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寧」銅鏡出山,國博展出兩百餘件套古代銅鏡

2020-12-23 騰訊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今天(11月24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

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重輪星芒紋銅鏡在此次展覽中亮相。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時期,銅鏡文物幾乎覆蓋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1951年-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的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1951年至1952年在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周邊有52字銘文,其中有「中國大寧,子孫益昌」等吉祥語,因此常被稱作「中國大寧」銅鏡,成為中國最知名的銅鏡文物之一。

這面銅鏡鏡背鎏金,飾有羽人、玄武、朱雀、瑞獸雲氣紋等各種紋樣,周邊是一圈吉祥的銘文。「中國大寧」銅鏡集中呈現了中國銅鏡的特點:除了是生活用具,還被賦予吉祥寓意,同時也是中國鑄銅工藝和審美文化的物質載體。

此次古代銅鏡文化展,就從這些方面展示了銅鏡的各個面向。

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分別展示銅鏡在古代生活中的使用、銅鏡的歷史、製作與流通、藝術造型、中外文化交流等。

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其中,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弦紋銅鏡、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春秋鳥獸紋銅鏡、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河南洛陽唐墓出土的唐代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金代「承安二年」吳牛喘月故事銅鏡等著名文物均在展覽中亮相。

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背面有兩組武士鬥獸圖像,十分具有戲劇性。第一組畫面中,豹子飛身躍起,武士半蹲式防禦;第二組畫面中,原本豹身向前、尾巴在後的形象,轉變成豹尾衝前、豹身向後、回首張望,武士的姿勢未變。畫面生動,紋樣精美。

「吳牛喘月」是金代人物故事鏡中最常見的圖案之一。「承安二年」吳牛喘月故事銅鏡上部為天空,飾雲託月,下部為波濤起伏的河水,洲上臥一牛,翹首望月。金代的「吳牛喘月」紋樣還見於定窯、耀州窯生產的瓷器上。

此次還展出了一件東漢「田氏作竟」七乳四神羽人瑞獸紋銅鏡,鏡銘中的「田氏」,是鏡工之名。在兩漢三國時期,鑄鏡作坊有的已在鏡背銘刻匠師的名字,顯示了銅鏡的流通需求,成為當時的品牌。宋元時期,銅鏡市場化程度更高,出現大量類似「商標」的鏡銘。

展廳內設置了交互多媒體設備,讓觀眾更好地了解銅鏡知識。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銅鏡文化展,打破單純的文物、文字展示,運用動畫、多媒體互動等多種手段。例如,以館藏《千秋絕豔圖》為藍本製作了「古典人物主題牆」動畫,利用西漢「中國大寧」銅鏡和東漢「吳郡張元公」銅鏡等資源製作了交互程序的觸摸一體機。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危卓

相關焦點

  • 看古代銅鏡 賞「鏡裡千秋」——國博古代銅鏡文化展人氣旺
    中國國家博物館「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自11月24日開展以來,吸引了眾多觀眾前來觀展。本次展覽分為「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和「瑩質良工」7個單元,以精選出的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2020年11月29日,參觀者觀看展出的唐朝雙鸞狻猊紋葵式銅鏡。
  • 銅鏡漢代時也曾被山寨,宋代鏡子坊已有「打假」意識
    最近,「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家博物館舉辦,260餘件精選銅鏡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以及功用價值等。從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到殷墟婦好墓銅鏡;從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到西漢「中國大寧」銅鏡;從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銅鏡到清代嬰戲紋銅鏡,一面面銅鏡既傳遞出獨特的中式美學,也展示出深厚的歷史文化。
  • 國博舉辦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
    當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 國博新展|一塊鏡子怎麼有文化?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現場 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開幕。此次展覽是從數以千計國博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等。 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者:餘冠辰
  • 銅鏡極簡史
    國博藏西漢「中國大寧」鎏金銅鏡(全圖及局部)、國家分裂,經濟衰落,使得銅的產量大幅下降,這在北方尤為明顯,曹魏出現鏡背有「位至三公」銘文的銅鏡,西晉特別流行;而南方地區局勢相對安定,銅鏡鑄造繁榮,孫吳地區流行神獸鏡、佛像鏡等。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前期出現鐵鏡,使得銅鏡逐漸被替代。
  • 千餘件精品亮相國博 縱覽華夏文明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兼容並蓄、創新升華,展現出獨特的魅力。作為炎黃子孫,了解華夏文明理所應當,國博的歷史展覽不容錯過,展品真實地記錄了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歷程,從中我們可以一窺那個時代!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日前,「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 銅鏡文化的魅力
    作者:馬今洪 銅鏡,是映照顏容的用具,與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 中國最早的銅鏡出現於公元前20世紀,後歷經春秋戰國的發展、漢唐的輝煌鼎盛、延續到明清直至近代。
  • 講座 | 古代銅鏡鑑照下的中國史
    無餘異物,但有鐵鏡數百枚。」書中所記哀王冢內發現鐵鏡數百枚,可說是一種奇特的葬俗,戰國鐵鏡實物目前未見出土。廣川王劉去疾不僅盜挖以前的古墓,甚至連本朝的墳墓也不放過。西漢文景時期的大臣袁盎,因與梁王結怨,被梁王派人刺死,墓中僅隨葬銅鏡一面。「袁盎冢,以瓦為棺槨,器物都無,唯有銅鏡一枚。」南朝齊時,有兩個盜掘墓冢發現鏡鑑的例子。
  • 鏡花水月——淺談中國古代銅鏡的收藏與鑑賞
    銅鏡是古代人們正衣冠、飾面容的生活用品,也是價值極高的藝術品。它在古代主要起到以下幾種功用:一為古人照面飾容所用;二是做為隨葬品供墓主陰間享用;三是將其懸掛於墓室內,蓋以照屍,「取鏡光、破黑暗、照屍骨」,取視死如視生之義;四是懸掛於家門、窗上、寺院佛塔,稱為「法鏡」、「照妖鏡」,取心如明鏡之義,以鎮鬼神,驅災避難。
  • 對鏡貼花黃——銅鏡使用指南
    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銅鏡,是距今約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主要遺址位於甘肅廣河縣齊家坪)墓葬中出土的七角星紋銅鏡。圖片來源於《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青銅卷)齊家文化七角星紋銅鏡 直徑9釐米 厚0.4釐米邊緣的小孔用於穿繩隨身攜帶從這枚七角星紋銅鏡不難看出,最初的銅鏡體型較小,裝飾也以簡單的幾何紋飾為主,整體上看較為粗糙。
  • 秦漢時期的造鏡藝術與漢代銅鏡的分類和布局
    外區中繪製了人物三十多個,動物十餘只,此外還有各種山川叢林間雜其中。整個畫面人物眾多卻繁而不亂,人物如剪影一般浮於鏡背之上,圖像生動流暢、畫面繁縟凝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銅鏡更加注重畫面圖像的對稱,所有圖像都以鏡鈕為中心呈現出左右數量和大體形制上的對稱性。以境入鏡的漢代銅鏡漢代銅鏡是古代銅鏡發展歷史上首先以意境入鏡的銅鏡設計,這種設計理念不僅是前所未有之創新,還深刻影響到了後世的銅鏡發展。漢代是一個思想信仰極其豐富的時代,人們熱衷於構建各種體現反映神仙生活的理想世界。
  • 銅鏡收藏拍賣的巔峰之路(二)2005年銅鏡拍賣依舊屬於嘉德
    此兩段為唐代《鞶鑑圖》中原句,寓於清代宮廷銅鏡之中,又另含深意,可謂精巧之極。此類銅鏡皆尺寸較大,分量沉重,且不具備映照功能,故在宮中應不是梳妝鑑照所用的實用器。據此鏡所銘卦象及吉語,可推測其在清代宮中許是天壇、地壇祭祀祈福所用。亦有學者認為此鏡為懸掛於室內,鎮宮安宅的法器靈符。類似器型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乾隆壬寅年八卦紋鏡,錄於《故宮銅鏡圖典》,故宮出版社,頁298,圖271。
  • 從破鏡重圓說起:漢代銅鏡中的歷史文化信息
    主要研究博物館學、隋唐文物考古、吐魯番文書和中國古代銅鏡。主編有《中國銅鏡圖典》,合著有《中國古代銅鏡》等。  我來國博做講座感到非常榮幸,因為我在這個地方工作了35年,其中兩次擔任副館長。原來我是研究吐魯番文書,後來研究銅鏡。今天我主要是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國漢代銅鏡的相關內容。
  • 銅鏡中也有大千世界
    隨著近年來銅鏡收藏異軍突起,銅鏡拓片逐漸走進了我們的視野。青銅鏡《四方太平》拓片中國銅鏡的藝術性、青銅鑄造水平,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高水平,吸引著眾多收藏者的目光。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就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時的銅鏡不僅精緻美觀、銅質精良,而且紋飾藝術得到飛速發展,有山字紋、虺龍紋、雲雷紋、蟠螭紋等,分地章紋和主要紋飾雙層工藝,顯示出我國古代人民先進的創造能力和極高的審美境界。好的鏡子一鏡難求,但是如果能有一幅好的鏡拓加題跋的藝術作品,也是一種不錯收藏選擇。
  • 長沙伍家嶺出土神秘銅鏡,上有英文字母,專家最後揭秘它的用途
    比如湖南伍家嶺古墓,就出土了帶有英文字母的銅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銅鏡在發現的時候有腐蝕,背面的紋飾也看得不清楚,因此專家們就將其當成了一面普通的銅鏡。幾天之後,專家們在博物館清理出土文物,將這面青銅清洗乾淨,除去銅綠等鏽蝕物後,發現其背面紋飾異常精美,中間是柿蒂紋,外側是鳥獸紋,而且還是鎏金工藝,絕非普通人家能用得起的銅鏡。
  • 中貿聖佳25周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止水·中國古代銅鏡專場高清圖錄
    中貿聖佳25周年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止水·中國古代銅鏡專場因為疫情推遲到10月17日才開拍,可謂是姍姍來遲,但是本次銅鏡拍品還是帶給我們不少驚喜的
  • 國博多媒體展陳勾勒「鏡裡千秋」
    原標題:國博多媒體展陳勾勒「鏡裡千秋」   昨天,「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對公眾開放。此次展示的260餘件(套)展品,是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而出,結合多媒體展陳,勾勒出中國古代銅鏡的歷史文脈。
  • 隋代銅鏡上的十二生肖圖案
    圖①圖② 隋唐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同時亦是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中的鼎盛時期。因為隋代時間短,科學發掘出土的銅鏡數量不多,又因其形制、材質、鏽跡同唐代早期的銅鏡相類似,所以學者們大都將隋鏡和唐鏡統稱為「隋唐」鏡。
  • 博物館的銅鏡為什麼不給看正面,怕發生靈異事件嗎?
    但小編一直很好奇工作人員給它們換衣服的場面會是什麼樣的,終於,前幾天的一則新聞讓大家都「開了眼」:視頻源於2019年10月28日瀋陽博物院官博平常在不同的復原場景裡「各司其職」的人物塑像們,要麼被橫七豎八地堆放在地上,要麼被人搬來搬去,乍一看可真有點像是「兇案現場」。不過真相只有一個:原來這是瀋陽金融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給塑像們集體換裝呢!
  • "五金之英,太陽之精"的魚紋銅鏡
    不僅如此,一個魚紋鏡中包含著兩個中國元素,是不是都對這魚紋鏡產生了興趣呢,接下來讓我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這神奇的鏡子吧!因為金代統治的主要地區是在東北,所以出土了大批魚紋銅鏡的地區也是在東北,目前存世最大的魚紋銅鏡就是在黑龍江省阿城縣南金代出土的。該鏡面直徑約為四十三釐米,重十二公斤,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它還大的圓形銅鏡了,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金代圓形銅鏡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