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今天(11月24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
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重輪星芒紋銅鏡在此次展覽中亮相。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銅鏡文物幾乎覆蓋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1951年-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的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1951年至1952年在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周邊有52字銘文,其中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等吉祥語,因此常被稱作「中國大寧」銅鏡,成為中國最知名的銅鏡文物之一。
這面銅鏡鏡背鎏金,飾有羽人、玄武、朱雀、瑞獸雲氣紋等各種紋樣,周邊是一圈吉祥的銘文。「中國大寧」銅鏡集中呈現了中國銅鏡的特點:除了是生活用具,還被賦予吉祥寓意,同時也是中國鑄銅工藝和審美文化的物質載體。
此次古代銅鏡文化展,就從這些方面展示了銅鏡的各個面向。
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分別展示銅鏡在古代生活中的使用、銅鏡的歷史、製作與流通、藝術造型、中外文化交流等。
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其中,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弦紋銅鏡、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春秋鳥獸紋銅鏡、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河南洛陽唐墓出土的唐代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金代「承安二年」吳牛喘月故事銅鏡等著名文物均在展覽中亮相。
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背面有兩組武士鬥獸圖像,十分具有戲劇性。第一組畫面中,豹子飛身躍起,武士半蹲式防禦;第二組畫面中,原本豹身向前、尾巴在後的形象,轉變成豹尾衝前、豹身向後、回首張望,武士的姿勢未變。畫面生動,紋樣精美。
「吳牛喘月」是金代人物故事鏡中最常見的圖案之一。「承安二年」吳牛喘月故事銅鏡上部為天空,飾雲託月,下部為波濤起伏的河水,洲上臥一牛,翹首望月。金代的「吳牛喘月」紋樣還見於定窯、耀州窯生產的瓷器上。
此次還展出了一件東漢「田氏作竟」七乳四神羽人瑞獸紋銅鏡,鏡銘中的「田氏」,是鏡工之名。在兩漢三國時期,鑄鏡作坊有的已在鏡背銘刻匠師的名字,顯示了銅鏡的流通需求,成為當時的品牌。宋元時期,銅鏡市場化程度更高,出現大量類似「商標」的鏡銘。
展廳內設置了交互多媒體設備,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銅鏡知識。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銅鏡文化展,打破單純的文物、文字展示,運用動畫、多媒體互動等多種手段。例如,以館藏《千秋絕豔圖》為藍本製作了「古典人物主題牆」動畫,利用西漢「中國大寧」銅鏡和東漢「吳郡張元公」銅鏡等資源製作了交互程序的觸摸一體機。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