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河破碎、烽煙迭起的動蕩年代,孫中山先生毅然扛起共和運動運動大旗,是結束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的主要發起者,也是他最先創立了國民黨,他的一生與中國重要的歷史進程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是當之無愧的偉人。
孫中山先生一直以來為救亡圖存呼號奔走,始終把民族獨立視為己任,這樣「天下為公」的品質令人敬佩。
中山先生雖斯人已逝,但是他的精神卻永遠留存於世間,他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也深深的影響了孫家後人。儘管孫家後代子孫大多都移居海外,但是他們依舊時刻牽掛著祖國母親,都在以實際行動踐行孫中山先生的精神。
孫中山的跌宕人生
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的一個農民家庭,小時候他在私塾讀書時就異常聰穎,村裡有老人講述太平天國起義的故事,小孫中山直言對洪秀全以及太平軍的崇拜。
孫中山的兄長到美國開墾荒地,經營牧場,孫家家境逐漸改善,孫中山在1878年隨母前往美國,這讓少年時期的孫中山有機會系統學習西方文化,孫中山從此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
當時中國社會仍處於封建專制,並且遭受列強侵略,孫中山目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深感中國必須救亡圖存。
孫中山放棄本來的醫學專業,改而投身於革命事業當中,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希望能振興中華。起義失敗後,又在幾年後在東京創立了同盟會,提出20字的革命綱領。
此後同盟會在中國各地組織領導了多次武裝起義,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惜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孫中山不得不又繼續和軍閥做鬥爭,改組成立國民黨,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方針。但是北伐戰爭還未成功,孫中山就在1925年因肝癌於北京逝世。
孫中山的一生正是中國風雨飄搖、大廈將傾的階段,他毅然投身於革命運動,面對艱難險阻從未改變過志向,是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
國父子女的平凡人生
孫中山一生有三位妻子,共育有一子三女。
孫中山的第一任妻子是盧慕貞,他們二人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式婚姻,因此二人並沒有太多的感情基礎,盧慕貞為孫中山誕育了三個孩子,長子孫科和孫娫、孫婉兩個女兒。但是由於二人並沒有太多的共同語言,逐漸漸行漸遠,在1915年和平離婚。
孫中山的第二任妻子就是眾所周知的宋慶齡,但是二人並沒有子嗣。此外孫中山還同一位日本女子大月燻生育了一個女兒,名叫宮川富美子,但是這個女兒從小寄養在日本,和孫中山一直沒有接觸,直到1956年才知道自己是孫中山的女兒。
孫中山長子孫科從小跟隨祖母在美國長大,學習西方文化知識,成年後回國幫助父親的革命事業曾擔任過市長和立法院長,在新中國成立後前往香港居住,後又移民美國過著普通人的生活,晚年回到臺灣病逝於此,享年82歲。
長女孫娫出生時恰逢廣州起義失敗,因此剛出生的她就被迫四處顛簸,導致她從小身體就不好,19歲就因患糖尿病不幸離世。
二女兒孫婉和父親同年同月生,很得父親喜愛,從小留學美國,但是由於第一段婚姻和父母爭吵,冷戰多年,甚至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她後來和澳門高官戴恩賽結婚,生育二子二女,並於此逝世,生活美滿,而且一直致力於宣傳父親民主思想,多次舉辦演講。
後輩不忘祖輩根
孫中山長子孫科育有二子四女,二女兒孫婉膝下二子二女,雖然他們都定居在海外,但是一直以來他們都十分關心國內發展狀況,為祖國捐款,希望能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不僅如此每逢辛亥革命紀念日,他們都會回中國拜祭,他們從沒有忘記祖父的精神。孫女孫穗芬積極主持參與辛亥革命相關紀念活動,並在世界各地捐助建造兩百多尊孫中山銅像,希望傳承祖父民主思想,啟示後人。
雖然從小不在中國長大,但是他們永遠也不忘這裡是他們的根。孫
中山的第四代乃至第五代後人們也從沒忘記先輩精神。孫氏後人雖然已沒有人再從政,但是他們都在商業、文化、科學領域取得傑出的成就,仍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希望能為祖國團結與傳承上做貢獻。
曾長孫孫國雄創辦了孫中山中心基金會,希望能弘揚他的愛國精神,以孫中山的名義促進海外華僑和祖國的聯繫,讓全世界華僑華人緊緊團結在一起。
孫中山的曾侄孫女孫雅麗女士也是基金會的籌建者之一,作為資深電影人,她還早在90年代就支持國內電影並在海外發行中國電影,希望在藝術文化領域,擴大孫中山精神在海外的影響,通過文化和媒體的力量,讓年輕人繼續傳承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理念。
縱然時光已過百年,但是後輩始終不忘先人之志,相信孫中山精神一定會薪火相傳,影響更多的年輕人。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舊是中國心」,這句話是許多海外華人的心聲,縱然離開祖國母親,但是永遠是中華兒女,時刻牽念著祖國與同胞們。早在辛亥革命時期,華人華僑就發揮了重要作用,孫中山先生早期革命事業離不開華僑華人的資助,孫中山的哥哥孫眉就是其中之一,為支持革命事業不惜傾盡家財,為他提供各地演說資金。
到了今天,祖國不再如當日風雨飄搖日漸繁榮昌盛,但是像孫中山後人一樣的海外華人依舊有很多,他們建立基金會,組織捐款,希望能為中國發展貢獻綿薄之力。這份赤子之心值得讚嘆,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留著一樣的血液,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願我們永遠心相系,情相連。
文/趣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