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11月26日訊(記者 張可)時下網友常用「家裡有礦」形容家底殷實且富有,而南京博物院這場新展更是「裝滿了礦」。11月27日起,《晶·華——礦物之至善至美》展在南博特展館亮相,來自世界各地300多件礦物精品集中亮相,不同物質所顯現出的五顏六色,以及億萬年造就的奇異形態,讓觀眾感受到大自然的至美。
從科學、文化到藝術,礦物是人類文明的基石。而那些肉眼可見的,晶瑩剔透、絢麗多姿的礦物晶體是礦物家族中最「耀眼」的成員。《晶·華》展中的礦物晶體展品最奪人眼球的是其變化萬千的色彩和形態。例如一件產地中國的「方解石花」,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造型猶如漂浮在水面上的多瓣蓮花,「花心」微微發黃、「花瓣」白得純正。再看一件產地為巴西的大型紫水晶,其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矽,通體碧紫,仿佛從科幻作品中而來。
方解石花
紫水晶
此次展覽分為3個部分:「璀璨奪目」、「巧工呈美」、「文華生輝」,共展示約350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礦物精品,以及近百件與礦物相關的珍貴的繪畫作品與工藝品,如青銅器、銅胎掐絲琺瑯(景泰藍)、瓷器、紫砂器、金銀器、珠寶首飾等。
「礦物是大自然的精華,也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們廣泛用於醫學、工業、藝術中,是人類科技與文化發展的推動器,也是人類文明和美好生活的重要見證。」南京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展覽除了有天然的礦物晶體,更為觀眾展示、解讀了人們如何利用礦物。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南京博物院「鎮館之寶」之一的明代「金枝玉葉」。這件工藝品上世紀50年代出土於蘇州,屬於女性裝飾物,已經多年沒有公開展出了,其長度約5釐米,造型為黃金鑄造的知了橫臥在玉雕的一片薄葉片上。知了的觸角、樹葉的莖脈及捲起的造型,通過高超的技藝,整個作品富有真實感,顯得極為生動。
明代「金枝玉葉」
此外,展覽中的牛首山弘覺寺塔地宮出土的銅鎏金喇嘛塔、臥佛造像,明洪武景德鎮官窯釉裡紅壽石花卉紋盤,楊彭年制曼生銘井欄壺,乾隆御筆《淮源記》翡翠冊,明代李士達《桃花源圖卷》……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藝術和礦物使用的密切關係。
晶瑩剔透、絢麗多姿的礦物晶體
晶瑩剔透、絢麗多姿的礦物晶體
校對 盛媛媛
來源:揚子揚眼
【來源:揚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