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視頻網 發布時間:2012年12月11日09:14
我們在描述冬天的寒冷時,有時愛用「鵝毛大雪」來形容。說到鵝毛大雪,往往讓人想起東北的林海雪原,好像鵝毛大雪是高緯度嚴寒地區的產物,實際上並非如此。近年來,一些科學家查明千差萬別的雪的結晶形式以及雪花的大小取決於空中氣溫的高低和水汽的多少。
鵝毛大雪「合體」而成
所謂的鵝毛大雪,其實並不是單個雪花,雪花從雲中下降到地面,路途很長,多個雪花很容易互相攀附合併在一起,這種由許多雪花粘連在一起,甚至經過多次的合併而形成的大雪片,就是我們所說的鵝毛大雪。我們見到的從天空中降落的單個雪花晶體的直徑一般為0.5至3毫米,但經過多次合併形成的大雪片,最大的直徑可達15毫米左右。
溫度越低雪花反而越小
雪花晶體的大小,與水汽凝華結晶時的溫度密切相關。天氣越冷,氣溫越低,雪花晶體越小,在天氣十分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其直逕往往不到0.05毫米。氣象科學家做過這樣的觀察:當空中溫度–8℃至–5℃時,形成稜柱狀冰晶;當–5℃至–3℃時,形成針狀冰晶;當溫度為–3℃至0℃時,生成薄薄的六角板狀冰晶,可見,在溫度為–3℃至0℃時,雪花形狀最大、最完整。在非常嚴寒時形成的雪花晶體反而很小,幾乎肉眼看不見,只有在陽光下閃爍時,人們才能發現它們像細粉狀,這種雪被稱之為幹雪。
大雪不是高寒地區的「專利」
80年代以來,我國處於偏暖周期,鵝毛大雪在許多地區比較少見了。在人們的想像中,好像只有在高緯度的嚴寒地區,在冬季海拔較高的高山地區,才是「鵝毛大雪」的故鄉。
但有多篇文章指出:空中的溫度在0℃以下並接近0℃時,雪花的併合能力特別大,很容易使許多雪花互相聯結起來,形成較大的雪片,以溼雪的形式降落下來。這一說法,進一步說明了,「鵝毛大雪」既不是高緯度嚴寒地區、海拔較高的高山地區的專利,也不是嚴冬1月的專利。
在我國處在偏冷周期時,如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不僅在北方,就是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形成大範圍的大雪天氣也是十分正常。80年代以來我國轉入了偏暖周期,但並非說明偏暖周期的具體年份中就沒有強冷空氣。只要有穩健的強冷空氣入侵我國,即便在深秋初冬的11月,也會出現鵝毛大雪天氣,如2003年11月6至7日,北京及北方數省市的大雪過程。
水汽條件才是形成大雪的最重要因素
水汽條件越好,雪花也會越大。我們知道,長江中下遊地區空中的水汽條件比黃河中下遊地區的水汽條件要好很多,往往冷空氣南下,所帶來的降雪範圍和降雪量要比溼度小的北方地區要大,有時漫天飛雪,十分壯觀,甚至達到暴雪級別。
強冷空氣過程容易誘發大雪
天氣不冷是不可能下雪的,否則即便高空有雪,到了中低空,因為溫度高於0℃,也會在空中融化,以雨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每年因我國北方較早受到冷空氣的影響,北方地區先有降雪。我們知道,雲層是孕育雪花的地方,大範圍深厚的雲層才是孕育大範圍降雪的地方,而那些步伐穩健的寒潮或強冷空氣的南下,為出現大雪、甚至局部暴雪提供了溫度條件。強勁的乾冷空氣把大範圍的暖溼空氣抬升到凝結高度,製造了寬廣深厚的雲層,往往使我國自北向南出現萬裡雪飄、銀裝素裹的壯觀景象。
(來源:中國氣象視頻網 責任編輯:陳雅瓊)
相關新聞
精彩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