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鏡子是什麼樣的?是不是透明玻璃背面塗上一層鋁就完事兒了?這樣的鏡子,方便是方便,就是沒啥文化。
那,一塊鏡子怎麼才能有文化?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現場
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開幕。此次展覽是從數以千計國博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等。
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者:餘冠辰
展覽各單元內容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這是國博首銅鏡類藏品首次完整、系統的展出,展覽分為「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
展覽現場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展覽中,國博圖文並茂、專題結合歷史脈絡,運用動畫、多媒體互動等手段,呈現銅鏡的發展歷史、製作過程、貿易流通和銘文裝飾。
展覽現場
覺得這些文字太深奧?別擔心!這場展覽遠比你想的有趣味。即便沒有銅鏡知識背景,在這場展覽裡,你依舊能看得津津有味。比如,這件全場最閃亮的明星展品【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西漢 1951—1952年湖南長沙伍家嶺出土
說它明星,並不是因為它像白雪公主後媽的魔鏡一樣會說話,而是「在西漢前銅鏡中,其銘文的文學性最高,且神獸紋樣工藝考究、做工精緻。」(此次展覽展覽助理趙玉亮言)它的銘文寫的是:
銅鏡外圈文字即為銘文
「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鋼。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鹹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闢去不祥。」
簡單地說,這面鏡子具有以下功能:1、保佑子孫昌盛;2、取氣五行;3、闢邪。它是集美貌(鹹有文章)和才華(其質清剛)於一身的奇鏡。這樣的鏡子拿在手裡,你還能覺得自己只是簡單地照個鏡子嗎?你拿著的可是去邪神器和子孫後代的幸福啊!
「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局部
說歸說,鬧歸鬧。說鏡子有文化,我們是認真的。
在這次展覽中,有很多紋樣裝飾考究、做工精細的銅鏡,有些還配以妝奩展出。修眉刀、小剪刀、化妝包、便攜鏡…事實證明,從商代到清朝,豬豬女孩(當然也可能是豬豬男孩)的存在是永恆的。
從新石器到戰國:紋樣的探索
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銅鏡來自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出土的圓形銅鏡,已經有了後世銅鏡的主要特徵:圓形、鏡面平直或微凸,拱形鈕,鏡背裝飾弦紋、星芒紋、葉脈紋。春秋時期的銅鏡數量不多,基本延續商周時期的外形和解構,鏡背開始裝飾簡單的鳥獸紋。
弦紋銅鏡 商代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
鳥獸紋銅鏡 春秋 1957年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
這一歷史進程很有意思:首先,在新石器時代溫飽剛剛得到一點滿足的時代,原始人竟花費如此大的心血在一面僅能照面的鏡子上(而且很可能還照不清);其次,銅鏡上的紋樣都是古人日常生活所見。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仍有心境觀察生活中的美,並用以裝飾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智慧;最後,從古到今,銅鏡的存在從來不是孤立的。新石器時代的弦紋、星芒紋,以及春秋銅鏡的簡單的鳥獸紋和當時的出土陶器紋樣基本一致,銅鏡是那個時代的人生活的一部分。
武士鬥獸紋銅鏡 戰國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
戰國是銅鏡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如果你生活在戰國,不僅能照新時期時代、春秋時期的那種圓鏡,你還能照方鏡。而且你的鏡子紋樣更多樣,更繁複,鏡背的花瓣從三葉到四葉再到八葉。除了四山鏡(鏡背飾有四個「山」字),還有五山鏡、六山鏡、菱紋鏡、禽獸紋鏡、蟠螭紋鏡,連弧紋鏡、金銀錯紋鏡、彩繪鏡等。
戰國·青銅鑑
這麼一想,照鏡子這件事,還是戰國人更幸福一些。
從漢代到隋唐:高峰到高峰
漢代銅鏡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又一次高峰。漢代「設計師們」對銅鏡的紋樣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植物、動物等各種紋樣進入銅鏡,使一面本是靜物的銅鏡變得靈動起來,銅鏡的文化範兒起來了。它不僅深受道教文化影響,還寄予鏡子深厚的文化寓意。
這件「柏氏作」神人車馬畫像銅鏡表現的是勇士和神獸的抗爭。兩個勇士跨馬並馳,一人手持長矛回頭刺長龍,另一人則彎弓搭箭,回射一奔跑猛虎。鏡子外圍裝飾篆書銘文帶等。有圖像有故事有文字,這麼有文化的鏡子,你愛不愛?
更有趣的是,由於漢代銅鏡文化的迅猛發展,這一時期,品牌意識露頭。在此次展出的「田氏作竟」七乳神羽人瑞獸紋銅鏡的銘文中,直接打起了廣告:
「田氏作竟」七乳四神羽人瑞獸紋銅鏡 東漢 1956年河南南陽百裡奚村漢墓出土
「田氏作竟(鏡)大毋傷,新有善同(銅)出丹陽,湅治銀錫清如明,得此竟(鏡)家當千萬。」大致意思是:我田氏的鏡子又大又結實,材料原產地很好,冶煉技術很高超,誰用了我家鏡子,誰就腰纏萬貫。這品牌意識不可謂不超前…
王氏十二辰博局紋銅鏡
自漢以後,銅鏡文化的氣象越來越恢弘,寄託的文化意味也越來越宏大。此次展出的「王氏十二辰博局紋銅鏡」的銘文寫道「王氏昭竟(鏡)四夷服…胡虜殄滅天下復…」意思就是:我照的雖然是鏡子,但我心裡裝的是天下啊!
變形四葉佛像對鳳紋銅鏡 三國·吳 1975年湖北鄂鋼五裡墩工地出土
三國時期,「設計師們」對銅鏡紋樣的探索仍在繼續,「變形四葉紋」便出現在這一時期。該紋飾是將一樹葉變形成一個四面張開的樣子,以此為框架,填充內容,像蝙蝠或者一些瑞獸等等,是一種銅鏡裝飾語言的拓展。
隋唐是銅鏡發展史的又一高峰。這一時期,銅鏡的材質發生了很大變化:銅製合金中加大了錫的成分,銅鏡顯得銀亮,既美觀又實用。這可能意味著,古人終於可以照上比較清楚的鏡子了!
瑞獸葡萄紋銅鏡 唐代
瑞獸葡萄紋是唐代銅鏡常見的紋飾之一。這件唐「瑞獸孔雀葡萄紋銅鏡」堪稱瑞獸葡萄紋銅鏡裡的LV。鏡鈕高凸,葡萄蔓枝葉勾連,瑞獸攀援枝葉,一動一靜。外區的葡萄枝蔓內裝飾飛禽、蜂蝶,再外緣裝飾卷葉紋,空間布局動靜相宜,紋飾邊界清晰,不顯逼仄,意趣橫生。
當然,作為時代的一部分,唐代銅鏡也顯露出濃鬱的「盛唐氣象」。此次展覽展出的國博文物一級品的「羽人花鳥紋金銀平脫葵式銅鏡」和「螺鈿銅鏡」便是如此。
唐代羽人花鳥金銀平脫銅鏡 傳河南鄭州出土
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 唐代 1955年河南洛陽唐墓出土
就是這樣奢華精美又不土豪膚淺的感覺。
遼宋到明清:世俗性的增強
雖然遼宋政權更迭,戰爭頻繁,但這並沒有停止銅鏡文化的發展步伐。
「承安二年」吳牛喘月故事銅鏡 金代
遼宋時期,銅鏡的實用功能更受關注(這可能是由於唐代制鏡技術的發展),商品化趨勢明顯。為了生產更多的銅鏡,官府控制了單個銅鏡的用料,銅鏡向薄款發展。且這一時期,民族間的不斷融合,銅鏡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區特徵,花鳥紋銅鏡、雙魚紋銅鏡、雙龍雙鳳紋銅鏡、故事鏡和各位銘文靜都很有特點。銅鏡終於有「地方特產」了。
海水雙魚紋銅鏡 金代 1976年黑龍江阿城出土
宋元時期,銅鏡的故事性也開始增強。達摩渡海、許由洗耳等曲藝、小說文獻的故事出現的銅鏡上。這和宋元時期雜曲、小說的傳播有很大關係。
雲龍紋夔式銅鏡 明
到明清時期,銅鏡的世俗意味增強,吉祥寓意更加濃厚。不僅出現嬰戲紋飾,更是出現了更加「赤裸裸」的吉祥紋飾,如八寶樣等。這一時期,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照片刻在銅鏡上,工匠大概也不會拒絕。
從刮眉刀到磨鏡客:銅鏡的搭配
作為照面用具,伴隨著銅鏡的,必然是梳洗打扮。即便和今人相比,古人的的化妝包也未必遜色。
一套唐代妝具
此次展出的一套唐代妝具,便包括了五件化妝用品:剪刀(修建花鈿和眉毛)、數字、銅鏡、圓盒(盛放化妝品)、蚌形盒(盛放化妝品)。
展覽現場展示的文獻資料
銅鏡時間久了會鏽掉怎麼辦?這個問題,古人早就想到了。
磨鏡圖 清代
針對該問題,趙玉亮介紹道,在銅鏡被鑄造出來後,便會有加工打磨的程序,以使鏡子獲得照面的功能。後世,人們不斷探索,用道家丹藥鑄造出一種「磨鏡藥」,用溼粘布蘸取該藥,不停地擦拭鏡面,可使鏡面變得光滑。如果用「磨鏡藥」還是無法去除銅鏡的鏽垢,那麼,就只能請「磨鏡客」了。磨鏡客招攬生意的方法,類似今日南方的磨剪客,兩塊鐵片扣在一起,叮噹作響。而這兩塊鐵片的名稱也很有意思,叫「驚閨」,驚擾閨閣之意。
嬰戲紋銅鏡 清代
除了上述知識點外,此次展覽還講述了銅鏡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和銅鏡的鑄造工藝。限於篇幅,無法一一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現場參觀。
展覽海報
展廳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周一閉館,採取線上限量預約,當日16時前可預約7日內參觀。
註:文中展覽現場圖及作品高清大圖均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其中,現場圖由余冠辰拍攝。雅昌專稿,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