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應該聽說過「鬥魚」這個詞吧!當然不是很火的那個直播平臺,而是水族市場中一種常見的異常漂亮的小魚。
它們的雄性成體,一旦見面就會打開魚鰭,撅起嘴巴,一邊誇示,一邊用嘴攻擊對方。雙方互相撕扯,直到一方落荒而逃,整個過程最長可能會持續幾個小時。有時在飼養過程中,它們會對玻璃中自己的倒影展開誇示行為,甚至發起猛烈的攻擊,因為它們具有如此好鬥且有趣的行為,於是得名為鬥魚。
我們在水族市場上,見到的那些顏色鮮豔異常,鰭條百變誇張的鬥魚其實都是一種,由於它們的原產地在泰國,所以它們也被稱作泰國鬥魚或者暹羅鬥魚 Betta splendens 。
泰國鬥魚隸屬攀鱸亞目成員(沒錯就是下雨天沒事到陸地上溜達的那種攀鱸),所以也具有非常發達的迷腮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水中沒有氧氣,也可以含上一口空氣,繼續開開心心地生活。所以只要水質不是那麼惡劣,一時半會它們不會翻肚兒領飯盒的。於是我們經常見到它們被裝在一個很小的容器中,沒有任何的維生設備(例如氣泵,過濾等),商家信誓旦旦的告訴你,這樣養就可以。
但我要在這裡明確地告訴大家,小容器對於鬥魚短時間內可以維生。但如果超過一周的時間,它們一定會用翻肚皮來抗議哦!常見的鬥魚售賣容器
外號「過山鯽」的攀鱸,和泰國鬥魚一樣具有呼吸空氣的能力被馴化後的泰國鬥魚顏色美麗,形態漂亮,是泰國重要的水族出口品種。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泰國只出口雄魚,這樣繁殖的商業資源,就牢牢地留在了國內。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了一些養殖場淘汰下來的母魚,相對於雄魚,它們體型更加小巧,鰭條更短,顏色更加暗淡,但是對於喜歡魚類繁殖的愛好者來說,已經足夠了。
雌性泰國鬥魚,除鰭條短,顏色素外,還有大大的肚子泰國鬥魚的繁殖,也是很多愛好者所鍾愛的。它們的繁殖過程非常有趣,雄性在水面用嘴巴含入空氣,然後和口中的分泌物混合,形成一個不愛破裂的氣泡,漂浮在水面。之後,它反覆這個動作,形成一灘泡泡,這個就是它準備的育兒巢,吸引雌魚來產卵。雄魚會小心翼翼的把受精卵一個個用嘴含住,然後吐進泡泡堆裡。在幼魚孵化出能夠自由活動前,都是有雄性在下面守護,它們不僅驅趕附近對魚卵有歹心的傢伙,還時不時地加固自己的泡泡巢。
正在泡泡巢下面交配的泰國鬥魚
泡泡巢中能夠看到白色的魚卵
說到泰國鬥魚的馴養經歷,其實也是蠻有意思的。泰國民眾在沒有電視電影購物商場的時代,和我們一樣也要在酒足飯飽後找點樂趣:鬥蛐蛐,鬥雞,鬥狗,凡是這些看上去有趣,還能作為賭局的東西都被人們所追捧。泰國人最早發現了魚也可以鬥,於是他們開始人工培育鬥魚,為的是培育出更有戰鬥力更加兇悍的品種。鬥魚的好鬥性直接和它們的顏色、鰭條產生關係,越鮮豔鰭條越大的魚就越有勝算,它們就更加的好鬥,這個就是泰國鬥魚馴化的第一階段。
泰國的鬥魚大賽和獎盃
為什麼說還要分階段,是因為我們見到的泰國鬥魚其實是經歷了第二階段的馴化,這個馴化發生在歐美。一些世界頂級水族玩家,在泰國鬥魚的馴化第一階段上,開始了第二步的嘗試:即從形態上進行培育,這個階段基本上產生了我們見到的泰國鬥魚的特點,超大的開鰭角度,超長的鰭條,和密集的鰭條分支,使整魚看起來就像花朵一般。這樣的鬥魚雖然還保留著非常強的好鬥性,但是它們的觀賞性已經超過了爭鬥魚的價值。至此泰國鬥魚從爭鬥魚搖身一變,成為了水族展示大賽的新寵兒。
最後我們不得不說的是泰國鬥魚在分類上的地位,雖然名字中有個鬥魚,但是它們實際屬於絲足鱸科中的搏魚屬,也被翻譯為:五彩搏魚 Betta splendens,我國北方產的圓尾鬥魚 Macropodus ocellatus 和南方產的叉尾鬥魚Macropodus opercularis 才是真正鬥魚屬的成員。當然名字其實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它怎麼能這麼好看呢?
泰國鬥魚(五彩搏魚)的原生種形態
我國北方常見的圓尾鬥魚
我國南方常見的叉尾鬥魚
總而言之,這些具有高顏值且有意思行為的魚類,目前很容易得到。但還是要「老話長談」,如果我們在市場購買了它們,一定不要只圖新鮮。因為,它們也同樣是生命,同樣需要我們細心、耐心的照顧!
「地球記憶工作室」創建於2014年7月。秉承「延續地球記憶,保護自然環境」的理念,與國內多家博物館、學校及企業廣泛開展自然博物教育。著重培養青少年對自然的興趣,啟迪科學智慧。工作室常年系統收集各類標本萬餘件;以及幾萬幅動植物生態圖片服務於典藏研究及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