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李倩
1950年
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
雄糾糾、氣昂昂
跨過鴨綠江
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
歷經兩年零九個月浴血奮戰
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
70年過去了
健在的志願軍老兵大都已是耄耋之年
戰爭雖已走遠
但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已深深烙刻在他們心中
那些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英雄故事
激勵著我們在強軍路上奮勇前進
1、
「他們(志願軍烈士)才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著,就已經很幸福了!」
孫景坤96歲
▼英雄故事:
1952年10月26日,孫景坤所在的357團在炮火支援下,經過兩個多小時激戰,佔領了161高地。
27日,不甘失敗的敵軍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向161高地猛攻。中午時分,孫景坤剛剛帶隊從戰場上搶運下來8個傷員,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吃東西,正打算休息時,前方卻傳來161高地上人員損失慘重、彈藥告急的消息。
「孫景坤帶隊在20分鐘內送8箱手榴彈和2箱轉盤槍子彈到高地上去!」收到命令後,孫景坤顧不得疲憊和飢餓,在所有道路和交通溝都已被封鎖的情況下,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進攻,帶隊全力從山崗向高地衝鋒,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因為這一戰,孫景坤榮立一等功。
2、
「您在哪裡當兵?」 「27軍81師241團3營12連!」
宋良友92歲
新興裡戰役中,宋良友所在連堅守的高地是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宋良友和戰友們與比自己人數多出3倍的美帝聯軍殊死搏鬥。三天三夜,打退敵人數十次進攻。連長、指導員犧牲了,排長也犧牲了,全連最後只剩下幾個人,宋良友也身受重傷。
向敵人發起最後衝鋒時,炮彈在宋良友身邊炸響,氣浪將其掀起,飛掛到懸崖的一棵樹上。肚子被彈片豁開拳頭大的血窟窿,腸子頓時湧出半截,他當場就昏了過去。不知道過了多久,宋良友被槍炮聲驚醒,忍著劇痛,他一把把腸子塞進肚子,用腰帶一系,攀著草藤艱難地返回隊伍。在醫院,肚子被縫了十多針,他昏迷三天後才醒來……
新興裡戰役結束後,宋良友由於表現英勇,榮立一等功。
3、
「這輩子,我最大的遺憾就是,被凍傷後,我沒能和戰友們肩並肩衝鋒殺敵。」
周全弟86歲
長津湖戰役中,周全弟和戰友們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隱蔽進入黃草嶺,執行狙擊美軍王牌部隊海軍陸戰隊第一師與美第七師31團的戰鬥任務。
酷寒下,他和戰友把棉衣棉褲反著穿便於隱蔽,用辣椒水化雪禦寒充飢,三天三夜不眠不休趴在雪地上完成潛伏阻擊任務。餓了,每天只有3個土豆充飢;渴了,就抓起身旁的雪往嘴裡塞。當衝鋒號吹響的時候,周全弟發現自己手腳毫無知覺、站不起來,用刀刺都沒有痛感,只能眼睜睜看著周圍能動的戰友發起衝鋒,再後來就眼前一黑,暈厥過去……
戰鬥結束後,戰友們返回伏地搜尋,發現了還有一絲氣息的周全弟。周全弟被凍傷的雙手雙腿已感染,由於麻醉藥品的缺乏,醫生只能用冰塊將他四肢包住,在他高燒昏迷不醒的狀態下進行截肢手術:雙手從前臂處、雙腿從大腿根部截除。
4、
「最讓我驕傲的是,從沒有一個人因為搶救不當而死在我手裡。」
徐福綿91歲
徐福綿是一名衛生兵,他所在部隊徒步向三八線行軍的一天深夜,突然傳來一陣飛機聲,一個護士班從屋子裡出來,向防空洞跑去的時候,被炸彈擊中,10名女護士被炸身亡。有一名男護士被炸飛的防空洞蓋壓在身上,徐福綿立刻在現場給他做手術,經過一整天的搶救,這名男護士保住了性命。
根據我軍的優俘政策,徐福綿也給美國士兵做過手術。第五次戰役後,有一名美國士兵被送到徐福綿處,他身上有彈片。巧合的是,這名美國士兵也是衛生兵,和徐福綿是同行。美國兵擔心徐福綿會害他,要求看著他取彈片。因此,手術時徐福綿給美國兵用了局部麻醉,讓他盯著自己看。手術結束,美國兵對徐福綿豎起了大拇指。
5、
「抗美援朝是為了保家衛國。為了祖國,我無愧無悔。」
任紅舉86歲
在朝鮮,任紅舉是集戰鬥員、宣傳員、救護員「三員合一」的文藝兵。
一次戰役中,任紅舉所在部隊在追擊時被美軍反包圍,接到撤退命令時,大家已經餓了幾天幾夜,之後還要行軍十幾天。怎麼辦?望著山頂上的美軍駐地,任紅舉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去敵軍駐地裡找吃的。任紅舉孤膽作戰,從熟睡的敵軍旁邊摸到一口缸,裡面都是年糕,他將年糕裝滿口袋折返,把幾十個人從餓死的邊緣拉了回來,為後續撤退積蓄力量,任紅舉也因此立特等功。
在上甘嶺戰役中,任紅舉的任務是在戰地採訪英雄、宣傳英雄。年僅17歲的他一邊英勇作戰,一邊開始戰地創作,完成了一生最心愛的作品《金星英雄》,裡面講述了戰士胡修道獨自往來於兩個陣地,殲敵280人的英雄事跡。這個作品,任紅舉幾乎演遍了全軍,胡修道也因此在全軍乃至全國聲名遠播。
志願軍老兵說
我從來不覺得我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長眠在戰場上的戰友們,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和平。我要替犧牲的戰友們好好地看看新中國、看看他們用鮮血灌溉的土地,如今已是何等輝煌的山河!
——志願軍老兵孫乃強
我們紀念戰爭,是為了捍衛和平。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遠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從中汲取勇氣和力量。
——志願軍老兵於作友
向志願軍老兵
致敬!
作者 | 李倩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