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雙十一啟動後,受到廣泛關注,不少網友表示想聽省博館長方勤說說他心目中的十大「鎮館之寶」。11月12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就此採訪方勤,方勤笑稱,「想了好幾天,也沒想明白」,在他心目中,20件候選文物件件都是「鎮館之寶」,實在難以割捨,因此很想聽聽公眾的意見。
方勤介紹,20件候選「鎮館之寶」是本次活動專家委員會經反覆斟酌商定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四大「鎮館之寶」——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梅瓶,和登上《國家寶藏》的「網紅」文物——雲夢睡虎地秦簡外,新增候選文物,均為器物精美、學術價值高、能體現館藏特質和荊楚文化特色的精品文物。
方勤說,不得不說,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瑰寶實在太多,除曾侯乙編鐘外,本次評選活動還推出了曾侯乙尊盤,這件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無論鑄造工藝、藝術特色等,都堪稱青銅時代的巔峰之作。此外,還推出被觀眾稱作「最大金飯碗」的曾侯乙金盞。
此外,近年來湖北考古尤其是曾國考古成果豐碩,備受矚目。方勤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10年來主持、參與發掘的項目,7次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6次獲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候選鎮館之寶不能少了新發現的身影」。新增的曾侯諫銅盉,出土於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墓地,全器滿飾多層次花紋,充滿豪華感,腹部、隆蓋兔形鈕兩側飾有牛角形獸面紋。盉的流上為一鏤空雙角爬獸,獸嘴與流口巧妙結合。器物主人曾侯諫系曾侯乙祖先。
本次評選活動還推出楚文化特色文物,如,彩繪漆雕小座屏、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等,其中,九連墩楚墓出土的漆木器虎座鳥架鼓,堪稱楚文化代表文物,其造型精美,生動活潑,兩隻臥虎上站立兩隻昂首挺立的鳳凰,中間懸掛著一面鼓,方勤稱,「這面鼓鼓舞人心,疫後重振的湖北人民特別需要鼓舞士氣,這也是我們楚文化的力量。」
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遺址出土的兩件文物也在候選名單。其中,大銅鉞,是權力的象徵。大玉戈是目前所見商代早期最大的玉戈,被譽為「玉戈之王」,最近經科學檢測發現,其材質為透閃石,玉質相當好,而不是此前所認為的蛇紋石。方勤笑稱,「看來它隱藏得很好,隨著研究深入,終於發現其真面目。」
「除了青銅重器、精美漆木器,一件體量不大的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的玉人像也值得一提。」方勤介紹,國家文物局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之夏商周課題,湖北是牽頭省份,而石家河是長江中遊持續千年的文明中心,石家河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距今約4200年至3800年的精美玉器。這件石家河玉人像,儘管很小,但玉質很好,造型特別、雕工精美,玉人戴著頭冠,縱目,鼻梁方正,口扁方微閉,散發著威嚴與神秘氣息。
本次評選活動還推出一件明代梁莊王墓出土的金錠,透過上面的銘文可知,這件金錠是鄭和船隊用在西洋所買的一批黃金製作的。「這件金錠雖其貌不揚,但作為考古發掘並有銘文實證鄭和下西洋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文物,十分珍貴。」
方勤館長誠邀公眾繼續投票,並表示,非常期待看到公眾一票一票選出來的十大「鎮館之寶」,將在省博三期建成開放後予以重點展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錢紅 溫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