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創造出微小的微電子機器人 噴氣式氣泡驅動

2020-12-26 太平洋電腦網

研究人員創造出了一種微小的微型機器人,並聲稱這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電子機器人。 這款微型機器人的動力來自於它們身後射出的雙噴射氣泡,這是一種大約十年前首次設想的推進系統。這款微型機器人是由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教授Oliver G. Schmidt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的。

這些機器人是扁平的,長和寬均為0.8毫米、高為0.14毫米。這些機器人通過外部發射器進行無線轉向。當機器人接收到發射器發出的信號時,中間的感應線圈會加熱兩根聚合物管中的一根,這兩根管子縱向穿過小機器人的兩側和頂部。這兩根管子不斷吸入過氧化氫和水的溶液,機器人被浸泡在其中。

在機器人內部有少量的鉑金,引起催化反應產生氧氣氣泡,這些氣泡從管子的後部排出,產生推力。只需對其中一根管子進行不同程度的加熱,就可以用遙控器引導機器人在水溶液中遊走。該團隊設計的微型機器人在完全不施加熱量的情況下,可以轉圈遊泳。

如果施加了一些熱量,機器人會在一條直線上移動。如果施加更多的熱量,機器人就會向另一個方向轉動。該團隊還為機器人製作了一個機械臂,其形式為由熱敏聚合物組成的致動器,當施加熱量時,該致動器會打開和關閉。此外,他們還在這個小小的機器人上安裝一個小型LED光源。

該團隊預見到,在未來,這些微小的機器人可以用來向人體的特定部位輸送藥物。在這之前的一個挑戰是設計機器人使用一種比過氧化氫更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燃料來操作。尋找一種不同的燃料將是該團隊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創造出微小的微電子機器人 由「噴氣式」氣泡驅動
    本文轉自【cnBeta.COM】;研究人員創造出了一種微小的微型機器人,並聲稱這是世界上最小的微型電子機器人。這款微型機器人的動力來自於它們身後射出的雙噴射氣泡,這是一種大約十年前首次設想的推進系統。這款微型機器人是由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教授Oliver G. Schmidt領導的國際團隊開發的。 這些機器人是扁平的,長和寬均為0.8毫米、高為0.14毫米。這些機器人通過外部發射器進行無線轉向。當機器人接收到發射器發出的信號時,中間的感應線圈會加熱兩根聚合物管中的一根,這兩根管子縱向穿過小機器人的兩側和頂部。
  • 最新研究:微小的應變納米氣泡帶來巨大的量子跳躍
    哥倫比亞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蒙大拿大學的研究人員今天報告說,他們發現在二硒化鎢(WSe2)的二維材料中施加足夠的應變,會產生可以產生單光子發射器的局部狀態。利用過去三年研究團隊所開發的先進的光學顯微鏡技術,該團隊首次能夠對這些狀態進行直接成像,揭示出即使在室溫下它們也是高度可調製的,並且可以作為密閉的半導體發光碎片的量子點。如圖所示雷射照明的納米光學探針的示意圖,該探針研究了二維半導體二硒化鎢(WSe2;綠色和黃色的球)的應變納米氣泡。單層WSe2位於氮化硼層上(藍色和灰色球)。
  • 研究人員發現在水中產生納米氣泡的新方法
    都柏林大學(UCD)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節能方法,該方法可以在水中產生和釋放大量亞穩的納米級氣泡,超過自然溶解度水平。這一發現有可能影響許多行業,包括:廢水處理,儲氣,食品,生物製藥和釀造行業。微米大小的氣泡是直徑小於50微米(μm)的微小氣泡,微米(μm)等於一米的百萬分之一,它們具有許多工業應用,包括廢水處理。然而,由於內部氣體的快速溶解,微米級氣泡的尺寸減小,並最終在水下消失,這限制了它們的應用潛力。納米氣泡也是微小的氣泡,但是在納米級。
  • 研究發現:電極上生成的微小氣泡是加速化學過程的關鍵
    科廷大學主導的一項研究表明,電極上形成氣泡可能是有益的,主動添加的氣泡或油滴,能夠加速從汙水中去除碳氫化合物等汙染物和生產氯的過程。而之前一直認為氣泡的產生對化學過程是起阻礙作用的Simone Ciampi博士解釋說,許多工業過程都是電化學過程,這意味著創造最終產品的所需化學反應是由電流的流動協助的,例如在氧化鋁的提純中,以及用於生產遊泳池氯的技術。在使用過程中,這些電極上形成小的氣體氣泡,堵塞了部分表面。
  • 可編程磁驅動機器人,可以操作微型液滴
    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研究所的Li An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磁控機器人,具有可調節的結構以分布阻力和確定液滴行為。該機器人可以運輸、分裂、釋放和旋轉液滴,以在各種領域和惡劣環境中通用。新發現為自動液滴操作提供了有效的策略。
  • 為減少對海底的破壞,研究人員開發出一款海底開採機器人
    自1970年代以來,研究人員已經在主要的國家水域測試了結核礦開採技術。現有的方法包括用液壓吸泥機清掃海底,抽出沉積物,過濾出礦物質,並將剩下的泥漿傾倒在海洋或尾礦池中。在印度,美國國家海洋技術研究所正在製造一種帶有大鏟子的履帶式運載工具以收集,壓碎並將結核泵送到母船上。
  • 中國科學家的這項發明,可以快速「製造」毫米級機器人
    設想一個場景,當你出現感冒或胃疼等病症時,醫生僅僅使用一個小小的納米機器人,就可以深入你的體內並探測出病毒源頭,然後進行針對性靶向治療,將病毒迅速、精準殲滅。近日,來自香港城市大學(CityU)、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SIAT)的研究人員及其合作者,成功開發出一種製造毫米級機器人(Millirobots)的簡單方法。
  • 2016年機器人在研究領域都有哪些新突破 | 2016 影響因子
    很多年裡,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耐用、低成本的人造合成肌肉,但始終沒有成功。至今製造出的樣品要麼太昂貴,無法量產(比如碳納米管);要麼太脆弱,能耗又太高,以至於沒有多大實用價值。當然不僅這些應用場景,通過類似的原理,未來還可以將其打造出3D液態金屬機器人,就像T-1000式液態「終結者」一樣。這種材料可實現自我驅動,自動組裝機器人軍隊
  • 最新發明: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RoBeetle
    也就是說,想要開發真正自主的微型機器人,還需要在微製造、驅動和控制的有所創新,比如引入新的動力來源、機制、結構微元件和驅動材料。近日,《科學機器人》上的一篇文章,報告了來自南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的一款酒精驅動的微型昆蟲機器人RoBeetle。這對於解決微型機器人能量來源問題上意義重大,也令科學界朝著研發完全自主微型機器人的目標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打開APP 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 學術頭條 發表於 2020-12-23 10:01:55 近日,美國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研製出了一種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以作為一種軟體機器人,它不僅能夠在液態環境中行動自如,完成拾取和運輸物體等任務;而且由從磁場和光碟機動,精確度和敏捷性都得到很大提升,其前進速度達到了每秒一步,這甚至與人類步伐速度相當!
  • 哈佛開發目前最小最快爬蟲機器人:能跑能跳,只有蟑螂小腿高
    HAMR-Jr即小巧又能幹,它體內的壓電驅動器,會以每秒合計30釐米驅動其爬行,即大約200Hz步頻。雖然驅動器可以用更快的速度(接近300Hz)工作,但超過200Hz後,機器人實際上會減速,事實已證明200Hz是共振最佳點,可以使機器人的腿部提升和跨步長度兩者達到均衡狀態。
  • 研究人員詳細闡述了如何讓穿上「網襪」的黏土變成變形機器人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模擬仿真,構建了一個利用形狀變化在平面和傾斜表面實現運動的軟機器人。研究人員首先在計算機中模擬機器人模型,探索在兩個環境中的能力,並展示了特定環境下機器人步態的自動發現,最終成功地轉移到物理硬體。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近期的《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 仿生機器人分為哪幾類_仿生機器人研究現狀
    空中機器人具有它獨特的優勢。比如說它們的活動空間比較廣闊,運動速度也很快,它們在空中飛行可以不受地形的影響等等。這一類的機器人的應用前景是非常好的,特別是在軍事上的應用。   地面仿生機器人根據他行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跳躍式的機器人、輪式機器人、足式機器人以及爬行類機器人等。
  • 研究人員建造了一款霹靂舞式輕型水凝膠機器人
    西北大學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個一角錢大小的機器人,它看起來像海底的動物。該軟機器人是水幾乎90%(重量)。它具有水凝膠外觀,而其鎳骨架可以改變形狀。相反,研究人員使用化學合成過程對分子進行編程以對光做出反應。當機器人暴露在光線下時,分子可以排斥水。然後,它的腿會變硬,將其從平坦位置轉移到站立位置。機器人可以通過使用磁場以典型的人類行走速度運動。它可以撿起物體並通過向內摺疊手臂將它們固定在適當的位置。它可以滾動移動這些物品,甚至可以跳來甩掉粘性物體。研究人員建議,未來的版本可能會在微觀層面上起作用。
  • 想了解柔性驅動機器人研究現狀與趨勢,就鎖定今晚8點合肥工業大學...
    想了解柔性驅動機器人研究現狀與趨勢,就鎖定今晚8點合肥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訾斌線上直播 2020-12-18 0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國研究人員研製出仿生材料 其本身可作為軟體機器人
    原標題:美國研究人員研製出仿生材料,其本身可作為軟體機器人   說起機器人
  • 科學家創造新型變色薄膜 有望賦予機器人變色龍般的皮膚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科學家們近日創造了一種新型超薄薄膜,它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能力,可以在扭曲或彎曲時改變顏色。
  • 盤點|全球5大微型機器人,比蚊子還要小,還不怕蒼蠅拍和鞋子
    今天我要說的是一種特殊的機器人,它利用自身微小的體積,幾乎可以鑽進所有的空隙間。其尺寸之微小,猶如一粒灰塵,只要我們一聲令下,這些小東西能實現很多可能性。世界各國在微型機器人領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不同種類的微型機器人「各顯神通」。今天盤點5種在技術上取得了新突破的代表性微型機器人,帶大家了解其奧妙之處。
  • 華人學者造出「打不死的小強」:人造肌肉驅動每秒450次「抖腿」
    華人科學家冀曉斌、劉昕暢,以及來自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的軟傳感器實驗室(LMTS)和綜合執行器實驗室(LAI)、法國塞爾吉 - 蓬圖瓦茲大學的聚合物和界面物理嵌合實驗室(LPPI)的幾位科學家,共同設計出這樣一款柔軟的昆蟲機器人,該機器人被蒼蠅拍或者鞋子拍打之後,依然可以繼續移動。
  • 前瞻機器人產業全球周報第84期:跳街舞、拍短片!ABB機器人和王嘉爾...
    哈佛大學和索尼打造了一款受摺紙啟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哈佛大學懷斯研究所和索尼的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比許多其他此類設備小得多。他們從摺紙中汲取了靈感,製造出了迷你手術機器人,它的大小與網球差不多,重量與一分錢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