹴鞠』。」16歲的足球運動員李誠很認真地咬著這兩個字的發音,顯得十分興奮。
張志強是來自山西的運動員,他在古代鋼箭鉞的文物前駐足良久,一字一句仔細地研讀著文字介紹。「古代的『君子』不但要知書達理,還要有嫻熟的騎射技藝。」19歲的張志強感慨地說:「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遠超過去。作為年輕運動員,我們不但要勤於訓練,還得認真學好文化知識,才能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此次展覽由第一屆全國青運會組委會文化教育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以及福建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寧夏博物院等聯合舉辦。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