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達康書記一樣的地方官員,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熱情招商引資、大興土木,想方設法提高轄區內的GDP總量?
/
號稱「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的熱度不減,最近,能和其火爆程度相媲美的,恐怕只有「雄安新區」了。
而在這部熱播劇裡,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又稱.com 或dark.com一炮而紅,成了新晉網紅。想知道達康書記有多火,看看大家各種社交軟體中的達康書記牌表情包就知道了。
連劇中絕對的男主角,侯亮平的扮演者陸毅都忍不住跑來蹭達康書記的流量。
除了演技廣受好評外,號稱京州首席男模的達康書記走路帶風。
還有美手加持。
更別提歐式雙眼皮和低沉性感的嗓音了,豆瓣有網友評論說,對達康書記的愛,是「始於darkcom的顏值,陷於darkcom的才華,忠於darkcom的人品」。
在一群老謀深算、關係複雜的人裡,達康書記顯得單純不做作,一心只想GDP(下圖有輕微劇透,膽小者請閉眼跳過)。
圖片來源:新青年俱樂部公眾號
在劇中,達康書記的日常就是背黑鍋和甩鍋。內有妻子坑,外有下屬瞞,上有前任留的債,左右還有同僚踩,堪稱全劇第一背鍋俠。
最有意思的是,這位老幹部網紅,在微博上獲得了只有「小鮮肉」才有的待遇:粉絲互掐。劇中「達康書記」和「育良書記」都有了自己的粉絲團,每天看完劇就在網上掐架。
對於突然的爆紅,李達康扮演者吳剛也感到頗為驚喜,在接受採訪時他也大力讚賞了網友們的創造力,「我覺得現在的網友真的是不得了,品位極高,做的表情包太好了,而且瞬間發在網上,真的是高手。」』
達康書記這位老幹部的走紅,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扮演者吳剛是北京人藝的臺柱子,從1985年到現在,積累了幾十年紮實的表演功底。
年輕的小粉絲們可能不知道,2009年,吳剛憑《鐵人》王進喜一角,曾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演員大獎,是貨真價實的影帝。
電影《鐵人》劇照
除此之外,他還是《潛伏》中的情報處長「笑面虎」陸橋山,是《白鹿原》中「扭曲」的鹿子霖,還是《徐悲鴻》中「糾結」的藝術大師徐悲鴻,《風聲》中的漢奸六爺……
而在涉足影視圈之前,吳剛常年泡在話劇舞臺上,先後出演了《北京人》、《茶館》、《譁變》《雷雨》等作品。
不過除了演藝生涯之外,吳剛老師的感情生活也很浪漫。他和妻子嶽秀清是北京人藝的同班同學,是娛樂圈的模範夫妻。這個嶽秀清不是別人,她正是達康書記妻子歐陽菁的扮演者。
在《人民的名義》中扮演夫妻,是這對夫婦又一次聯手。對於和夫人的合作,吳剛表示,因為相互的了解、默契,在這個戲裡邊其實還是挺關鍵的,尤其是演夫妻,很多細節都是生活化的。
《人民的名義》劇照,歐陽菁和李達康
粉絲們為了守護達康書記的GDP,也是操碎了心,還專門為他製作了這首《GDP之歌》。吳剛本人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已經聽過,直誇網友有才。
在劇中,當副市長丁義珍出逃,達康書記第一時間惦記的就是280億的光明峰項目,生怕外商撤資影響京州市的GDP。
話說回來,身為市委書記的李達康為什麼這麼看重GDP(國內生產總值)呢?
在中國,像達康書記一樣的地方官員,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熱情招商引資、大興土木,想方設法提高轄區內的GDP總量,這背後的內在激勵機制又是什麼?
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著世界上最快的GDP增長速度,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根據IMF的預測,2017年中國的GDP總值將達到12.2萬億美元。
但為什麼很多發展中國家很難激勵政府官員去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中國卻能做到這一點呢?這和從上世紀80年代始,各地圍繞GDP增長而開展的競爭模式有很大關係。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鼓勵地方發揮主動性,中央把大量行政權力和經濟資源下放給地方政府,允許地方政府在一定範圍內創新政策,相互競爭,而GDP正是很長時間內衡量地區之間競爭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在以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大背景下,GDP同樣成為考核官員政績的最重要的指標。
正因如此,地方政府往往把GDP增長目標層層分解成招商引資、固定資產投資、財政收入等指標,層層考核,層層競爭。
現實中,官員晉升到一定級別,能否進一步上升,還有年齡的限制。官員必須在一定年齡升到某個級別,否則就可能沒有機會了。在《人民的名義》劇中,原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前常務副檢察長陳巖石(陳海的父親),就因為在1945年時,為爭取抗炸藥包的資格改大了兩年年齡入黨而吃了虧。
原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前常務副檢察長陳巖石
留給官員晉升的時間有限,考核的標準又非常明確為GDP,他們對GDP的「迷戀」也就不足為怪了。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周黎安教授的實證研究也表明,省級領導人的政治升遷與當地實際GDP的增長率呈現顯著的正向關係,而且具有相對績效評估的特點。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達康書記一直堅定地奔走在GDP道路上,我們也可以更好地來守護達康書記的GDP了。
不過,達康書記的理念比一般地方官員要超前得多,「我們只要綠色的GDP」,這是很多地方付出了沉痛教訓之後才明白的道理。
達康書記的走紅,並非偶然。在接受採訪時,有記者問吳剛覺得為什麼這個人物能走紅,他的魅力在哪裡?
吳剛表示,「我覺得大家喜歡他,是喜歡他的坦蕩,喜歡他的執著,喜歡他的單純。」
觀眾在追劇的同時,不斷在討論誰是貪官誰是好人,耿直的達康書記更是收穫了大批的擁護者。因此,達康書記和《人民的名義》霸屏,不僅因顏值在線,更因戳中社會的痛點。
在已經播出的十幾集中,關於暴力拆遷、官方勾結、腐敗分子臺上一套臺下一套的做法,這些過去可能只存在於坊間傳聞的橋段,如今都「光明正大」地被搬上了電視。有網友評論稱,「這是中國的紙牌屋,真敢拍啊。」
據媒體此前報導,這部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牽頭創作的《人民的名義》,總共有三條線:第一部分是檢察機關辦理一個重大腐敗案,說的是腐敗對人民的傷害;第二條線是政治戲,主要圍繞被卷進腐敗案的各層級官員在政治層面的鬥爭;第三條線是人民的線索,講一個普通工人的家庭在這個大時代下的種種遭遇。
而早在3月24日該劇尚未播出之時,英國路透社就已經用「緊張刺激」來形容這部劇的劇情了。
路透社報導截圖:「緊張刺激的電視劇讓中國的『反腐戰』再掀高潮」
同時,路透社在報導中,也引用了編劇周梅森的話,「當前反腐敗鬥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任務和要求,讓反腐題材作品上不封頂,天塌不下來!」
一些英國媒體也將此劇視為中國反腐的決心和力度的體現,比如路透社專門介紹了《人民的名義》背後、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的重要作用,「它是中國為反腐敗設立的機構之一。」路透社說,「中國將繼續採取重要舉措,推進位度化反腐。」
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劇,尺度究竟有多大?
編劇周梅森接受採訪時提的一個細節很說明問題。他坦言,自己寫劇本中途時還在考慮,情節到底觸及到怎樣的程度還最合適?結果卻得到了這樣的鼓勵:「反腐形勢那麼嚴峻,你能這麼輕描淡寫嗎?」
「我覺得所謂的尺度最大並不在於官員的職務之高,而是在於我們現在可以正視當下的政治生態了。過去這是我們做不到的。劇中的很多對話,過去是要被剪掉播不出來的。這實際上也體現了黨反腐的決心。」周梅森這樣告訴《人民日報》。
而《人民的名義》也讓很多人見識到了什麼叫做「飈戲」,角色口中的大尺度臺詞,更讓「腦殘編劇」積蓄的負面情緒徹底釋放出來,這一點從大量的微博跟帖評論之中不難看出。
再結合當下明星天價片酬的醜聞和人民日報痛批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創作不正之風,《人民的名義》讓人期待,演技即正義的時代,或將回歸。
周梅森曾表示,「大家說實話都憋著一股勁,畢竟近十年沒有出現過反腐劇了,再就是一味追逐『小鮮肉』的市場對我們確實有很大的刺激,難道我們的觀眾今天不需要這種擁抱現實的作品?我不相信。」
綜合編輯:劉米粒
參考資料:
《「達康書記別低頭,GDP會掉!」當下最火的絕對是「.com書記」!》新青年俱樂部;
《「達康書記」霸屏,國外網友感興趣的是電視劇背後的機構》觀察者網;
《達康書記憑什麼一夜刷爆朋友圈?》毒藥;
《達康書記,為何如此在意GDP ?》盧可奉告,作者:盧星;
《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作者:周黎安;
綜合參考南方都市報、人民網、《GDP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