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揭曉!其中一個寶貝來自十堰

2020-12-22 澎湃新聞

12月13日

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

歷時一個月的評選

湖北省博物館

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

十大「鎮館之寶」!

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在參觀精品文物展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

13日,十大「鎮館之寶」發布會現場火爆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稱,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工程預計明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擴大一倍。為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對原有四大「鎮館之寶」進行擴容。

本次評選活動,自11月11日啟動,線上線下反響強烈,公眾通過博物館網站、微信,湖北日報微信為心儀的「鎮館之寶」投票。活動還走進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廣大學子踴躍投票。據統計,活動共吸引235萬餘人投出268萬餘票,投票頁面訪問總量達821萬餘次。

為保證評選的廣泛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本次評選活動公眾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從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最終產生十大「鎮館之寶」。令人驚喜的是,網絡投票數據顯示的前十名與專家投票結果高度一致。

這次當選的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

都是啥來頭?

一起來看看!

曾侯乙編鐘:

改寫世界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其中一件鎛鍾為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

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專家認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越王勾踐劍: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劍長55.6釐米,寬5釐米,劍首向外翻卷呈圓盤形,內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整個造型顯得高貴、典雅。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經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八字銘文表明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

這把劍在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裡,出鞘時仍然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其劍刃薄而鋒利,經測試它能夠一次輕鬆地劃開20張白紙。這把青銅劍深埋地下2500餘年,為何不生鏽呢?對於這個問題,專家認為,一是選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環境好;三是出土時帶劍鞘,劍鞘起到了雙重保護的作用。

越王勾踐劍因製作精美,歷經2500餘年仍紋飾清晰,毫無鏽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曾侯乙尊盤:

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

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雲朵,實際是由無數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旋環繞,宛如在空中遊動。尊的頸部攀附四隻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鏤空的龍蛇裝飾,尊的腹部和圈足滿是蟠螭紋和浮雕的龍,整個尊體共裝飾有28條龍、32條蟠螭。

盤的製作更為複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摳手下有八條鏤空的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的雙身龍,龍口咬住盤的口沿,造型別致。整個盤體裝飾龍56條、蟠螭48條。

專家認為,曾侯乙尊盤鬼斧神工的工藝,堪稱2400餘年前的高精密製造,當之無愧是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雲夢睡虎地秦簡:

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

雲夢睡虎地秦簡,1975年出土於湖北雲夢,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前後的法律文獻,是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秦律涉及農業生產、市場交易、徭役徵發、官吏職掌、少數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經達到了十分細密、詳備的程度。秦律對漢代以及其後的中國傳統法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睡虎地秦簡中有一篇《為吏之道》,論述了官員的行為準則,要求官員忠於君主、清廉公正、嚴格執法、勤政愛民,不可驕傲犯上、獨斷專行、貪財好貨。

虎座鳥架鼓:

彰顯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虎座鳥架鼓,2002年出土於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2號墓,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該器物通高約136cm,寬134cm,兩隻背向踞坐的臥虎四肢屈伏於六蛇纏繞的長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鳳鳥。

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懸於鳳冠之下,兩隻小虎後足蹬踏鳳鳥背脊,前足上託鼓框。該器物通體髹黑漆,飾有紅、黃、銀白多色彩繪,穩重的虎座與飛揚的鳳架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鄖縣人頭骨化石:

補寫人類發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十堰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

兩具頭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其面部特徵與中國和亞洲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一致。經專家研究、鑑定後認為,這是距今100萬年左右的直立人。

專家認為,「鄖縣人」的發現,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其材料的全面性、豐富性、可解決的學術問題幾乎僅次於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類學界的廣泛關注,是補寫人類發展史的重要物證。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陶瓷中的熊貓」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鍾祥郢靖王墓,通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頸豐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飾有鳳穿牡丹圖,腹部四個菱形開窗內描繪了四個故事: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足部繪一圈仰覆蓮紋,以卷草紋和錦帶紋間隔三層紋飾,層次分明,繁而不亂。該器物整體製作精美,優雅精緻,出土時位於王妃棺木腳端棺床下方。

青花瓷是我國古瓷中極富特色的品種,它是一種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鈷料經高溫燒制後呈現藍色。元青花使用的是進口鈷料「蘇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豔麗,給人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陶瓷中的熊貓」。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

中國現存最早的「連環畫」

(局部)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1987年出土於湖北荊門包山楚墓,是漆奩外壁一周的漆畫,展開全長87.4釐米,寬5.2釐米,描繪了戰國時期楚國貴族車馬出行的場景。畫中用土黃、桔紅、海藍和棕色等顏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豔麗、生動活潑、富有立體感的圖畫。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畫師別具匠心地用五棵隨風搖曳的柳樹,將畫面巧妙地分隔成五個畫段,強化了故事情節。第一和第二畫段表現的是出行場面,在畫卷的第三段只畫了一隻狗和一隻豬,它們躍身急奔的神態為整幅畫卷增添了生機,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現的是迎賓場景。

整幅畫人物姿態各異,豬犬騰躍,車馬有序,情節首尾連貫、過渡自然,被譽為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卷「連環畫」,體現了楚國漆器高超的製作工藝。

石家河玉人像:

史前高超琢玉技藝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於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龐寫實,兩眼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寬闊,口扁方微閉,散發著威嚴與神秘的氣息。

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遊地區史前玉器的發展達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玉文化。專家認為,這件玉人像展現了高超的琢玉技藝,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崇陽銅鼓:

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

崇陽銅鼓,1977年發現於湖北崇陽縣,通高75.5釐米,鼓面直徑39.5釐米,重42.5公斤,由銅鼓身、銅鼓座和銅鼓冠三部分組成。鼓身橫鑄於長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圓形仿皮質鼓面無紋飾,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鑄有商代後期流行的裝飾紋樣雲雷紋和乳釘紋。這件銅鼓質地厚實古樸,造型奇偉莊重,花紋流暢粗放,代表了我國商代青銅工藝的製作特點與水平。

據考證,這面銅鼓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同時也是僅存於世的兩面商代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於日本,現藏於京都泉屋博古館。

評選「鎮館之寶」,專家怎麼看?

為保證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本次活動特邀請多位文博界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委員會,全程進行學術把關。

專家委員會名單中,除館方專家外,有「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考古界泰鬥李伯謙,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以及北京大學、武漢大學的多位專家教授等。在評選過程中,多位專家就珍寶價值、內涵進行深入挖掘,並錄製代言視頻,向公眾推介。

多位專家表示,「候選文物,件件珍貴,實在難以取捨」「面對湖北省博物館琳琅滿目的文物珍寶,只能忍痛割愛,優中選優」。最終,專家們按照用「鎮館之寶」代言荊楚文化、講述中國故事的思路,儘可能顧及不同時代、不同品類,兼顧其代表性和重大價值,進行了投票。

●作為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者之一和主要研究者,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馮小波凌晨5點多錄製視頻,為鄖縣人頭骨化石代言。他介紹:

鄖縣人頭骨化石距今100萬年左右,別看鄖縣人這麼古老,「智商可不低」,證據是鄖縣人腦容量較大,且使用當時先進的工具——手斧。30年鄖縣人考古研究成果,對人類起源的傳統觀點提出挑戰,與總書記提到的「最新考古成果表明,我國是東方人類的故鄉,同非洲並列人類起源最早之地」相吻合。

惠遊湖北| 免費!惠遊湖北 暢遊十堰心動啟程~

惠遊湖北| 家門口一樣好玩!這些打卡地你去過嗎?

惠遊湖北|十堰這幾條絕美線路不可錯過,現在去太好了!十堰這73個地方免費進,抓緊時間

十堰這些小眾博物館,讓你與心靈來場約會

就藏在這些騎行線路裡,現在出發剛剛好

初冬醉美的風景,十堰竟藏著這麼多絕美的紅杉林

丁真同款!就在十堰,快來尋寶……

看一眼就被驚豔!@丁真,武當山實名邀請你

倒計時!十堰這些免費景區你都去了嗎

遠離喧囂!藏在十堰的這些絕美峽谷,等你來探秘尋幽

預約看這裡

8月8日起

十堰這些旅遊景區對全國遊客免門票開放!

如何進行預約

識別二維碼

關注十堰文旅微信

進入十堰文旅微信公眾號

點擊右下角「惠遊湖北」菜單

點擊「景區預約」

即可進行預約

↓↓

熱忱歡迎廣大微友投稿,原創稿件將優稿優酬。稿件請圖文並茂哦!

投稿郵箱:3248134605@qq.com 編輯部電話:0719-8015822

原標題:《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揭曉!其中一個寶貝來自十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民眾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梁婷攝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 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隨州2件「國寶」被評為省博十大「鎮館之寶」,速看!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其中隨州出土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被納入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省博館長:「寶貝」太多難以割捨,期待看到一票票選出的「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雙十一啟動後,受到廣泛關注,不少網友表示想聽省博館長方勤說說他心目中的十大「鎮館之寶」。11月1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採訪方勤,方勤笑稱,「想了好幾天,也沒想明白」,在他心目中,20件候選文物件件都是「鎮館之寶」,實在難以割捨,因此很想聽聽公眾的意見。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主辦方來...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王亮)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啟動省博十大「鎮館之寶」評選以來,在業界及廣大網友中引起廣泛反響,「湖北省博上新啦」等話題成微博熱門話題,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想和館長一起喝咖啡,聊國寶、聊楚文化。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為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了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對原有四大「鎮館之寶」進行擴容。本次評選活動,自11月11日啟動,線上線下反響強烈,公眾通過博物館網站、微信,湖北日報微信為心儀的「鎮館之寶」投票。活動還走進中南民族大學、湖北美術學院等多所高校,廣大學子踴躍投票。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之一,是孝感的……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     原標題: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 你都見過嗎?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央廣網武漢12月27日消息(記者彭照 黃炎秋 通訊員劉成璐)據中國之聲《朝花夕拾》報導,前不久,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除曾侯乙邊鍾、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的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六件文物入選。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引發廣泛關注 文物瑰寶擁抱更多公眾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自「雙11」推出至今,無論在文博界還是在普通觀眾中都引起廣泛反響,線上投票踴躍,評選活動儼然成為連接博物館館藏資源與公眾的橋梁。湖北日報及湖北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多個平臺對活動全方位、持續推介。
  • 專家熱議十大「鎮館之寶」評選—— 一次有儀式感的集體銘記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吸引廣大網友投票,也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專家們認為,博物館與媒體聯合發動公眾進行投票、評選,是對「鎮館之寶」一次有儀式感的集體銘記,非常有意義。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來漲知識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新晉十大「鎮館之寶」為:1.曾侯乙編鐘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吸引百萬網友參與,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啟動近一月,吸引175萬餘人參與投票,12月9日,網絡投票排名前三的文物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
  • 安伽墓發現「詭異」石榻,為何成陝博的鎮館之寶,只因一個原因
    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有一件石質的鎮館之寶,它似床非床,似椅非椅,專家們稱之為石「榻」。關於這件石「榻」,很多讀者都表示不理解,看起來如此普通的石「榻」,怎麼會成為寶貝呢?(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00年,這件石「榻」出土於西安市北郊的安伽墓。
  • 崇陽銅鼓當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作為長江文明的鑑證、荊楚文化的精粹,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都是些啥寶貝,一起來看看吧! 1.崇陽銅鼓: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
  • 赤峰市博物館有個普通的石頭人,別看刻得挺粗糙,卻是鎮館之寶
    可在赤峰博物館中,一個看似普普通通、毫無美感的的「石頭人」,居然是館中的「鎮館之寶」,這不禁讓人們思考,它之所以能成為寶貝,是因為它背後有深刻的寓意,還是它本身有厚重的歷史價值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渾源犧尊:上海博物館鎮館之寶
    其中一件渾源犧尊特別引人注目,高33.7釐米,長58.7釐米,是一頭站立的水牛,雙目圓瞪,雙角有力,牛耳豎起,牛腹中空,更奇特的是牛鼻子上穿有一環,證明了至少在春秋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穿鼻方式來馴牛了。渾源犧尊身上還有華麗繁縟的紋飾,牛頭牛身牛腿上都裝士這盤旋迴繞的龍蛇紋,還有蟠龍和獸面相互纏繞向兩邊延伸。
  • 陝歷博鎮館之寶:鑲金獸首瑪瑙杯
    距離地面80CM時,露出了一個陶甕,翁蓋被打開時,滿罐子寶貝出現了。就像阿里巴巴口念「芝麻開門」,金銀寶貝就出現了。這些唐代遺物就這麼從天而降,有著不真切的夢幻感。後來,這件事情被匯報到當時的陝西省歷史博物館。  後來,考古專家又在陶甕的北側勘探出另一個同樣大小的陶甕和一個小銀罐。鑲金獸首瑪瑙杯便在這個銀罐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